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餘波之妥協(1 / 2)

當然搞成這樣,那位蘇聯統帥也相當不滿意。盡管內心一直視中國黨與那些在蘇聯生存的其他國家黨一樣,必須要對自己俯首帖耳,以蘇聯的意誌為自己意誌的其他國家黨一樣這位蘇聯統帥,對楊震的報複舉動,也是出奇的憤怒。

甚至有如果不是眼下戰局不利,想要出兵好好的教訓一下這位不聽話小兄弟的想法。但現在美國人插了一手,反倒是讓他徹底的冷靜了下來。很明顯,他並不想將抗聯完全推到美國人的懷抱之中,因為這並不符合他眼中的蘇維埃利益。

尤其是中國黨已經再三向他表示,大家都是共產黨,搞成這個樣子隻會讓美國人看熱鬧不說,還會讓美國人有從中漁利的機會。特別是在美國人對於這件事情的表態,更讓他感覺這是美國人有意識的在拉攏抗聯,徹底的分化瓦解蘇聯與抗聯之間的關係。合作與對抗,這就是整個二戰之中各方關係的真實寫照。

如果美國人不插手,以這位統帥的性格很可能會與抗聯對抗到底。但正是美國人這一插手,反倒是加快了問題解決的進度。尤其是在抗聯拒絕提供通訊設備,蘇聯人向美國人求助卻被美國人拒絕之後,更讓他冷靜了下來。

畢竟中國黨與那些其他國家甚至中央都建立在蘇聯,隻能依靠蘇聯人生產的共產黨不同,他們的生存能力大部分是依靠他們自己的奮鬥,而不是依靠蘇聯人養活。並且他們不僅擁有自己的軍隊,還有自己的地盤。

而且蘇聯對中國黨原來的影響力,也隨著他們自己出現一個雄才大略的領袖而基本喪失。對於蘇聯人的態度,這些中國同誌自然可以不用太多的理會。所以蘇聯人的抗議,盡管引起了中央的所謂高度重視,但那也是隻在口頭上的。

現在搞的這麼僵硬,對於蘇聯人來說非但沒有任何的好處,反倒是削弱了蘇聯人對中國黨的影響力。在他的親自指示之下,蘇聯方麵終於放低了原來一直保持的強硬姿態,在無數爭吵之後,最終在四二年夏季與抗聯達成了一個新的協議。

蘇聯人扣下的那些坦克,已經在哈爾科夫戰役之中損失餘燼,自然是還不回來了。蘇聯人答應,將同等數量的英國人援助馬爾蒂達坦克交給抗聯作為補償。並同意轉讓因為發動機產能所限,雖然早就已經完成試飛,但是還沒有真正進行投產的雅克三戰鬥機的生產技術和圖紙。

同時蘇聯人答應重新開通途徑國內從伊朗、摩爾曼斯克,特別是海參崴到中國東北的國際通道,而且今後不在扣留任何美國援助給抗聯的物資。並同意在抗聯負擔所有生活物資的情況之下,加大對抗聯留學生的接收數量。同時,將選派一部分坦克、飛機、火炮生產專家到抗聯工作。

而美國人也答應蘇聯人扣下的汽車,將在今後的援助物資裏麵補足。同時按照抗聯的要求,除了飛機和汽車、坦克之外減少對抗聯武器裝備的實物的援助,同時加大對抗聯所需各種生產設備以及軍工生產所需原材料的援助規模。

並答應在四四年以前,在援建抗聯兩個總生產能力在二百萬噸的鋼鐵廠,一個大型機械設備生產廠,兩個汽車廠以及兩個飛機製造廠的全套設備。並在四五年以前,在幫助抗聯建設大型煉油廠、有色金屬冶煉廠、化工廠各一個。

與此同時,抗聯在不影響自身所需的情況之下,酌情加大對蘇聯的糧食、肉製品、煤炭、糖等生活物資的供應。這部分物資還是與以前一樣,作為充抵抗聯拖欠蘇聯的各項費用,並盡可能多的提供最新式的通訊器材、雷達,以及最新式的無後坐力炮、火箭筒的供應數量。

並同意由抗聯的兵工廠繼續為蘇軍生產一部分波波沙衝鋒槍,以及向蘇聯交付一批抗聯自己生產的衝鋒槍。這些輕武器,同樣作為充抵抗聯之前欠蘇聯的債務。蘇聯方麵也同意,這些武器和糧食、肉製品、植物油等物資調整價格,按照國際平均價的八成結算。

不管這份協議怎麼樣,在今後抗聯對蘇出口物資,不用在被蘇聯人用幾乎是等於大白菜那種幾乎是白占的價格計算了。盡管價格依舊低於國際平均價,但這無疑大大的緩解了抗聯資金上的壓力。

而且楊震承諾,在協議簽署的半年之內,再向蘇聯交付一千二百門五十七毫米無後坐力炮、兩千五百具火箭筒,以及所需的各種彈藥一部分。至於原有已經開始交貨,但是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後被扣下的其他裝備,將在最短的時間之內交給蘇聯方麵。

同時,抗聯也同意在大慶油田正式投產之後,以充抵蘇聯人在外高加索油田受到德軍破壞,石油產量銳減的情況之下,對於石油的需求。每年向蘇聯人究竟提供十萬噸石油。而這部分錢,則是由美國人用抗聯需要的設備充抵。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