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編輯人員把關研究舉要?(1 / 2)

傳播學之父施拉姆曾經說過:傳播學中最引人入勝的一點,是信息發出者和接收者雙方為在彼此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象征符號所進行的大量的信息擇取與剔除。的確,現實生活中,並非所有的信息都被我們接收到,傳播的過程牽涉到對某些信息的選擇與加工,以及對另一些信息的剔除與摒棄。然而,對於傳播中這種固有的信息選擇和過濾的行為,直到盧因首次用把關人比喻對信息作出選擇和過濾行為的人,理論上才找到研究的焦點。把關人概念的提出,為早期傳播學的研究專家們提供了一個平台,用以判斷信息選擇和過濾發生的原因,即研究信息內容在大眾傳播中是如何形成和傳播的。這些,國內外學者都有不同層麵的關注和研究。然而,專門針對“編輯”這一特殊的把關人的“把關”行為的研究,成果不多,且缺乏係統和理性的深度。

(一)國外學者關於編輯把關的研究

盡管“把關人”這一概念源自國外,且國外傳播學者對把關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早並且比較全麵而係統,但真正集中於“編輯把關”研究的卻並不多。下麵是幾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成果:

懷特:用個案和單一模式說明編輯人員把關的事實和過程。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達:“輸入信息-輸出信息=把關過濾信息。”即通過對輸入信息和輸出信息的對比,考察在一個具體的把關環節上,信息是怎樣被篩選、過濾的。他於1950年發表了《把關人:一個新聞選擇的個案研究》一文,不僅首次為新聞傳播中“把關人”的存在及其作用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和證據,同時也為“把關人”這一概念在傳播研究中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從此以後,新聞選擇的“把關人”理論從人們的不自覺行為成為大眾傳媒組織的有意操作,在更大範圍和程度上或明或暗地影響新聞實踐(“把關”一詞最早見於盧因1947年發表的《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在文中,盧因認為,信息總是沿著包含著“關卡”的某些渠道流動,根據“把關人”的意見,決定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裏流動。由於此處主要論述的是“編輯把關”理論,盧因雖是最早提出“把關”一詞的,但他並未論述“編輯把關”,所以沒有將盧因的理論列在此處)。

巴斯:在確定媒介的把關地位後,巴斯把媒介的把關過程分為前後相連的兩個階段,即他所謂的“雙重行動”:第一重是新聞采集,此處的典型把關人是記者;第二重是新聞編輯,此處的典型把關人就是編輯。巴斯對把關理論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發現傳播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係列的把關人(包括編輯),在媒介傳播中,編輯的把關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行為,而且是一種組織的行為。

蓋爾頓和魯奇:找出了編輯對新聞進行把關選擇的標準。他們列舉的新聞選擇因素共有九個:時間跨度(即時新性),強度或限度價值(即新聞價值),明確性或明晰度(即真實性),文化接近性,一致性(指符合人們既定期望和預想的事件可能入選),意外性(即新奇性),連續性(即有頭有尾,環環相扣),構成平衡性(即某些事件是因為需要對照、平衡而選中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即文化認同性)。一個事件並不是隻有具備上述全部要素才能成為新聞,但如果一個事件所有的新聞要素含量都偏低的話,那麼這個事件就有可能被排除在新聞之外。蓋爾頓和魯奇對把關理論的主要貢獻在於找出了新聞把關中的選擇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