第一百一十五章 石頭落地(2 / 2)

如果在海南整訓的日軍北調中國戰場,那麼應該從海口登船,渡過瓊州海峽之後在廣東沿海某一地登陸。而這批在海南島整訓的日軍,既然從三亞上船出發,目標隻能是與海南島隔海相對的東南亞。

而事件的發展,都是連鎖性的。日軍不拿下東南亞,就無法解決目前最急需的石油和有色金屬來源。而他們想要攻占東南亞,那麼他們不摧毀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不奪取菲律賓群島。他們這個目標,根本就無法實現。

美國人是不會坐視日本人在東南亞英荷殖民地攻城略地不管的。部署在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以及部署在菲律賓群島不斷在增強的美國遠程轟炸機群,是日本人隻要南下就無論如何要清除的障礙。

既然日本南方軍對東南亞作戰的部隊,已經在海南島登船。那麼他們此時偷襲珍珠港,摧毀美國人太平洋艦隊的艦隊,恐怕已經抵達珍珠港附近海域。偷襲珍珠港這一改變日本命運的事件,應該不會有什麼改變。

在截獲這封電報之後,楊震便撤回了那兩架目前世界上僅有的電子信號偵察飛機。越過蘇聯境內進入日本海,風險實在是太大了。既然現在曆史的車轍還是按照原來的順序再走,楊震也就沒有必要繼續再冒這個風險了。

更何況現在這兩架飛機,還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利用飛機上裝備的束星北教授研製出來的簡易導航裝置,引導眼下航空兵正在秘密全力準備的,即將展開的第一次對日空襲。

早在此次會戰還正濃之際,楊震就讓航空兵抽調出最好的兩名作戰參謀,研究對日轟炸問題。同時命令航空兵,逐步將大部分的伊爾四轟炸機撤出戰場,轉為進行遠程跨海飛行訓練。並要求通信部和航空兵專門成立一個研發小組,解決對日轟炸導航問題。

到楊震從延安返回哈爾濱為止,對日轟炸的各種準備工作,實際上已經基本結束。那兩架無線電信號接收飛機上的無線電信號接收與側向設備,就是這段時間研究的成果。當然對日轟炸的導航,並不完全依靠這兩架飛機。

總部通信部與航空兵通信部,聯手分別在東寧、佳木斯、汪清,設置了幾個使用定向天線的大功率無線電台導航台。通過縝密的計算,這三部大功率無線電台發出的信號,至少兩部的信號,將會在日本海靠近日本本土上空交彙的。

而這兩架飛機起到的作用,就是隨同轟炸機群,利用飛機上的機載無線電測向儀捕捉這個交彙點。引導對日空襲的轟炸機編隊,尋找日本本土。至於進入日本本土之後,則依靠航空地圖和飛行儀表進行導航。

盡管導航所用的電台,也隻不過是使用特定頻率,以及定向天線的普通超大功率無線電台。飛機上安裝的也不過是普通的無線電測向儀,以及一個用來捕捉這個特製大功率專用無線電信號的接收器。而這個專用無線電信號接收器,除了可以捕捉導航電台信號之外,還可以捕捉日本本土無線電廣播的信號,作為深入日本本土之後的導航。

這些設備完成研發之後,航空兵曾經抽調過最好的飛行員,出動兩架伊爾四轟炸機與一架C四七無線電信號接收飛機組成一個小編隊,秘密穿越蘇聯濱海邊疆區,飛抵日本海上空的實驗過幾次。

盡管這個導航係統相當的簡陋,而且容易受到幹擾。同時因為精度的關係,所發射的信號交彙點,最遠隻能達到日本西海岸二百公裏之處,但是畢竟初步的解決了遠程轟炸導航的問題。

抗聯使用的蘇製伊爾四轟炸機的儀表太過於簡單,而且精度也相當的差。雖然航空兵從接到任何開始,就已經逐步使用進口的美製航空儀表替換。但是一是受製於美製進口儀表數量的不足,二也是飛機型號不同,所使用的儀表也有區別,最關鍵的還是技術手段不足。

航空兵盡管采取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依舊無法完全提高伊爾四轟炸機的儀表水平落後的問題。而且在海上沒有地麵參照物,全部單靠儀表飛行,對所有參戰轟炸機飛行員的技術水平要求太高。這一點,也是目前抗聯航空兵尚無法完全達到的。

所以由楊震出主意,束星北牽頭實際執行,搞出了這麼一套簡易版的導航裝置。雖說與英德兩國的無線電導航係統相比,無論是精度還是距離都有相當大的差距。而且覆蓋範圍,也沒有能抵達日本本土。

為了解決一些信號捕捉上的問題,以及對設備進行試驗,那位狂熱的束星北教授甚至多次冒險搭乘試驗飛機,親自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過多次反複試驗,雖然還有一些小的瑕疵,但是大部分的問題已經解決。基本解決了在大海上,為轟炸機群導航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