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平沒有立即回答楊震,而是沉思一下後道:“老楊,這些人除了在淪陷區動員的之外,從大後方來的人中肯定能留下的在一百多人左右。剩餘的,我們還在盡力的爭取。另外跟隨他們一起來的學生,在一千人左右。”
“而從淪陷區的各個教會大學,轉來的教師和應往屆畢業的學生,也有上千人左右。這麼多的人,一下子全部由軍區接收不合適。我們也沒有那麼多的地方,去安置他們。而且從淪陷區來的教師和學生,情況很複雜,全部接收到軍區還是不太合適。”
“現在僅僅查出來的背景複雜的人,就是近百名。這些人有的家裏有漢奸的背景,而且有幾個家裏麵的人,在偽政權內的職務還不低。有一個上海聖約翰大學的畢業生,甚至是汪偽政權某一部的政務次長的兒子,還有一個是上海偽警察局一個副局長的女兒。”
“即便是從大後方來的學生之中,背景也一樣很複雜。來的學生之中,家中有人在重慶方麵做高官的就有不少。這些人如果全部由軍區接收,背景太過於複雜,很容易被某些方麵滲透進來。但如果我們不接收,又會對我們帶來相當不利的影響。”
“我看這樣,東北局為了保證無法進入軍區理工大學學習,而又有繼續求學渴望的學生升學,同時也考慮到目前根據地尚無文學類的大學教育,所以東北局目前正在抓緊時間在佳木斯籌建一座綜合型的大學。
“總指揮與我談過了,他說軍區理工大學招收的學生以及選拔到蘇聯留學人員,與整個根據地目前適齡的學子相比的畢竟還是少數人。而隨著根據地的日益擴大,適齡的學生數量也越來越多。”
“單單一個軍區理工大學和軍區醫學院,即無法全部接收多出來的學子,同時所有的優秀學子都參軍,也給同樣急需人才的地方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和衝擊。總不能將多出來的人,都送去學習師範吧。他認為我們整個根據地,不能隻有兩所正規的大學,還應該有更多培養新型人才的機構。”
“他希望更多的有誌升學的年輕人,能夠受到大學的教育。而且組建一所新的綜合大學,對我們今後的人才儲備,也更加完善一些。所以東北局才決定,在根據地內成立一所綜合性的大學。”
“這座新成立的大學,東北局準備起名叫做東北大學。他們準備設立文學院、理學院,以及師範進修學院三個學院。但是現在因為受整體環境的限製,他們的教師也是奇缺。所以總指揮希望我們能夠從這批教授和青年學生之中,協調給東北局一部分。”
“這些教授和學生,我看那邊也可以分流過去一部分。尤其是在政治上不是那麼太可靠的,背景過於複雜一些不適合在部隊工作的,都可以協調過去。另外這次來的教授和畢業的學生之中,不少都是文科、法律類別的,軍區理工大學接受不太適合。”
“工科的教師,除了我們保留一部分之外,其餘的也都移交給東北局。因為這些人個人感覺更適合到軍工廠工作,擔任一些總工程師一類的職務。之所以還留下來一批,是因為目前武器的設計,主要還是由軍區的裝備部承擔。再加上部隊現役武器裝備的保養與維修問題,所以考慮從這些人中挑選一批人留在部隊。”
“但是研製你說的那個東西的這些人,我看還是保留在軍區內部為好。一是有利於保密,二也是便於協調。這個項目,還有對雷達的逆向測繪與仿製的工作,因為保密性極強,所以放在東北局不合適,”
“原本這個秘密計劃,我是準備報請中央請求軍區項主任與軍區楊副司令主抓。但是這個人選,我還得和你商議一下。一是這個計劃是你提出來,你比較了解。二是按照分工來說,你是東北局主抓軍事的書記,這個人選還是你酌定比較好一些。”
“對了,鑒於目前形勢的發展與變化,在你去熱河期間中央已經來了電報。命令撤銷東北工作委員會,成立新東北人民政府。而且家兄這次也準備調回延安工作,中央已經準備另外調人擔任東北人民政府主席。還有馮仲雲同誌,也準備調往中央工作。他的工作,中央準備另外調人接替。”
聽到李延平談起東北的人事變化,楊震微微一愣卻是什麼都沒有說。隻是在琢磨了好大一會後才對李延平道:“一會我起草一份電報給中央,請求中央在此次戰役結束之前,先不要調走李主任。此次戰役是我軍出山以後發起的最大規模戰役,後勤補給尤為重要。”
“在大軍補給以及後備兵員動員的方麵,李主任已經是熟能生巧了。這個時候換人,不太恰當。中央有意調整東北人事結構,這一點我不反對,也表示支持。但是在此次戰役結束之前,還是暫不調整為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