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英國人應從了自己的警告,不惜一切代價增加在東南亞的兵力,那麼對於抗聯和中國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美國人如果認為中國人沒有了利用價值,他們是一毛都不會拔的。
斯利姆少將目前隻是一個英緬軍參謀長,距離遠東英軍的決策層,還有相當的距離。在座的就有他的直接上級,英緬軍總司令。而那位赫頓中將,明顯對楊震的警告有些不屑一顧。他無論產生什麼樣的警惕心理,都影響不了上層的決策。
但是那位即將接手遠東英軍總司令,無論是影響力還是決策力,都不是他可以相提並論的韋維爾上將可就不同了。這位老兄雖說與英國那位首相關係很是惡劣,但是那位首相對於這位老兄的話,還是能聽的進去的。
如果這位英國上將真的聽進了自己的勸告,回去之後調整部署。從本土以及北非戰場調集更多的精銳部隊到東南亞,並大量的增加在遠東和印度洋的海空軍,不惜一切代價增強東南亞的防務,做到減緩甚至頂住日軍的攻勢。
那麼對自己和抗聯的未來發展,絕對不是一件有利的事情。如果單憑英軍就能頂住日軍三板斧之後,就因為戰線拉的過長,並沒有多少後續作戰能力的攻勢。那麼美國人也好,英國人也罷恐怕一個大子都不會在援助給抗聯。
一旦出現這種狀況,那麼自己的苦心規劃和經營都將成為一堆泡影。對於現實的美國人和英國人來說,一旦他們自己有了解決辦法,或是認為自己完全可以做到,那麼就絕對不會再付出哪怕是一分錢的額外代價。
不過楊震的擔心,也就持續了短短的一瞬間,隨即便放下了這份擔憂。因為他知道,英國人想要在眼前的情況之下,大幅度的增加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實力恐怕是有心無力。除非他們願意冒著削弱正在鏖戰的北非戰場上英軍的實力,以及改變他們在歐洲戰場上的整體戰略的風險,否則隻能是有心無力。
而讓英國人做到這一點,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歐洲是英國人的根,北非戰場則是整個歐洲戰場重要的一環。別看北非戰場不在歐洲大陸,但是卻是掩護著整個歐洲戰場的側翼。同時也是直接可以麵對德國人在整個歐洲所有勢力範圍之內,最薄弱和柔軟的腹部。
丟掉了北非,不僅意味著整個非洲大陸向德國敞開了大門。而且東線的蘇聯人,也將要麵對從西亞衝過來的德國軍隊。更為嚴重的是,意大利海軍一旦控製了整個地中海與蘇伊士運河,將會切斷英國人在歐亞大陸之間最短的橋梁與紐帶。
到時候隻能繞道好望角的英國人,更加無暇兼顧歐亞兩大戰區。如果亞洲這邊需要援軍,對於交通線一下子抻長了上萬公裏的英國人來說,等他們的增援部隊趕到黃花菜早就都涼了。
保住了北非,英國人就可以隨時趁著德軍主力還陷在蘇德戰場的機會,進攻意大利本土,取得一個重新進入歐洲大陸的立足點。盡管意大利距離德國核心有些遠,但是畢竟也算反攻進了歐洲大陸。
有了這幾點,無論是從整個戰略局勢,還是自身需要來說,在已經基本上丟掉了歐洲大陸,已經失去了所有的立足點的英國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棄北非的。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他們的整個戰略重心還要放在北非戰場上。
而別說美國人眼下還沒有開始進行任何動員,軍隊沒有任何的擴編。就是現在已經開始動員,但是等美國人訓練出來足夠的兵員可以投入到戰場上,恐怕也要等到明年底。也就是說美國人到明年年底之前,在兵力上也不可能給英國人太多的協助。
英國人自身又沒有足夠數量的陸軍,在保證本土防禦的前提之下,來同時支撐兩大戰場。至於他們在東南亞的那些殖民軍隊,再怎麼擴充也是三流的軍隊。有了這個前提,自己的這個擔心,現在還純屬多餘,多少有些杞人憂天了。
沒有了這個擔心,楊震的心情轉瞬之間又變得相對輕鬆了很多。至於在座的這些在幾個月之後,真正麵對日軍兵鋒的英軍將領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結局,那就不是他應該和能夠操心的了。這幫家夥就算在日軍戰俘營之中度過這場戰爭剩餘的時間,也和他一點關係也沒有。
隻是看著這些對於自己警告滿臉不在乎的英軍將領,楊震隻是有些可惜幾個月之後,幾乎可以肯定會出現在緬甸戰場上,而被眼前的這幫混蛋外加上麵前的這根攪屎棍,注定坑死的那支中國遠征軍。
相對於短短的時間之內,轉了這麼多心思的楊震。那邊得到了想要答案的韋維爾上將沉默下來,至於他的那些隨員在聽完楊震的警告之後,則還在下麵小聲的議論日本人的戰鬥力,究竟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