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個家夥壓根就沒有想到過去和日軍打一場正規的白刃戰。在指揮重機槍和迫擊炮就近搶占一個製高點死死的壓製住對方的炮兵和重機槍後,他則親自指揮部隊盡量向前壓。想要利用自己部隊裝備的大量衝鋒槍和快慢機,在近戰中打垮這股子日軍。
林永健想要依靠近戰盡快打垮對手的這個思路與宮下建一郎倒是不謀而合。聽著身後傳來的密集槍炮聲,宮下建一郎知道對手不會給自己留下太多的突圍時間。除非第八師團能以最快的速度增援上來,否則自己一旦被對手拖延住,恐怕要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
看著對手精銳的裝備,甚至比自己還要多輕重機槍和迫擊炮。知道眼下沒有了日軍慣用的火力優勢的自己,在無法像關內那樣用火力消滅對手,又不能在這裏耽擱太長時間的前提之下,宮下建一郎決定還是利用在關內戰場上慣用的手段,采取日軍極為擅長的白刃戰盡早的打垮對手的抵抗。
抱著同樣想法的雙方先是集中炮兵拚命的壓製對方的火炮,在輕重機槍一陣對掃,雙方很快便進入了短兵相接。由於雙方兵員素質上的差距,以及新組建的部隊實戰經驗不多。炮戰中雖然取得了一定優勢,但在重機槍的對射中很是吃了點虧的林永健,在近戰中卻是找回了失去的麵子。
他在擔任營長的時候,曾經特地找到杜開山,一改之前隻有正副班長才裝備衝鋒槍的配置。利用自己給杜開山當過警衛排長的身份,從分區後勤部長那裏額外騙來九十多支衝鋒槍。
別的部隊是一個班兩到三支衝鋒槍。他的營,武器配置倒正是相反。衝鋒槍與步槍裝備的比例正好調了一個個。而在這次山地迂回作戰出發前,他考慮山區迂回作戰,雙方短距離遭遇的可能性極大。便私下對自己部隊的武器編製做了一個調整。
將所有的衝鋒槍都集中起來,每一個連都有一個除了正副班長裝備了經過校正的步槍用於遠距離精確壓製,和作為主要班級壓製火力的班用輕機槍之外,其餘全部都是清一色裝備了衝鋒槍的排。
為了加強連排支援火力力度,臨出發的時候,還在每個人在原有的六枚手榴彈的基礎上,又額外加發了兩枚。這種情況之下,這近戰要是真打起來,恐怕還抱著拚刺刀死腦筋的日軍要吃虧。
果然,雙方剛一交手,毫無與他們作戰的日軍便吃了一個不小的虧。三十米的距離,每人兩枚拉弦後停頓兩秒才投擲出去的手榴彈,給正在因為與對手已經接近,還是按照在關內戰場上的經驗,忙著退子彈的第十聯隊的日軍官兵好好的上了一堂什麼叫做穩重的課程。
讓他們明白今後再與這支軍隊作戰的時候,別以為雙方接近了,就可以傻站著給手中的步槍退子彈,準備白刃戰。因為對手是不會吝嗇一切可以用手中現有的武器招呼他們的可能性的。
此時楊震所部原裝備的日式九七、九一式手榴彈隨著庫存耗盡,已經全部退役。部隊現在裝備的都是仿造後世六七式手榴彈生產的三九式手榴彈,以及部分仿造的蘇聯F一手榴彈簡裝版。
這兩種手榴彈威力不次於日式手榴彈,其使用的拉發式引信和延時引信無論是安全性,還是可靠性都遠比撞擊式的日式手榴彈可靠很多。使用熟練後,對引爆時間可以有效的控製。按照楊震所部配置標準是每個戰士戰術背心上攜帶的四枚三九式拉發式手榴彈,兩枚F一手榴彈。
三九式手榴彈是完全按照後世六七式手榴彈製造的,所有工藝和材料全部相同。對於後世這種威力有些超標,說明書上殺傷半徑七米,實際上三十五米之內還有殺傷力的手榴彈,楊震記憶極為深刻。
所以當初在給部隊選擇手榴彈的時候,楊震直接這種生產簡單,威力極大的手榴彈作為部隊的製式裝備。而仿造的蘇製F一手榴彈隻是作為搭配使用。盡管也同時投產,但在產量上,平均日產量在六千枚的這種手榴彈,卻是無法與三九式平均每天二到三萬枚的日產量相比的。
在後世執行任務的時候,但凡隻要可以攜帶國產武器,不是在雨水多的地方作戰,他一般都會選擇這種相對笨重一些,但是威力也大的手榴彈。而不攜帶國產七七式或是八二式手榴彈。
就像選擇手槍時候他曆來都是五四,而絕對不會用六四或是七七一樣。即便是在執行秘密保衛任務,他也寧願挑五四。
先頭連每人兩枚手榴彈,加在一起就足足三四百枚。這個標準按照日軍先頭部隊的人數,足足夠每個人平均攤上兩枚還有剩餘。三九式手榴彈巨大的威力也在這個時候表現的無疑,投擲完手中手榴彈的先頭連迅速臥倒,免得被誤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