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眼光的問題(1 / 2)

中央那邊就出售盤尼西林生產權的問題,現在傳來了相當不錯的消息。楊震已經下定決心,如果江北拒絕貸款或是援助坦克生產線,自己就算拿現彙也要購買。盡管T二六坦克已經不算先進,但這種結構簡單的坦克相對於自己一空二白的情況之下,卻是一個不錯的起點。

就像後世建國後引進生產的蘇製T五四A式坦克一樣。雖然這種主要設計還是延續二戰時期T三四坦克思路,可以說是二戰時期設計的T四四坦克最終量產型的坦克,即便是在當時的蘇軍中,也已經不是最先進的產品。

與隨後出現T五五相比,隻有高低單向穩定器,缺乏雙向射擊穩定器和紅外觀瞄係統、潛渡係統,已經算是比較落後的產品。但卻比較適合當時的中國國情。況且,在眼下T二六坦克雖是輕型坦克,但並不算是已經落後的坦克。

火力與防護力並不次於德軍的一型和二型主戰坦克。防護力上雖然差了些,但至少在火力上優於隻裝備了三七炮的日軍最新式九七式坦克,比日軍九五式坦克更是強的太多了。也許在今後麵對日軍新型坦克上會處於下風,但楊震有信心等日軍新型坦克投產的時候,自己也會有更加強大的坦克。

畢竟眼下距離太平洋戰爭爆發也不過一年半的時間而已。自己如果按照眼下的情況發展下去,相信對於財大氣粗的美國人來說,會是用來分散日軍兵力,對日軍進行牽製的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這筆賬,楊震相信精明的美國人會算計的明白的。

所以對於楊震來說,裝甲兵現在取得在各種環境之下對日軍的作戰經驗,為將來的發展和壯大打好基礎。至於心疼裝備的問題,隻能暫時先放到一邊了。畢竟沒有好的使用經驗,無法發展出適合自己的戰術,再多的裝備也隻能是白搭。

就像一年後的蘇德戰爭初期的蘇軍一樣,上萬輛坦克半年之內便損失餘燼,又有什麼用?尤其在兩軍的對手作戰風格與戰術,幾乎都是迥然不同的情況之下,更需要有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作戰風格與素質。

楊震可不想自己的部隊像某一支軍隊一樣,先學日本,在學德國、蘇聯,後來又學美國人,可謂是學遍東西,各國的顧問找了無數。可就始終沒有打造出一支根據自己實際情況,發展出一支有自己作戰風格的軍隊來。

楊震之所以鼓勵部下在作戰中大膽創新,敢去嚐試沒有經過,甚至前人沒有經驗的領域,就是希望能夠打造出一支有自己作戰風格的合成軍隊來。不要人雲己雲,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邊吃剩飯。外國的經驗不一定適合自己,自己在不形成符合自身狀況的作戰風格,還何談什麼發展?

這也是楊震明知道孫三的選擇對眼下自己的裝甲兵來說更適合一些,但為何要讓他們還是調頭向西攻擊前進,單獨對付第五聯隊。就是要讓他們從基礎做起,培養起合成化作戰能力。

無論從培養人才,還是今後裝甲部隊的發展,楊震是真心的希望,自己的部隊也能出現卡圖科夫、羅特米斯特羅夫、巴巴賈尼揚等那樣擅長合成裝甲作戰的裝甲兵人才。更希望自己部隊能出現雷巴爾科、莫斯卡連科、羅曼年科那樣的高級合成戰術指揮人才。

人才的真正成熟和成長,是要到戰場上去體驗的。不經曆過戰火考驗的人,是成不了真正的人才的。楊震現在的決心很大,就算這個實驗性質的裝甲旅真的打光了,隻要能培養出一批合格的裝甲兵指揮員,自己也就認了。

對於裝甲兵使用楊震隻能摸索著來,但是眼下的戰局卻是讓他有些頭疼。第八師團解決的雖然很輕鬆,這多少有些讓人感覺到意外。盡管這是去年就布好的這個局,原本隻是想釣一條小魚,卻沒有想到釣上一條大龍蝦。

一個日軍老牌常備師團居然就這麼毀到了毒品上,說實在的楊震多少有些感覺意外。但無疑第八師團的輕鬆解決,給自己減小了傷亡,給下一步的作戰也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至少在圍殲十一師團的時候,不用擔心側後方的安全。

至於十一師團那邊雖然還在頑強的抵抗,但還是在按照原定的計劃來。至於十四師團那邊還在和王效明你來我往的在拉鋸。被抽調走兩個旅,隻餘一個旅外加上三分區部隊的王效明雖與十四師團幾經苦戰,雙方傷亡數字雖然都不小,但卻是誰也奈何不了對方。

現在讓楊震有些疑惑的卻是位於整個戰場中線的二十九師團。這個二十九師團在十一師團被合圍後,不退反進。攻勢非但沒有減弱,而且還有加強的趨勢。甚至在陶淨非已經出現在他的側翼,卻還是在不顧傷亡,向鍋盔河一線猛衝猛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