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求援與為難(2 / 2)

畢竟國內的十多所教會大學,除了少數像輔仁大學是羅馬教會舉辦,以及少數是法國人辦的之外,大多都是美國人舉辦的。隻要美國政府幫著做工作,遷移這幾所大學應該不會是什麼難題。

中央認為以楊震目前和美國人之間相互利用的關係來說,做到讓美國政府幫著做工作,並不是一點希望都沒有。如果這幾所教會大學真的能遷移到東北來,再加上留蘇學生以及東北軍區自行培養的大學生。那麼幾年之內,人才匱乏的局麵將得到一個根本的緩解。

為了能爭取到美國人點頭,中央甚至批準楊震做出了相當大的讓步。除了不能幹涉內政之外,神學係不許在根據地內招生之外。必要的時候在其他的方麵可以做一些必要的讓步。甚至中央同意,隻要這些教會大學同意遷來東北,將不在大學內成立公開的黨組織。

盡管楊震也希望能動員美國留在淪陷區的那幾所教會大學遷到東北來,但他知道這個希望基本是極其渺茫。如果這些教會大學現在能同意來東北,當初他們就不會留在淪陷區,早就隨著國內的大學西遷了。

而且美國政府不是中國的國民政府,這些教會大學也不是國內那些教育部直屬的大學。政府隻要一句話,再加上師生本身不願意當亡國奴,為侵略軍效力的想法,就能讓這些大學搬家。

這些大學在美國教育部隻是注冊,管轄權都在各個基督教會的手中。那些基督教會一向視共產主義為洪水猛獸,是絕對不會同意將大學搬遷到自己這裏。隻要美日之間不宣戰,他們寧願和日本人合作。也不會投靠自己這個共產主義分子。

中央此次能從教會大學招收這麼多的學生,已經是美國人開恩了。盡管這有些諷刺,但卻是實情。在中國自己的土地上,招收中國自己的大學畢業生,還要看美國人的臉色,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現實。

而且日本人對這些大學監視的也異常的嚴密,動員一些教授和大學生來東北就已經不易。要是整體搬遷一所大學,恐怕行動再隱秘也逃不過日本人的嗅覺。日本人的特高科,可不是白給的。要是真的暴露了,今年再想行動就困難了。尤其是在美日關係嚴峻的現在,日本人恐怕對這些美國所屬的教會大學,也視為眼中釘吧。

在楊震看來,隻要美國人能同意自己秘密在其教會大學招收畢業生,同意有意願的中國籍教授來東北,就已經很不錯了。估計美國政府,也做了不少的工作。要是將這些大學,一股腦的搬遷過來,那是想也不要想。別說不允許神學院在根據地內招生,就是允許這幫花崗岩腦袋,也不會同意的。

中央的這個出發點雖然不錯,但是卻隻是一個基本上不可能實現的夢想。況且這些大學別說不可能搬遷過來,就是搬遷過來也是一個麻煩事。先不說江北的反應,就是自己管理起來也很困難。

總之,中央的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執行起來成功的希望卻是基本沒有。套用後世的一句話就是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很殘酷。不過中央的這個主意雖說不能成功,但好賴幾經努力,在美國方麵的配合之下弄到了不少的人才。

要知道教會大學中最出名的北平燕京大學、輔仁大學,上海的聖約翰大學,出名的可不僅僅是神學院。文理兩個科目,同樣是人才濟濟。從淪陷區招收的這兩千多名應往屆的理科畢業生,幾乎可以說是留在淪陷區的教會大學去年理工科的所有畢業生。

等這批人再加上從國統區秘密動員的五六百去年畢業的學生抵達後,軍區高等人才窘迫的局麵,即將得到有效的緩解。所以對於熊大縝要求的二百名專家,楊震倒是不可置否。但一千名的中學畢業生的要求,卻是讓楊震相當的為難。

要是擱在後世,說為需要一千名學曆僅僅是中學的人,還相當的為難,恐怕會讓人笑掉大牙,但在眼下這就是現實。僅僅一千名中學畢業生,就讓楊震這個東北地區的軍事負責人感覺到很吃力。

這年頭不是教育已經普及的後世,一千名中學生畢業生,別說一個縣,就是幾個縣加在一起恐怕都不見得能湊出來。在各個軍兵種都在向自己伸手要人的情況之下,自己上哪一下子給他去找這麼多人去。

普遍義務教育製去年才開始實行,今年各地初中的畢業人數除了繼續升學的之外,各軍兵種和各地方部門都在眼巴巴的盼著。一下子調撥給他一千名中學畢業生,至少在中央答應的那三千人到了之前,楊震實在有些拿不出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