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兩種日軍陸海軍最新式的轟炸機的性能,情報部門和航空兵還沒有得到詳細的數據,但是楊震在後世看戰史的時候,也多少有些了解一些。知道這兩種日軍最新式的轟炸機,也隻是比原來的九六、九七式轟炸機略有改進而已。與美國人的大型轟炸機相比,無論從哪個方麵來說,都相差的太多。
也正是基於這個基礎,以及目前對平原地區偵察結果整體分析之後,楊震才將視線更多的放在了這一帶。這幾個地名也許後世的人不清楚,但是要是提到他們在後世的名字,恐怕很多人心中就有數了。
眼下還屬於偽滿奉天省建製的海龍縣,在後世被稱之為梅河口。因為是吉林東南部交通要衝,以及東北東部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因而直到建國幾十年後,也還是東北地區的軍事重鎮。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這裏曆來駐軍雲集。後世那支赫赫有名的萬歲軍,在衛戍京畿之間就駐紮在這裏。
而眼下的西安在後世,則因為與西北的那個古都重名而改為遼源。是吉林省僅次於省會長春,身為東北電力工業中心吉林,以及四平等幾個重工業城市之外的第四大城市。也是吉林省除了這三大重工業城市之外,經濟最發達,也是最富庶的地區。
這兩地雖說都在吉林的東南部,與遼寧交界處。但是交通便利,處於幾條鐵路的交彙點上。油料、彈藥,以及其他物資運輸極為方便。尤其是海龍,正處於長白山脈與鬆遼平原的交彙處,處在吉林,乃至整個東北東部的幾條重要鐵路交彙點。
交通便利,而且背靠長白山區,麵向鬆遼平原。從這裏起飛,整個鬆花江幹流流域基本都在其作戰範圍之內。甚至以日軍這些所謂的重轟炸機兩千多公裏的航程,包括齊齊哈爾在內的嫩江流域,也在其作戰半徑之內。
最關鍵的是這裏,東部位於長白山地。雖說山勢不高,也不算密集。但是這裏地形,對於隱蔽極為有利。其背靠長白山區,麵向鬆遼平原的有利地形,也方便日軍在這裏構築大型秘密機場。如果日軍在這裏修建了秘密儲備飛機的洞庫,以這裏的良好植被來說,還是很難發現的。
當然,也不排除日軍將這些轟炸機,調到朝鮮境內的元山等航空兵基地的情況出現。這兩年抗聯的情報力量,雖然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在朝鮮境內的情報,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建立起一個有效的情報網。朝鮮方麵與南滿,一向是目前抗聯情報工作的弱點所在。
雖說經過某些方麵的溝通,一直在朝鮮本土秘密活動的抵抗組織,也與抗聯情報部門建立了聯係,並開始提供部分的情報。但受製於這些人所處的位置關係,能接觸到的日軍高層情報極其有限。而那些有能力接觸到類似情報的朝鮮人,對日本人又是死心塌地。所以抗聯對朝鮮的情報收集活動,一直都很有限。
中朝兩國山水相連,尤其與東北的距離可謂是近在咫尺。日軍曆次侵華,基本上都是以朝鮮為跳板。日軍在七七事變之初,更是曾經大規模的使用過朝鮮南部的濟州島,作為海軍航空兵陸基重型飛機的出發基地,對上海、杭州展開大規模的空襲。
日本海軍裝備的九六式重轟炸機,其四千多公裏的超長航程,從濟州島起飛不僅可以直達位於華東的上海、南京。甚至其作戰半徑,足夠覆蓋整個東北全境。最新式的一式重轟炸機,航程雖然不如九六式轟炸機,但是從這裏起飛,作戰半徑也幾乎可以覆蓋整個東北。
朝鮮距離東北太近了,距離本身就發源於中朝邊境的鬆花江幹流就更近了。日軍轟炸機如果從朝鮮任何一地起飛,都足以將整個東北納入其作戰半徑。更不要說距離中朝邊境隻有幾百公裏的鬆花江幹流。
按照日軍在關內戰場上對大後方轟炸時,采取的慣用戰術來看。其陸軍航空兵很有可能從南滿或是吉林起飛,海軍航空兵從朝鮮境內起飛。以日軍這些所謂的轟炸機作戰半徑來看,整個鬆花江流域都在其作戰範圍之內。
同時,對於日軍來說也更有利於保密。畢竟目前的抗聯,對日軍的轟炸還是有對等還擊的能力。關東軍不是傻子,知道這些飛機一旦暴露的後果是什麼。要不然也不會這麼煞費苦心,將這些飛機的行蹤隱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