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楊震的回電,明白一號的決定不容商議的孫三搖頭苦笑。隻得下令留下少數部隊看守戰俘。主力則抓緊時間修理因為行軍磨損出現故障的坦克、戰車,午夜之前,除了留下全部的日式坦克外加一個步兵營從側後方向紅嶺一線攻擊前進之外。其餘的部隊全部調頭向西,配合原來用於西邊戰場的部隊,對十七聯隊發起攻擊。
實際上孫三不知道,此時的楊震對裝甲兵的使用,也可以說是很陌生,甚至有時候也很不知所措。他穿越之前隻是一名小連長,大規模的合成戰術根本就接觸不到。到了這個時代,盡管有著很多“先天的東西”可以借鑒,但大部分幾乎每一步都還是要摸索著來。
現代戰爭單憑地麵作戰已經很難最終戰勝對手,尤其是在麵對日軍這種有現代化工業支撐的軍隊,無數的戰例證明,單純的步兵麵對一支合成化的軍隊時候,即便想要取得一場戰役的勝利其難度無異於拿著石頭去砸雞蛋。
後世的解放戰爭雙方的得失雖然最終是在戰場上決定的,但是決定因素卻是在戰場之外。倒是三年抗美援朝的情況,與自己眼前的形勢有些類似。當你的對手一旦熟悉你的作戰風格時,取勝所付出的代價將會是難以想象的。
而自己現在的實力和後世新中國,在有相當充足的外援的情況之下,舉全國之力打的那場局部戰爭根本無法相比。最起碼補充兵員一項就無法相比,更何況還有兵員素質與指揮員能力方麵。而後世蘇軍的武器雖然是要收費的,但是無論是價格還是交付速度和付款方式,都是相當有優惠的。甚至可以說是先提貨,後付賬。而且大多數的時候,這帳也是先掛著的。
就算整個打了三年的解放戰爭來看,當時的國民黨軍與現在的日軍相比,軍兵種的協同能力與裝備、火力依舊是不在一個檔次上。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即便是號稱全美械裝備的第一王牌七十四軍與新一軍,炮兵實力與眼下一個日軍師團相比才勉強持平。而這種裝備在國軍中不過才四五個軍。
除了自動火器以及通訊設備因為有步話機,而占據一定的優勢之外。裝備,尤其是一次性的火力投放密度。其裝備的十二門美製一零五榴彈炮、五十四門七五山炮與可以隨時調動大量配屬的一百毫米以上口徑重炮兵參戰,並野山炮兵齊全的日軍一個師團還無法相比。
日軍雖說作戰基本單位是師團,但其在作戰的時候,總是大量的加強重炮以及獨立炮兵參戰。加上日軍每個師團本身的幾十門山野炮和榴彈炮、加農炮,火力密度根本就無法相比。更何況還有戰車,以及單兵素質、多兵種協同作戰的問題等其他諸多因素。就算到了全國解放,國軍的地空協同、多兵種協同作戰能力還是不能與抗戰初期的日軍相比。
所以對於後世解放戰爭的經驗楊震可以借鑒一些,但可借鑒的地方除了東北戰場的後期作戰之外,大多數方麵至少眼下還無從借鑒。自己現在沒有那個資本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本錢。
至於後來蘇軍將領那些經曆過四年浴血奮戰,取得的已經到了爐火純青地步的裝甲兵作戰經驗,更是與自己眼下不相匹配。要想借鑒人家的作戰經驗,至少也得等自己有了人家那個一場中等規模的戰役,便出動幾千輛坦克、數千架作戰飛機外加上萬門大口徑火炮、幾十萬人的實力再說。
所以楊震對這次裝甲兵首次參加實戰看的很重。說實在的,如果這個裝甲旅真的打光了,楊震也心疼。但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的道理他還是懂得的。對於一個全新的陌生領域,隻有通過實戰去摸索並積累經驗,才能讓自己真正的成長起來。
至於坦克的補充問題,楊震相信麵包會有的。就算江北的坦克生產線和技術轉讓的問題談不下來。但隨著今後戰爭的發展進程,自己軍工產業的發展,總有一天可以自己製造坦克的。
發展自己的坦克工業和航空工業,這是楊震早已經下定決心的。否則,他也不會拿出那麼大的精力,幾乎掏空了家底去選派大批的留學生去江北留學。楊震要的不僅是簡單的生產仿製的能力,他的目的最終是有自己的設計與發展的能力。隻是簡單的邯鄲學步,不是他楊震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