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戰局打成這麼一個樣子,曾經是他們眼中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被如此摧枯拉朽的摧毀,幾十萬、幾十萬的被合圍、圍殲。讓他們這些在蘇聯留學,或是體會過蘇軍強大的人,幾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而對於李延平來說,眼下的態勢無疑於是很難接受。
對於李延平的回答,楊震搖搖頭。李延平的答複,幾乎是等於沒有。至於李延平的惋惜,楊震也沒有回答。大清洗打碎了蘇軍的腦袋,那位蘇聯領袖的不懂得放棄,固守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又束縛了蘇軍的手腳。
火箭式提拔的各級將領,在大肅反的威脅之下,養成了隻唯上的習慣。再加上戰術思想的落後與呆板,部隊盲目擴充訓練上的不足。坦克與火炮的數量雖多,但是缺乏足夠的技術人員,牽引車,以及通訊設備等一些必要軟件。
在加上那位領袖的胡亂指揮與更注意政治影響,這仗能打贏就怪了。蘇軍要想真正的從目前的困境之中走出來,除了他們那位領袖接受事實,不在胡亂指揮之外。就要等到眼下這批在戰火中走出來的將領,真正走向成熟,以及他們在戰爭之中學會戰爭,至少學會防禦的那一天。
楊震沒有回答李延平的疑惑,但他腦海之中根據李延平的疑惑,湧現出來的“通訊設備落後”這句話,卻是讓他突然眼前一亮。按照他所熟知的曆史,蘇軍在二戰之中所有的通訊設備。
大到大功率無線電台,小到步談機、野戰電話,都是美國人援助的。蘇聯人薄弱的電子工業基礎,無法為他們提供足夠的通訊保證。沒有了美國人的援助,他們的通訊能力至少要削弱三分之二。
很明顯一旦美國人減少這方麵的援助,是在戰爭初期在通訊設施過於落後與嚴重不足方麵,吃了大虧的蘇聯人根本就無法接受的。而恰恰抗聯又有生產蘇軍急需的新式電台的能力,隻要原材料得到保證,年初為補充關內部隊,而經過擴建的無線電工業的產能足以滿足蘇軍的需要。既然有這麼一個前提,那麼自己是不是可以在這方麵做一些文章呢?
琢磨了一下之後,楊震抬起頭來道:“老李,我記得你曾經和我說過,美國軍事代表團在參觀咱們部隊的時候,曾經對我們裝備的各種步談機,表示出濃厚的興趣,還曾經談起要引進生產技術是不是?”
“還有美國人對我們的火箭筒與無後坐力炮,也表現出相當濃厚的興趣。蘇聯人在戰爭爆發之後,也不止一次的要求我們為他們提供部分成品。我看我們是不是可以在這幾方麵,做一些文章?”
雖然不知道楊震怎麼問起這件事情來了,但李延平卻點了點頭道:“不是要,而是已經從我們這裏引進走了生產技術。所有步談機的生產技術,他們已經全部購買,用以交換我們急需的一些設備和物資。這個事情,去年年底就已經商定了,年初便已經履行完畢了,你怎麼會忘記了?”
聽到李延平的回答,楊震拍了拍腦袋道:“你要不說,這件事情我還真忘記了。這個協議還是我去皖南之前和皮爾遜那個家夥簽訂的。咱們用這個技術,引進了美國幾種柴油發動機的技術。”
總算想起來,並很快有了一定主意的楊震對李延平道:“老李,今天你不要去。等到三天之後,你去找那個皮爾遜告訴他們,我們距離蘇聯的直線距離要比美國進的多。美國雖然有龐大的商船隊伍,但眼下還要急於運輸援助蘇聯和英國重裝備以及物資。”
“如果每節省一噸的運力轉運重裝備,前邊的蘇聯軍隊與英國軍隊,就可以多得到一輛坦克或是一架飛機。如果他們援蘇的物資,有部分從我們這裏出,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與生產設備。還可以節省產能,用於武裝同樣可能需要這些裝備的美國軍隊。”
“你和他們商議一下,他們預定提供給蘇聯人的通訊裝備,由我們負責提供。美國人隻負責向我們提供一部分我們目前所缺乏的原料,以及生產這些設備的所需要增加的設備,至於成品還是由我們負責生產。還有部分高射與反坦克武器,如果可以的話,最好也是照此辦理。”
楊震的這個天馬行空的想法,讓李延平不由的一愣的同時。很快便明白他用意的李延平,抬起頭看了看楊震道:“你說的是通過這個辦法,來遏製蘇聯人?按照我們目前的產能,如果原料充足的話,倒是沒有什麼問題。”
“隻是我們的產能沒有問題,這隻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麵。但關鍵是美國人那裏會答應嗎?蘇聯方麵會同意這個建議嗎?畢竟對蘇援助的是美國人,不是我們自己。蘇聯人還沒有向我們求援。說實在的,我們也沒有什麼能力去幫助眼下的蘇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