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夯實的基礎(1 / 2)

說到這裏,楊震頓了一下後道:“老李,你給中央發電報,除了彙報我們談判的初步內容之外,還要請示兩個事情。一,由我們直接派遣留學生一事,美國人恐怕不會答應。即便答應,空氣動力、航空、高能物理以及金屬材料等最新科技領域也不會允許我們進入。”

“請中央考慮,是否可以由國統區地下黨秘密挑選,同時走庚子賠款的留學體係,以免受到其他方麵幹擾。我們會盡力促成此事,而且也會盡量選擇一些最新科技領域進行談判、但我認為除了這幾樣之外,我們應該將更多的方向放在造船、電子、機械、通訊等其他專業。

“此外,如果美方同意我們選拔留學生,我們建議將關內選拔以及東北本地選拔區分開來,遣美留學生應盡量以關內選拔為主。東北由於地理的因素,建議還是主要麵對蘇聯選拔留學生為主。”

“另外,關內選拔之人才,應該盡量以在國內完成本科學業為主。到美國應主要以進修碩博士階段教育,以及參與其各種裝備研製活動,以增加其實際經驗。東北本地,依靠其地理優勢,選拔完成十二年教育之本科留學生為主。兩者相輔相成,采取兩條腿走路的辦法,同時完成大學基礎學科以及更高級人才的培養。”

“此外,我東北局以及吉東軍區準備以中央前期動員來東北的今年畢業學生,以及講師為基礎,成立東北抗日聯軍理工大學,專門為我軍培養一批軍工人才。希望中央能夠從留在淪陷區的私立以及教會大學動員一批學子以及講師到東北來。”

“尤其燕京、輔仁、聖約翰、滬江等理工科比較著名的大學。如果可能,希望這幾所大學的所有今年或是去年理工科畢業生盡量全部動員來東北。如有之前的畢業生,留在淪陷區而未充當漢奸者,也可以考慮。盡力招募人才,以為我軍發展自己的軍工產業打造一個良好的人才基礎。”

“另外,現在由於國統區兵工廠以及各種原料工廠進行遷移、合並以及破產,使得相當一部分工人流落到淪陷區以及失業。僅僅重慶十餘家製鋼企業現已經有半數倒閉或是接近倒閉。請中央盡量在重慶以及淪陷區國民政府軍工企業內遷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跟隨內遷的失業工人中,為我們動員一批失業之技術工人轉運東北,以充實我兵工生產能力。”

“其中應以煉鋼、化工、機械工人為主,重點則在重慶以及上海、香港。另外如我理工大學成立,是否可以委托中央在國統區以及淪陷區秘密招生。如果中央批準,我們將對入學學生全部實行供給製,衣食住行全部由軍區包攬。此乃我軍建立以及發展我軍自己的國防工業之關鍵,望中央三思。”

說到這裏,楊震微微的沉思了一下後道:“再加上一句,我們隻有自力更生,不能把希望放在別人身上,才能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屬於我們自己的國防工業。並依靠自己的力量徹底的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的野心。天上不會掉餡餅,即便掉也不會掉到我們頭上。”

口述完電報,楊震拿起袁芷若記錄的電報紙看了看上邊的內容後,二話沒說在電報上簽上了自己的大名。並在電報的一角用鋼筆重重的標上了五個三角符號,表示電報的重要性以及與一般加急電報的差別。

而這五個三角形標誌,按照中央規定的與東北聯絡的電報等級規定,都是需要由主席親啟的。也就是說這幾封電報,與一般發給軍委的不同。都是直接發給主席的,隻有主席才有權做出批示。

楊震不知道,他今天的這兩封請示電,與之前實行全部免費義務教育製和向蘇聯選拔大批的理工科留學生,這幾個舉動,在後世被譽為奠定了中國自己國防工業和科學技術基礎的四大舉措。

通過此次談判,楊震傾盡所有,投入了幾乎所有此次獲得的外彙。以及稍後利用幾種新式武器和美金現彙,從江北引進的蘇製T二六坦克、BT七型坦克生產線和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利用美援多種機械設備,換來了一個龐大的國防工業體係。

依靠這些設備,為工業基礎薄弱的中國建立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飛機製造廠、第一個年產達到五十萬噸的鋼鐵廠、第一個年產三萬輛卡車的汽車製造廠、第一個大型坦克製造廠。此外還有第一個大型合成冶煉廠、第一個大型的可以生產柴油、汽油發動機的大型發動機廠以、第一個大型的化工聯合企業以及第一個大型無線電製造廠一係列國防工業。

還有在原基礎改進後,一年彈藥產量超過關內國民政府屬下各大兵工廠抗戰八年生產總和,可以生產小到手槍、刺刀,大到各種輕重火炮、迫擊炮、高射炮等所有陸軍需要武器裝備,並可以基本上做到所有輕重火炮自給自足的兩座大型兵工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