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去預備役高炮師玩的楊震,對於那裏的武器裝備自然熟悉的人。甚至有幾次正在休假,卻是無地方可去的他,還在預備役拉練的時候,被自己那位老同學臨時抓勞工。頂替因為忙著各種應酬和會議,無法趕回的那些身為公務員的預備役軍官,參加了幾次所謂拉動或是演習。
這個把戲直到一次來視察的卻是楊震的老上級,軍區副參謀長後,才被識破。那位老同學自然是挨了一頓很尅,但卻在楊震幫著運作下,也改變了命運。擺脫了年紀輕輕就進了預備役部隊這種和一般內陸軍分區一樣,被稱為現役軍官養老院的地方。調往了軍區司令部,任防空作戰參謀。
雖然老同學調走了,那個預備役師長對楊震這個人才卻是熱情不減。楊震隻要休假,就派人來接。幾年下來,那裏的一百毫米高炮、五十七毫米和雙三七高炮、十四點五毫米高射機槍。這幾種野戰部隊早已經淘汰,或是還在服役的高射武器,楊震早已經玩的相當熟練。
至於雙二十三毫米高射炮,楊震自己部隊就有裝備。作為全能型的人才,自然也不會陌生。幾種高炮,給他一定的時間,他能閉著眼睛都能大卸八塊。各部位的構造,甚至比那個預備役師的那些戰勤參謀還清楚。
這幾種武器玩的極為熟練的楊震,對於這些武器的性能和結構自然不會陌生。讓他畫出結構圖來,輕而易舉。甚至還見過這幾種武器設計圖的他,依靠自己過目不忘的記憶力,雖然已經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並兩世為人。卻依舊能夠原樣的複製出來。
作為特種部隊的指揮官,製圖的能力是最基本的功課。雖說武器裝備設計圖和繪製地圖是兩碼回事,但是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都需要精度。楊震按照記憶畫出的設計圖,與後世見過的原始設計圖幾乎沒有多少區別。
隻是這武器研究哪有那麼省事的,其中涉及到金屬學、材料學、彈道學、人機工程等一係列的專業。楊震依葫蘆畫瓢,畫出了原始圖紙,也講明白了各個部位的設計樣子。但是有圖紙與投入生產是兩碼回事。況且,作為一支幾十萬大軍的統帥,他也沒有多少時間去和軍工部交流。
軍工部拿著他這幾種除了結構和武器性能之外,其餘的什麼都沒有的圖紙,卻是很難以下手。不說別的,一個炮管使用鋼材的各種元素比例,還有一些需要精密設計的地方,就連楊震這個設計者也隻能說出一個大概而已。這麼一個設計法,能不讓生產者頭疼嗎?
尤其在炮身上很多精密部件現在軍工廠還始終無法生產的情況之下,楊震設計的這兩種高射炮,一種四聯裝高射機槍很是讓軍工部頭疼。尤其是複雜的多聯裝的協調係統,更是讓熊大縝都快累吐血了。
要知道小鬼子的多管高射炮,直到戰爭結束之前,也沒有解決射速的問題。其根本就出現在各個炮管的聯動上。使得本來性能很好的小口徑高炮,隻能成為單發排炮,根本行不成密集的火力。
有著完整工業體係的日本都如此,那麼手下缺兵少將,甚至連最基本的技術人員數量都不足。有些必要的加工設備,還影子都沒有。可以說缺乏一大半必要東西的現任軍區軍工部長的熊大縝那裏會不頭疼?進度雖然有,但是速度卻是很緩慢,而且效率並不高。尤其是一些精密的設備,別說製造,就連圖紙都看不明白。
與這三種高射武器相比,口徑相等,或是大得多無後坐力炮雖說有些怪異,但卻因為生產畢竟簡單一些,而試製的速度很快。八十二毫米無後坐力炮,現在還沒有解決的實際上隻是炮彈的問題。可那幾種高射武器,就讓熊大縝真的都快要上吊了。
雖然經過大半年的努力,陸續解決了高炮的大部分技術問題。但五七毫米高炮的瞄準裝具,卻始終無法生產。而二十三毫米高炮的聯動係統,生產出來不是過於笨重,就是很難承受到密集發射時的高後坐力。也就是說東西生產出來了,但質量也是不行。
而十四點五毫米高射機場雙聯裝的還對付,但是按照楊震提供的圖紙生產出來的四聯裝的,重量卻是都快趕上日軍的八八式高炮了。根本就達不到楊震要求的輕便,能夠用馱馬分解馱運的性能。要知道那個家夥的口徑可是七十五毫米的,可這種高射機槍卻是十四點五毫米的。
熊大縝如今遇到的情況,可謂是和中國幾十年後遭遇的情況一樣。就是武器能設計出來,但是生產不出來。即便是勉強生產出來,其性能比原設計的要差的很多。而且重量上,也嚴重的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