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移交時的勾心鬥角(1 / 2)

在給集中起來的白俄家屬,每個人發給一張標示了每個月可以領到的一定數量的麵粉、糖、油脂等物資的,蘇聯專門在戰時經濟管製時期內國內作為軍屬發放的戰時物資供應憑證之後,直接全部留在了那所集中的軍營之中一個都沒有帶走。

將這些老人、婦女、孩子全部都丟給了當時負責交接,而被蘇聯人此舉目瞪口呆的抗聯人員。看著前來接收這批白俄的蘇聯人此舉,無論抗聯交接人員再三交涉,蘇聯人卻隻是回答莫斯科的命令,隻要適合服兵役的人和特別名單上的人。

而那些現在對他們沒有什麼利用價值,回去還要特別看押的蘇聯僑民,現在正在進行一場殘酷戰爭的蘇聯方麵實在無力全部接受,還請中國同誌幫助照顧一段時間。等到戰爭結束之後,蘇聯方麵會選擇恰當的時間接收這些同胞回國的。

至於蘇聯人給青壯男人被拉走之後,剩下的老弱婦孺發放的那張物資供應憑證,隻是為了安撫被拉走那些人的軍心。至於那張蓋著蘇聯遠東軍區內務部大印,足夠三年配給量的,原來隻能在蘇聯國內使用物資供應憑證上的物資。

在哈爾濱這個異國他鄉,到哪裏去領去必要生活物資,蘇聯人就不操心了。這張物資供應憑證,在抗聯的根據地之內,根本就不被承認。北滿抗聯根據地,是抗聯自己打下來的,又不是你們蘇聯人的傀儡國,沒有義務和職責在自身也困難的情況之下,承擔這些負擔。

幾萬人數量的白俄,雖說並不是什麼太大的數目。但是時間一長,養活這些人所需的物資,對於抗聯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蘇聯人的主意打的很明顯,有著在國內作戰的家屬牽製,這些人想跑也跑不了。

而在蘇聯本身也正處於異常困難的時候,這些人還是讓抗聯先養活著可以減輕蘇聯人的負擔。所以蘇聯人在此次隻是將適合服兵役的人拉走,甚至就連普遍的國際國籍慣例都顧不上,中蘇混血兒也要強行索要。但是將那些老弱婦孺,卻丟在給了抗聯。反正中國同誌,也不會讓他們餓死。

在幾番交涉蘇聯人卻壓根就不理會的情況之下,東北局隻能先將這批人又送回了在哈爾濱的家中。否則還能怎麼樣?將那些老弱婦孺丟在那所軍營之中不管,任由他們就在哪裏自生自滅?

蘇聯人提供的那些物資供應卡,抗聯自然無法承認。但是在蘇聯方麵同意可以抵消一部分欠蘇方債務的情況之下,也算是默認了。而這些白俄回國的事情,卻是直到戰後才完全的解決。

不過雙方雖然對人員交換問題上,盡管達成了一個相互之間還是大致都能遵守的協議,但是除了這件事情之外,中間交換的時候因為其他的事情卻也紛爭不斷。甚至有幾次在涉及到關鍵問題上,因為雙方互不讓步,鬧到了抗聯要將進入哈爾濱接收的蘇軍內務部的那個團繳械的地步。

實際上雙方在這件事情上,最大的分歧不是那些老弱婦孺的安置,而是那些分布在哈爾濱各地的東正教神職人員。楊震擔心蘇聯人用這些神職人員,作為在白俄撤離之後打入抗聯根據地內的楔子,所以堅決要求全部遣返或是對根據地內施加影響。

利用宗教的問題對別國下手,並不是沒有什麼先例,蘇聯人也不是沒有幹過。蘇聯人插手新疆的時候,就曾經利用過宗教方麵的某些借口。盡管他們在中亞地區,對中亞民族原有信仰的宗教采取了高壓的政策。

但這並不妨礙他們以宗教為借口,插手其他國家的內政。為了以絕後患,徹底的切斷蘇聯人插手抗聯的借口,楊震堅決要求將所有在北滿根據地的東正教神職人員,全部移交給抗聯。

楊震這個人雖說講究宗教信仰自由,更不太幹涉宗教信仰。但是對於別國利用宗教作為借口插手自己內部,卻是相當的提防和敏感的。尤其是北滿根據地內的東正教會,與蘇聯國內的東正教會,並未徹底的斷絕聯係。

表麵上是獨立於蘇聯教會,實際上的聯係還是相當密切的。事實上沒有蘇聯人的支持,這些東正教會根本存在不下去。即便在日踞時期,日本人也是因為這些東正教會或多或少的背後有蘇聯方麵的影子,而對於進行了嚴格的限製,嚴格禁止哈爾濱東正教會在中國人之中發展信徒。

所以楊震提出要求在北滿的所有東正教會的俄籍神職人員,除了在哈爾濱保留三名為留在根據地內的白俄繼續服務之外,全部遣返回國。而留在哈爾濱的這三人,蘇聯方麵在戰爭結束之前不得更換。

蘇聯方麵不得在對留下來的神職人員和教堂,繼續提供財政上的援助。由東北人民政府每年從財政上撥付一部分資金,作為其活動和維修教堂所用。作為交換,抗聯並不幹涉中國人中東正教徒的信仰問題。這是楊震的堅決態度,也是不可更改的態度。

但是對於蘇聯人來說,則早就接到了命令除了老弱婦孺,那些俄籍東正教的神職人員是一概不要的。很明顯眼下正在全力進行戰爭的蘇聯方麵,一樣擔心這些人回去會給他們搗亂。盡管很多在東北的東正教會,背後都有蘇聯人的影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