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七章 通遼外圍爭奪戰(一)(1 / 2)

巴彥塔拉一戰後,無論是陳翰章還是川並密這一對對手,幾乎是不期而遇的同時都在調整部署。兩個人的意圖其實都很簡單,陳翰章是要盡快的拿下通遼控製開魯,打通與王光宇的直線聯係。

而他的對手川並密的思路很簡單,就是要固守盡可能多的時間,保證正在進攻林西的兩個師團側翼安全,以及給關東軍司令部調整部署爭取時間。對於通遼,梅津美治郎大將給他的命令是就算打剩下一兵一卒,也絕對不允許丟失通遼和開魯兩地。

相對於林西戰場,關東軍司令部對通遼戰場的重視還遠在其之上。自從巴彥塔拉方向打響,梅津美治郎大將與吉本貞一參謀長,幾乎一天一封電報。嚴令十四師團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固守通遼一線。

怵於這位大將司令官的威嚴,以及在陸軍深厚的人脈,還有在天皇麵前的恩寵。即便是這位川並密中將,也不敢太過於明顯的違抗他的命令,在實際上已經處於不利的情況之下放棄通遼一線。

實際上陳翰章放棄對外圍的爭奪,集中主要有生力量了和坦克直插兩個縣城要點,也絕非是準備柿子挑軟的捏。也許對於開魯縣城的圍攻還相對簡單一些,但是對通遼縣城的攻擊絕對不是那麼容易。

在川並密很有自知之明的主動收縮了外圍的兵力,除了縣城外圍主要據點之外,將其餘兵力和火力全部收縮到兩個縣城。麵對著已經龜縮至兩個縣城之內,又有大量天然屏障可以利用的十四師團主力,陳翰章麵臨的艱巨性可想而知。

而最為不利的其實不是日軍固守的兵力多少,而是地形上的限製使得攻擊部隊注定隻能從東麵和南麵發起攻擊。這麼一來,雖然可以避開西遼河這個通遼縣城的天然屏障,但是留給攻擊正麵卻顯得異常的狹窄。

此時還水量充沛、河道寬闊,遠非後世幾乎已經斷流可以相比的西遼河,在通遼境內的走向在通遼縣城邊上整個轉了一個彎。其西、北兩個方向的河道有如一雙大手一樣,將通遼縣城環抱在懷中。

這樣的地理環境雖說容易遭受水災,但是在戰時卻是對防守相當的有利。位於西遼河的一個轉彎處的通遼縣城,甚至其西城牆緊貼著的就是西遼河大堤。可以說出了西城門,就是西遼河大堤。

而北門距離西遼河大堤,也不過才四五華裏。即便是不到這四五華裏的距離之內,如果加上護城河的話,中間還有相連的兩道相當寬的壕溝。而整個北麵和西麵廣大區域,在沒有足夠的渡河工具的情況之下,隻有西麵有一座大橋可以作為渡河通道。

如果部隊選擇強行從通遼縣城正麵強渡西遼河,那麼不僅會麵臨城內的火力打擊。而且對岸就是通遼縣城的情況之下,部隊即便突破西遼河日軍防線,那麼也很難取得足夠的進攻縱深。

攻擊部隊即便能突破日軍在通遼城北和城西的沿河防禦,那麼渡過河的攻擊部隊,也處於背水一戰,無路可退的困境。甚至發起攻擊的部隊,很有可能被日軍攔腰截斷處於相互無法策應的地步。如果選擇通遼正麵強渡,即便是能打下通遼縣城,但是這傷亡代價也會是巨大。

而川並密中將雖然放棄了通遼至雙遼之間鐵路線上的各個工事群,但是在西遼河北岸北起閻家圍子、東至興隆屯、西至三合屯的整個三角防禦型永備工事群,以及通遼縣城北西兩麵利用西遼河水係組成的防線卻沒有放棄。

如果部隊選擇從這個方向突破,進度會被拖延的更久。所以陳翰章才選擇了一部正麵牽製,主力從側翼迂回從通遼縣城以東城內炮火射程之外,選擇地點強渡西遼河,以避開日軍重兵集結地。

知識盡管這樣部隊部隊避開了日軍重兵把守的通遼縣城,暫時擺脫了渡河時可能遭受的多層次火力壓製和攔截。但是在選擇攻擊正麵的時候,卻是顯得有些狹窄。但是在缺乏渡河工具的情況之下,也是一個比較有利的選擇,而且也有利於加快進展速度。

擔負通遼方向作戰的十八師五十三、五十四兩個團的動作很快,五十四團兩個營以及加強的五十三團一營,在角幹至大罕一線突破西遼河日軍防禦之後,立即調頭向西在坦克的支援之下,在經過反複爭奪之下,連續攻克通遼縣城東北方向防禦支撐點錢家店、孔家窩堡。

而五十三團兩個營則采用殺雞用牛刀的戰術,冒著西遼河南岸通遼北門外日軍炮兵陣地打過來密集的炮火。采取連續爆破法奪取了通遼北正麵西遼河北岸十四師團的最後兩個支撐點三合屯和韓家圍子。

指揮作戰的五十三團團長唐勇很聰明,作為十八師先頭部隊趕到巴彥塔拉戰場的時候,曾經跟隨三師攻擊部隊觀戰過的他。知道當麵的日軍工事群異常的堅固,又有著河南岸日軍強大炮火掩護,而身後又是西遼河自己無法迂回穿插作戰,隻能從正麵硬碰硬的攻擊,造成攻擊麵異常的狹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