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這番態度很是強硬的話,讓科瓦廖夫與那個蘇軍少將在對視一眼之後,卻是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無可奈何。他們在到海拉爾第一天,就被接待他們的嫩江軍區政治部主任安排看了一場海拉爾屠城的紀錄片。
雖說對於海拉爾被屠城的時候慘狀,這兩個即便是見慣了生死的軍人,也不由的感覺到毛骨悚然。但是對於海拉爾被屠城的經過,他們兩個人甚至不用看這些記錄片,他們心裏麵就非常的清楚。
尤其是那位駐蒙蘇軍的參謀長,心裏麵更是相當的明白。當初二十三師團在海拉爾屠城的時候,隨同第一梯隊進入興安北的蘇軍顧問在發現日軍異動之後曾經請示過,是否渡河出擊一下,解救那些被屠殺的老百姓。
但掌握著蒙古軍隊實權的駐蒙蘇軍司令部,卻是在蒙古高層人員的勸說之下,卻是嚴令禁止進入興安北的蒙古軍隊,與日軍發生任何的衝突。甚至為了避免與日軍發生衝突,在日軍屠城的時候,他們將已經進至海拉爾河以北的蒙古軍隊,向北調離了三十公裏。
眼睜睜的看著二十三師團將海拉爾所有的居民屠殺一空之後,大搖大擺的撤離。而沒有做出任何的舉動。將所有的兵力部署,都放在阻撓正在翻越大興安嶺崇山峻嶺,正在向西疾進的抗聯身上。
無論是科瓦廖夫還是那位蘇軍少將參謀長,對蒙古高層此舉的意思都心知肚明。作為蘇軍的一部分,在諾門罕參戰過的蒙古軍隊,對日軍的真實戰鬥力還是很清楚點的。知道自己軍隊的真實戰鬥力,與日軍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這進入興安北的兩萬多蒙古軍隊,幾乎已經占據了隻有七十多萬人口的蒙古,所有軍隊的八成。而這兩萬人雖說看起來數量不少,但與已經全部收縮到了海拉爾的日軍二十三師團相比,戰鬥力相差的實在太多了。
要是真的發生衝突,這兩萬沒有後援的蒙古人民軍恐怕還不夠日軍二十三師團塞牙縫的。要是這兩萬蒙古軍中的精華全部折損在興安北,對於依靠蘇聯人刺刀才建立起來的蒙古政府來說,幾乎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蒙古人民軍是趁虛來撿便宜的,搶奪地盤來的,並不是來興安北地區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的。他們是不會冒著與日軍正麵衝突的風險,尤其是將手中這兩萬餘人的支撐他們政權的本錢都折進去的危險,去救援那些被屠殺中國人的。
而且科瓦廖夫在內心之中還有一個是不敢也不可能說出來的可怕感覺。那就是已經將興安北視為盤中餐的這些蒙古高層,對於日軍屠殺掉海拉爾滿城中國百姓的舉動,就算不是默許恐怕也是默認的,甚至可以說是有意而為之。
海拉爾雖然在曆史上一直是蒙古人的聚居區,但是這裏與習慣了遊牧生活的蒙古人相比,城內的百姓卻更多是被日本人稱之為滿人的漢人。尤其是在蒙古驅逐華商的行為後,大量的逃離蒙古的華商都在海拉爾定居。海拉爾的城市命名雖然是蒙語,但城內的老百姓還是漢人占據了大多數。
在蒙古高層眼中,這些漢人都是會威脅到他們統治的一個危險階層。就像當初的蒙古喇嘛一樣,對於蒙古人民共和國,尤其是依靠推翻蒙古王公的蒙古人民革命黨來說,都是一些極度危險的分子。
不消滅掉所有的漢人,即便中國人對其行動默認了,蒙古人是很難在那裏站住腳的。對於人口全部加起來隻有七十多萬的這個所謂的蒙古人民共和國來說,幾萬漢人的威脅太大。與其留下威脅到他們的國家安全,還不如殺幹淨了省事。
而且對於這個所謂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高層來說,別說漢人是危險分子,就是那裏的蒙古人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們當年在消滅喇嘛教以及隨後進行的肅反行動中,跑到內蒙古地區的,他們處之而後快的異己分子。特別是那些外蒙的王公殘餘勢力,都是他們急著剿滅的。
日本人在海拉爾的屠城舉動,可以說正中這些蒙古高層的下懷。借日本人之手,去除掉自己的心腹之患,自己又不會背上任何的包袱和罪名。這種極為難得的好事,可謂是蒙古高層相當樂見其成的。
這兩點都湊到了一塊去了,才是蒙古高層在海拉爾屠城的時候,多次以盡量不要與日軍發生直接衝突,以免引起日蘇兩國全麵戰爭為借口。再三拒絕進入興安北的蒙古軍隊,對海拉爾進行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