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量征兵,以及國內各個工廠為了保證戰爭所需,大幅度招收工人以滿足需要的情況之下,日本農業產量長期徘徊不前。為了滿足國內需要,尤其是供應越來越龐大的軍隊所需,在法屬印度支那已經取代法國成為實際統治者的日軍,進入柬埔寨與老撾就很正常了。
在加上柬埔寨是法屬印度支那最大的橡膠種植地,其橡膠產量雖然比不上英屬東南亞殖民地,但是其產量占據了整個法屬印度支那相當大的份額。日軍進入柬埔寨,甚至大部分可以緩解美英製裁對其橡膠的需求。並對同樣對橡膠有極大需求的美英兩國,實施反封鎖。
但對於日軍比自己所知的曆史,整整提前了三個多月提前進入暹羅,楊震卻相當的意外。暹羅西接英屬緬甸,南接英屬馬來亞,東連法屬印度支那的柬埔寨,其戰略位置相當的重要。而且暹羅雖然不出產石油,但是其盛產大米、橡膠。
日本人控製了暹羅,也就徹底的控製了東南亞的大部分大米產地,以及相當一部分的橡膠產地。更為重要的是不僅僅是農產品,暹羅的戰略地位,也使得日軍進入暹羅,對英屬東南亞殖民地形成了直接的威脅。
日軍進入暹羅可以說直接威脅到英國在緬甸、馬來亞的統治,甚至直接威脅到英國在全世界最大的殖民地印度的安全。以及英國在東南亞最大的堡壘,也是其最大的海空軍基地新加坡。
其轟炸機從暹羅境內機場起飛,作戰半徑甚至覆蓋了小半個印度,以及整個荷屬東印度群島,還有整個英屬馬來半島。暹羅的戰略地位,使得日軍在控製了暹羅之後,將東南亞戰場的主動權牢牢的控製在了自己手中。
如果說日軍在台灣與西貢的部署,成為一把可以隨時落在美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菲律賓頭上的斧頭的話。那麼日軍此舉,可以說是已經將刺刀頂到英國在東南亞幾個主要殖民地的肚皮上。
日軍進入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暹羅,可以隨時向西發起對英屬緬甸、印度的進攻。向南,不僅可以拿下英屬馬來亞,甚至還可以在新加坡這個英國在遠東最大的海空軍基地的後背上狠狠的桶上一刀。
暹羅的戰略地位,以及其農產品對日軍發動東南亞作戰的重要性,決定了日軍如果想要攻占英屬東南亞殖民地的話,勢必要首先控製暹羅。而在後世楊震所知道的曆史上,也是如此。在發起珍珠港事件後極短的時間之內,日軍便強行進入暹羅,並迅速的控製了暹羅全境。
雖說因為暹羅本國政府,原本的親日舉動,日軍進入暹羅並沒有經曆過什麼真正的戰鬥。而且暹羅政府也迅速的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加入日軍陣營,並跟在日本人後邊對全世界宣戰,試圖撈取一些便宜。
但眼下日本人,在還沒有公開與美英撕破臉皮。盡管已經開始進行南下作戰準備,但還在談判桌上與美國人進行虛情假意的談判的情況之下,日軍卻突然開進暹羅。這無異於公開撕破與美英臉皮,幾乎等於正式向英國人,當然也有背後的美國人宣戰。
而這個選擇,對於還沒有完成最終準備的日軍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雖說日軍一貫講究的就是不宣而戰,但是在其國內還未完成真正的南下動員,其南下作戰所有的準備工作還沒有最終完成的情況之下,日本這麼做幾乎就等於徹底的堵死了與美國人談判之路。哪怕是拖延時間的虛情假意談判的路,也徹底的堵死了。
正是因為日軍開進暹羅,對日軍未來南下作戰並不利。所以並不知道這是剛剛完成組建的日軍南方軍擅自行動,還以為是日軍大本營的決策偏離了自己所掌握的楊震才感覺到有些震驚。在他看來,日軍此舉無疑於對眼下複雜的局麵起到了火上澆油。
盡管日軍的這個舉動,對自己可謂說相當的有利。盡管想辦法讓日軍提前在東南亞動手,,將日本與美英公開翻臉的時間盡可能的提前,是楊震早在年初便暗中布置的一步棋子,已經多少有了一些心理上準備。
但楊震對日軍這個動作,卻仍舊多少感覺到有些不可思議。因為在楊震看來,日軍此舉無疑於公開的告訴美英兩國,你們開始準備迎戰吧,老子就要在東南亞動手了。什麼英屬緬甸、英屬馬來亞,什麼荷屬東印度群島,都是老子要的。
日軍高層雖說戰略眼光有些短淺,但在楊震看來也不至於短到這個程度吧。要知道,雖然日軍一直在準備南下,但是卻一直對自己的戰略企圖進行著嚴格的保密,甚至不惜與美國人在談判桌上拉鋸,以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但眼下進入泰國的這個舉動,豈不是成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