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壩上的氣溫比較涼爽,但是現在畢竟正處於暑期。一旦大量的屍體在高溫下腐敗,引起瘟疫可就真的糟糕了。這玩意比戰火,更加可怕。殺傷力,也遠比炮彈更加大。一旦出現瘟疫,不僅僅是老百姓就連我軍戰士也很難幸免。”
“一號,能不能讓後方給我們空運過來一批石灰以及專門的防疫藥材來?屍體太多了,而我們手中的石灰因為屬於日軍控製的戰略物資,繳獲的數量並不多。而且還要對整個縣城戰場進行消毒,實在是數量嚴重的不足。”
對於王光宇他們已經開始著手進行後續搜救和救援工作,楊震還是很滿意的。至於他要求的石灰,楊震卻是搖了搖頭道:“我可以讓後方給你空運一批石灰,還有在補充一批藥物。不過那些日軍的屍體,就不要消毒了。澆上汽油或是煤油,直接一把火都燒掉什麼病毒、瘟疫都沒有了。我們中國的土地上,沒有埋野獸的地方。”
中國古代有一種刑罰叫做挫骨揚灰,是對死去的人追究責任的表現。雖然沒有明文出現在任何一部律法之中,但無疑比掘墓鞭屍更加讓人難以接受。盡管楊震話裏並沒有提出這四個字,但卻總是能讓王光宇聯想到這個詞。而且一號的這個態度,讓他很自然的聯想到年初發生在海拉爾的,由這個二十三師團一手製造的那場大屠殺。
作為海拉爾大屠殺的見證人之一,王光宇很清楚這場發生在海拉爾,可以說是發生在抗聯眼皮子底下的屠殺,給一號帶來的刺激。如果換了別的日軍,一號恐怕不會做出這個決定。但是作為那場大屠殺的主要元凶,一號做出這個決定恐怕就有些別的味道在這裏了。
當初為了在這個二十三師團撤退的途中,為了給海拉爾那幾萬屈死的百姓報仇,一號曾經將手頭所有行程戰鬥力的航空兵全部派出去,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手段,對這個海拉爾大屠殺的元凶進行追殲。
如果不是這個被幾乎逼到絕境的二十三師團繞道外蒙,恐怕自己今天的對手就要換人了。而在自己此次迂回林西之前,一號在交待作戰任務的時候,就曾經再三強調過,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也要將這個二十三師團徹底圍殲在林西境內。
這不僅僅是戰役全局的需要,更是為了海拉爾那幾萬慘死在日軍屠刀下的百姓報仇。這是軍事任務,但更是政治任務。更是給其他日軍師團提一個醒,讓他們明白中國人一旦有了報複心,將會比他們更加的凶狠。
盡管王光宇也對這個二十三師團恨之入骨,但是對於楊震這種挫骨揚灰的做法卻並不是很讚同。這不僅僅是中國幾千年來人死賬消的傳統,在王光宇看來,這種做法很是有些過於偏激。
在戰場上既然已經擊斃了日軍,也就算是賬了了。這個時候,對屍體還下手明顯有些那個了。而且對於王光宇所部來說,也沒有那麼的汽油去焚燒那麼多的屍體。眼下用寶貴的汽油,去焚燒這些屍體,明顯有浪費的嫌疑。
看著王光宇有些猶豫,想勸說自己卻又欲言又止的樣子,楊震站起來身走到王光宇指揮部的門外,聽著不遠處隆隆的炮聲,沉默了好大一會才道:“我承認,將這些日軍的屍體燒掉,的確有報複二十三師團在海拉爾屠殺的想法。”
“我這個人心胸的確不是那麼太開闊。軍人在戰場上廝殺,無論是什麼原因,隻要他是戰死的,他的屍體的確應該得到尊重。因為我們都是軍人,戰爭是我們的職責,更是我們的使命。穿上軍裝的哪天起,我們就應該有馬革裹屍的準備。”
“但是像二十三師團這樣屠殺我手無寸鐵無辜百姓的野獸一樣的軍隊,他們不配得到任何的尊重。因為他們的所做作為,連軍人二字都配不上。一支軍隊他的對手是敵人,而不是那些無辜的,沒有做出任何傷害他們舉動的老百姓。”
“挫骨揚灰,在我看來已經是最輕的處罰了。如果不是有紀律,我恨不得將抓到的所有俘虜都活剮了。讓所有的日軍都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絕對不會受不到懲罰。讓他們在下次舉起屠刀的時候,掂量掂量能不能承受被我們報複的代價。”
“但是我們不是野獸,是軍人。所以,我做不出來這種事情,而且嚴格的紀律也不可能允許我們做出這種事情來。將戰死的日軍屍體火化,一是日軍本身就有火化戰死者的這種傳統。二現在正值暑期,屍體長期不處理很容易產生瘟疫。”
“第三點,還是那句話,中國的土地上沒有埋葬這些畜生的地方。沒有將他們暴屍荒野,已經夠便宜他們的了。還有,我們的空運力量有限,目前隻能保證你們和挺進軍作戰必要的軍事物資,沒有那麼多的空餘力量給你運來足夠的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