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退而求次的韋維爾(2 / 2)

事實上,那位大腹便便的首相,對中國人插手東南亞的防範之深,並不在對日本人之下。東南亞遍布著中國人的僑民,甚至一些僑民在這裏已經定居了幾百年。而且因為民族的勤勞天性所致,東南亞的華人和華僑,普遍相當的富裕。

他認為一旦中國人借機插手期間,再加上東南亞華僑手中掌握的經濟資源,英屬東南亞殖民地將會陷入混亂之中。這也是為何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之下,倫敦對重慶頻頻搖晃的橄欖枝視而不見。轉而要求地處中國最北端的抗聯,出兵協防東南亞的原因。

其實對於那位首相的要求,韋維爾上將也想做到。這幾天的參觀下來,雖然隻是在演習場上看過抗聯的表現。但是作為一名老兵,韋維爾上將還是能準確的判斷出這支軍隊真實的戰鬥力。

這支軍隊之中那些戰場上下來的老兵,眼中透露出的殺氣,甚至連北非戰場上的英軍也遠遠不如。至於那些英緬軍、英屬東南亞軍隊,與之相比更是遠遠的不如。同時他們的訓練標準,比英國最精銳的部隊還要強的多。

其所屬各部隊的真正戰鬥力,以及下級軍官的指揮能力,也至少不比英國人要差。在步兵與坦克、航空兵與地麵裝甲兵的配合上,以及對坦克部隊的運用上。雖然還略顯稚嫩,但是也已經初具成型。最關鍵的是他在這支軍隊身上,看到了一種精神。一種不屈不撓,與敵人血戰到底的精神。

在韋維爾上將看來,抗聯所部不僅僅是訓練有素,而且戰鬥力強悍,在加上大英帝國提供的部分裝備。如果抗聯抽調幾個師到東南亞作戰,那麼英軍在東南亞的兵力使用餘地將會大很多。至少不用從北非戰場上抽調兵力,加強東南亞的防禦。

隻是今天楊震的態度,已經清晰的表明抗聯絕對不會在自身兵力不足,以及在日軍給他們的威脅並未完全解決的情況之下出兵東南亞的。而且在談話之中清晰的表達,他們在這件事情上,沒有任何的商談餘地。

雖說不見得對楊震的性格,像霍普金斯那樣摸的那麼透。但是作為軍人,也當過戰區最高指揮官的韋維爾上將。從軍人的角度來看,卻是清楚的知道,對於楊震這種人來說,一旦下定決心是不會輕易改變的。

因為作為這樣一支軍隊,在那麼艱苦情況之下走出來的最高軍事指揮官,不是意誌異常堅定,是走不到今天的。沒有這份決心,他們那裏能夠在這當初那種幾乎沒有任何翻盤可能的情況之下,還在堅持繼續戰鬥而不是投降。

直到這次考察,美英代表團之中的絕大部分軍官,才知道這支軍隊的來曆和發展過程。韋維爾上將曾經捫心自問過,如果當初在他們遇到的那種情況之下,一點換了英國軍隊,恐怕再精銳的部隊也早就潰散了,更別說一步步的走到今天。

正是有了這個認識,韋維爾上將眼下已經徹底的放棄了爭取的念頭。因為他清楚的知道,如果在原來還有可能進行這種交換。但是現在,美國人已經決定對抗聯提供援助。這份協議的簽署,也就意味著英國方麵想要拉攏美國方麵,一同通過采取這種手段去壓迫抗聯同意英國方麵的要求,實際上已經是不可能。

而且在莫斯科會議上,美國人雖說答應協調英國人與抗聯之間的關係。不過眼前這位掌握著全球需要美國戰略物資的霍普金斯,對於這事情明顯並不熱心。其表現出來的熱情度,遠遠的低於原來的哈裏曼先生。

同時在戰略利益上,美國人也不會對眼前的這位年輕統帥逼迫太過。相對於在遠東,隻有菲律賓一塊殖民地的美國人來說。他們更重視在中國的幾百萬日軍,能不能在必要的時候,被牽製在中國大陸,而不是單單是南方軍那幾個師團的兵力。

在遠東隻有菲律賓一個殖民地的美國人心中很清楚,他們與日本人的較量更多是在海洋上,而不會是在東南亞的那片熱帶雨林之中。他們答應出麵,隻是出於維持與英國人現在的戰略同盟關係而已。他們會出麵,但是不會過於逼迫抗聯按照英國的利益行事的。

也正是短短的時間之內,在腦海之中轉過了這麼多的念頭,韋維爾上將最終還是決定喝下杯中這些酒。盡管無法實現說服抗聯出兵,協防英屬東南亞的目的。但是對於韋維爾上將來說,他不能不為第二個目標努力。

在滿洲境內還有日軍大量重兵的情況之下,已經徹底喪失了繼續勸說楊震答應英國方麵要求的韋維爾上將。已經將希望退而求次的轉為要求這些拒絕了大英帝國要求的中國人,能牽製住這裏的日軍最精銳師團無法南下增兵東南亞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