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真正的基礎(1 / 2)

說到這裏,李延平不禁有些感慨:“我們可用的人手實在太少了。加上中央調撥過來的軍工專家,也不過四十多人。中央轉調過來的,百餘名前來東北參軍抗日的大學生。雖然工作熱情很高,但經驗又欠缺。”

“雖然有幾種武器,已經足足搞了大半年,你還拿出了圖紙,但是試製工作依舊不順利。簡單一些的武器和槍支試製的比較順利。但是複雜一些的武器,如五十七毫米高炮,卻是非常的困難。”

“軍工部按照你拿出的設計圖紙,已經研究了半年多了,卻始終拿不出成品來,隻弄出一個半成品來。而且受限於原材料的缺乏,對火炮的試製也有些過於謹慎了。我們從江北進口的炮管鋼,數量還是太少了。”

“另外,熊大縝這兩天找我,說這種你設計的五十七毫米高炮的自動測量具,我們生產不出來。另外,那種二十三毫米高炮,也隻試製出來了單裝的。雙聯型號太複雜,我們製造出來的成品,聯動裝置超重的問題始終無法解決。”

“無論是從生產設備上來說,還是技術支持。這種複雜的雙聯裝高射炮,至少目前我們還無力生產。而且這種高射炮與十四毫米高射機槍遭遇到一樣的困難,就是聯動機構太複雜了。以我們目前的技術能力實在有限。”

“我們在占領了日軍設置在哈爾濱大量與軍工產業有關的工廠後,機器設備和工人的問題,得到了一部分相當大的緩解。但是主要的設計者與技術人員都是日本人。並未能改變我們技術人才奇缺的局麵。”

“老楊,你設計的這些武器雖然已經提供了圖紙,但是圖紙還很不完善。也就是說,你提供的圖紙上隻有基礎設計,至於其他的還要我們自己去摸索。老楊,武器裝備研製是需要大量人才的。不是憑借一兩張圖紙,就能製造出來的。”

對於李延平關於軍工部目前對於幾種自己設計的先進武器試製,除了少量簡單的武器之外,其餘的全部遇到瓶頸的問題。楊震微微點了點頭道:“告訴熊大縝,除了五十七毫米無後坐力炮和十四點五毫米高射機槍之外,其餘的我可以再給他半年的時間。”

“但半年之後,我要看到成果。尤其是五十七毫米以及二十三毫米這兩款高射炮,就算他熊大縝將命給我搭上,也要搞出來。至於八十二毫米無後坐力炮,暫時可以先放一放。按照目前日軍的戰車配置,五十七毫米的暫時夠用了。”

“八十二毫米無後坐力炮的試製,可以暫時先向後放放。集中精力,給我搞出這兩種高射炮來。自動測量儀生產不出來,就用手工的。但是雙二十三毫米高炮的聯動裝置一定要解決。有了這種高炮,我們可以大大的提高戰場上的防空火力密度。”

說到這裏,楊震看著李延平道:“政委,時不我待啊。就算蘇聯那幾百門三七高炮和八五高炮到位。但隨著我們的兵工廠規模越來越大,需要防護的目標也就越來越多。那些高射炮,在航空兵還很薄弱的情況之下,我們的這麼一點高射炮,根本就不夠使用。”

“而且我擔心在哈爾濱丟掉之後,日軍為了摧毀我們的作戰決心,會集中優勢航空兵力對根據地內的幾個大城市進行轟炸,就像他們對待重慶那樣。而航空兵力在明年蘇聯的那幾百架高空性能優異的米格三戰鬥機抵達之前,我們的防空兵力太薄弱了。”

“而且我們目前有限的航空兵還要參與對戰區製空權的爭奪。平時還好一些,但在戰時,根本無暇分身保護後方的工業基地。而且世界各國防空作戰,一向是空地結合。隻有戰鬥機,沒有地麵高炮,我們的防空手段相當於少了半個胳膊。”

“在目前我們實力有限的情況之下,現在隻能以地麵防空火力為主,航空兵為輔。從蘇聯進口的兩種高射炮,三七高炮是瑞典博福斯四十毫米高炮性能抽調的產品,而且粗製濫造,性能有些勉強。雖然操作簡單,但性能比原炮下降了不少。”

“而八五高炮又太過於笨重,隻適合擔任要地防空。在我軍機動能力還不高的情況之下,這些八五高炮更適合擔任城市防空任務,並不是很適合野戰部隊使用。而繳獲的日軍高炮,又彈藥奇缺。我們隻能另外想辦法,依靠自己去解決。”

“加強地麵高射火力的密度,同時在各分區組建防空哨部隊。對日軍飛機行跡,提前做出警報很適合我們目前的情況。所以高射炮兵必須加強,而這兩種高射炮,必須要搶在蘇聯援助的高射炮廠投產之前,完成試製。”

“至於十四點七毫米高射機槍,搞不出四聯的那就先搞雙聯的。這種依靠火力密集度,打擊日軍航空兵的武器,不用高精度。要是他熊大縝還拿不出來,我看他這個軍工部長的位置可以換人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