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貼近實戰的新兵訓練(1 / 2)

同時中央撤銷了原來的東北野戰軍建製,東北軍區與野戰軍重新改為實施一體化的領導,不在分別設置領導層次。不過對於楊震提出的加強東北軍區領導力量的要求,現在到處都缺幹部的中央下了很大的決心,最終卻還是沒有能滿足他的全部要求。

對於這一係列變動,楊震早就有了心理準備。不過對於他來說,現在即沒有心思也沒有時間去管這些事情。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大戰在即,繁重的戰前準備工作,讓楊震忙的連睡覺的時間都所剩無幾。

在返回東北之後,楊震沒有立即返回哈爾濱。而是在將所有的工作委托給了李延平和郭炳勳之後,自己帶著一批從總部趕來的作戰參謀,秘密化妝成蒙古牧民或是遊商。親自趕往東西烏珠穆沁旗、阿巴嘎旗、克什克騰旗、圍場和豐寧地區秘密考察彈藥、物資囤積點,以及野戰機場設置點。

這些東西實際上在戰役結束之後,總部就已經抽調一批人手秘密進行,但是楊震多少還有些不太放心。此次作戰補給線過於漫長,而戰場所在的位置,又多處於交通極不發達的地區。

不做事先好充足的準備,一旦遭遇到意外損失可就太大了。而且日軍的戰場偵察能力相當的強,這些物資和彈藥的囤積點,野戰機場選擇,一旦部署不周密,很容易給日軍留下可以利用的空子。

最關鍵的是這些地點隱秘與否,不僅關係到這批物資的安全,更關係到戰役打響之前能不能將秘密保守到最後一刻,以達到最大限度的戰役突然性,也是楊震一個重點考慮的方麵。大批物資和彈藥的前送,必定會引起日軍的注意力。如果隱蔽不好,很容易驚動日軍的。所以楊震才要親自看一看,並詳細考察所有的物資前送路線。

直到十二月二日,才完成考察秘密返回哈爾濱的楊震。卻沒有進行任何的休息,連一路的風塵都沒有來得及洗去。便立即著手開始在李延平和郭炳勳兩個人已經拿出的方案基礎上,進行部隊的調整和擴編。

經過東北局與東北人民政府的多方麵努力,到十一月下旬截止,在新解放區為抗聯動員了十五萬的補充兵員。在加上老根據地動員的三萬補充兵員,雖說與要求的還有近四分之一的數量差距,但是至少足夠滿足主力部隊擴編需要了。

至於各個二級軍區下屬的地方武裝的恢複和補充,時間上暫時還沒有那麼緊迫,可以稍微的緩一緩。眼下還是要將兵力擴充的重點先放在主力上,為即將展開的第二階段會戰,做好最後的準備。

抗聯使用這些新兵,除了將第一階段傷亡補充齊備之後,又新組建了六個師、三個獨立旅的兵力。其中除了一到十師,隻補充了部分新兵之外。其餘的部隊則采取了以老帶新,老兵和老部隊為骨幹,新兵作為骨幹的混編方式組建。

這種擴編模式既保證了部隊的擴編,又使得戰鬥力不至於因為新兵過多而下滑的太快。為了在四二年戰役發起之前,盡快的提高這批新兵的戰鬥力。這批新兵按照抗聯總部的要求,除了進行兩個月的基礎訓練之後,全部被拉到合成訓練基地,進行綜合性的訓練。

讓剛完成兩個月基礎訓練的新兵,趴在戰壕裏麵先用炮彈炸上一頓,再用燃燒彈燒上一遍之後,坦克直接從頭頂上來回駛過。甚至讓新兵排成一排,在兩個間隔不到五米的坦克行軍隊列之間躺著的訓練方式,恐怕也隻有抗聯能做出來。

看著抗聯的新兵訓練方式,兩位老帥在目瞪口呆之餘,才知道什麼是他們口中所謂的貼近實戰訓練。先不說訓練的時候物資消耗量有多大,就是這個殘酷的程度,換了任何一支軍隊恐怕都做不到。

這是新兵訓練,不是老兵演習。在隻完成兩個的基礎訓練的新兵之中進行這種訓練,除了抗聯恐怕全世界軍隊沒有一支敢這麼玩的。這是讓新兵在訓練場上,就體會到什麼叫做戰爭的殘酷性。

其實兩個老帥不知道的是,到了綜合訓練場,就已經是進入綜合訓練階段了。真正的基礎訓練從這批新兵進入部隊,進行完一個月的隊列和內務訓練,以及基本戰術和體能訓練之後,心理訓練就隨著戰術基礎訓練展開已經開始。

在新兵團還沒有來得及熟悉發下來槍械,剛剛熟悉軍營的他們,就被命令挖掘好戰壕之後蹲在戰壕之中,讓機槍子彈在距離他們所在地不足一百米的地方,對他們所在的戰壕頭頂進行平射,同時引爆埋設在他們所在位置前後五米距離內的炸藥點,製造炮火效果。

這種不惜工本代價的訓練,固然付出了相當的代價。那些沒有上過戰場的新兵,即便是有老兵作為骨幹帶著,但是麵對著這種訓練方式一點問題不出也是不可能的。等到這批新兵完成基本軍事訓練下部隊的時候,僅僅在各階段的訓練之中就足足傷亡了五百多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