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也算是應變的考驗(1 / 2)

李延平苦笑著搖了搖頭:“你老兄是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你現在隻在大事上把握點方向,其他地方工作基本上已經不在參與。有些事情,你還是知道和掌握的不是太多。尤其是地方經濟建設這一塊,你是隻看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關係到民生的輕工業,基本上是不過問。”

“按照我們目前發展的態勢來看,可以說在根據地內我們原有的農村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已經逐漸被打破。去年根據地內的土布產量,已經比偽滿時期下降了百分之六十還要多。可以說,單單農村群眾的需要,就是一筆很大的數量。”

“在現在群眾對市場供應的依賴也越來越大,如果我們不能滿足群眾對穿衣的基本需求是要出事的。而就算是農村自給自足的土布,也是需要棉花來紡織的。眼下最大的困難,就是棉花的數量遠遠滿足不了需求。”

“如果不能保證在短時間之內找到新的來源,這一千噸棉花說實在的我們自己也是勉強夠用。即便是加上後續進口的數量,也就隻能保證明年春季部隊換裝,以及根據地內明年開春之後民生所需。”

“我們甚至連最基本的儲備,都無法建立。老楊,老百姓可不僅僅是要吃飽飯的,可是還要穿衣服的。都說國計民生、國計民生,除了國計之外民生的問題是排在第二位的。民心要是不穩,這軍心能穩嗎?”

“其實我們根據那邊的人口數量和天氣情況,作出了一個分析。陝甘寧邊區今年一百萬斤的皮棉產量,基本上可以滿足陝甘寧邊區的民生和機關、部隊所需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剩下的一定的缺乏,數量也不會太多。”

“畢竟對於老百姓和非整日行軍作戰的機關、學校來說,棉衣和棉被的損耗量也不會太大。對於一支整天行軍作戰的野戰軍來說,棉衣和棉被的需求量會很大。但是對於機關和學校來說,一身棉衣完全可以穿兩年。”

“棉衣這種冬裝,隻要不出現因為保管不善腐爛的情況,也不是用一年就徹底無法使用了。對於原本就相對貧困的陝北百姓來說,也不可能一年做上一套棉衣或是一年做上一床棉被。”

“所以我們認為,陝甘寧邊區今年一百萬斤的皮棉產量,應該至少滿足所需的百分之六十甚至更多。這還是我們壓低了部分預算的結果,如果在適當的壓縮一些水分,我想滿足的比例隻能更高。”

“至於華北的部隊,按照我們的設想,就算日軍封鎖在嚴密,但是他們還是可以自籌一部分的。實際上我們估算,如果華北除了山東部隊之外,其餘的部隊有三十萬斤皮棉也就差不多了。我看請求中央減免一部分,是完全可以的。缺少的部分,我們可以提供資金嗎。”

“陝甘寧邊區距離關中平原、隴東地區等西北主要棉花產地都是近在咫尺。而華北各個根據地,其實除了晉察冀的北嶽區之外,距離棉花的產地都不算遠。就算重慶方麵和日軍的封鎖在嚴密,也不是沒有漏洞可以鑽的。隻要我們在資金上盡可能的滿足需要,我想他們還是有辦法的。”

對於李延平的回答,楊震沒有回答他還是希望中央能夠減免一些需要。而是幹脆利落的道:“如果找不到足夠數量的羊毛,那麼我們就製作一些薄棉衣,作為毛衣的替代品。總之一句話,就是想盡一切的辦法既要滿足中央的需要,也要保證部隊按時、足額的領到冬裝。”

“而且更不能影響根據地內的民生,讓老百姓沒有衣服穿。民心穩定與否,是我們後方穩定的一個最關鍵的因素。同時在戰時能不能滿足群眾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所需,更是考驗到黨委和政府的執政能力。總有一天,我們會走向全國的。這次的事件,就當做我們地方黨委和政府的一個執政應變的考驗吧。”

“不過我還是建議不能一根樹上吊死,還是采取多條腿走路的辦法。彭定傑那裏也要打招呼。讓他盡快與美國人溝通和協調,將我們第二批訂購的棉花盡快的運到。而蘇聯人那裏,既然不吐口,咱們也就不強求了。”

“老李,這不是物資的問題,是態度的問題。我們目前的棉花全部需要外界提供,這種情況因為氣候等其他的原因,暫時還是無法改變。隨著根據地內的輕工業發展,以及部隊換裝的需要,我們對棉花需求數量隻能越來越高。“

“在無法改變棉花來源渠道的情況之下,尋找部分的替代品,盡可能的減少對棉花的依賴性,已經成為我們一個未來必然的選擇。這次對於我們來說,雖說是被迫的,但也未嚐不是一次尋找替代品的機會。”

“很多事情沒有外界的推動,我們自己是很難主動去改變的。我這個人雖然不講究事事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但是我們也絕對不能養成對外界的過度依賴。一旦形成習慣,那麼在想改變就將會很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