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重耳(前697~前628)是晉獻公的兒子,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晉獻公年老的時候,寵愛一個妃子驪姬,想把驪姬生的小兒子奚齊立為太子。於是,就把原來的太子申生殺了。太子一死,獻公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險,先後逃到別的諸侯國去避難。
晉獻公死後,晉國發生了內亂。後來夷吾回國奪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處逃難。
重耳先在狄國住了12年,因為發現有人行刺他,不得已逃到衛國,但衛國國君看他是個倒運的公子,不肯接待他。重耳一行隻好到別的地方去,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陽東南)地方,實在餓得厲害,正瞧見幾個莊稼人在田邊吃飯。重耳他們看得更加口饞,就叫人向他們討點吃的。
莊稼人跟他們開了個玩笑,拿起一塊泥巴給他們。重耳發了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動手揍人。狐偃連忙攔住,接過泥巴,對重耳說:“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給我們送土地來啦,這不是一個好兆頭嗎?”重耳也隻好趁機下了台階,苦笑著向前走去,到了齊國。
重耳在齊國呆的時間很長,桓公將宗女嫁給他。漸漸地他留戀起這種生活,幾乎忘記複國之事了。
追隨他的那些人對於重耳醉生夢死的生活相當不滿,有一天他們聚在一起,在後宮的桑樹林下討論。
“現在齊國局勢動蕩不安,無法幫助公子回國,最好的辦法,還是逃往他國。”
“但公子現在是夜夜笙歌,哪還記得什麼複國之事,我們想見他一麵都很困難。”
“這可怎麼辦才好?”
最後狐偃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說:“現在我們隻有強行將公子帶出齊國了。我們可以說請他出去打獵,等出城後,就不停車,離開齊國,不就行了嗎?”
大家討論完了後,認為這個辦法非常可行,便又商議了一些細節問題,過了很久才離去。
想不到他們離去之後,從桑樹上跳下一個婢女。她正好在桑樹林中采桑,把重耳手下人討議的辦法,都一字不漏地聽進去了,回宮後就急忙稟告重耳的夫人。但重耳的夫人卻把她給殺了。
當天夜晚,夫人對重耳說:“聽說您將要投奔到他國,這個計劃失密,被我的婢女聽到了,不過,我已殺死了她,你可以放心地離開了。”
“人生苦短,知足常樂,還有什麼生活比現在更愜意的?我將在這裏終此一生,永不考慮複國的打算。”重耳如此回答。
“大丈夫應該以國家為重!”
夫人不停地勸說重耳逃走,重耳卻迷戀著此地的生活,而不肯離去。
第二天,狐偃求見重耳,說是要邀他一同去打獵。夫人就笑著對他說:
“這番出獵,不是獵到宋國,便是楚國吧!”
狐偃大驚,正要辯解,夫人對他說:“你們想把公子騙出齊國,我都知道了,再也不必隱瞞。其實,昨夜我也曾經苦勸過公子,無奈他不肯聽從。現在隻有一個法子,我今晚將勸他喝酒,把他灌醉,你們就可以乘機將他載出去了。”
狐偃聽完後,向夫人叩頭說:“夫人能夠如此深明大義割舍夫妻之情愛,幫助公子成就大業。夫人的賢德,真是千古罕有!”
狐偃告辭後,就急忙將此事告知趙衰等人,將車馬衣裘收拾好。一切都準備停妥,然後駕著小車兩乘,埋伏在宮門外,隻等著夫人下命令。
當天晚上,夫人果然在宮中設宴擺酒。重耳滿腹狐疑,就向夫人問道:“這個酒究竟是為誰而設?”
夫人嬌笑著,柔聲的對他說:“知道你將有‘四方之誌’,所以設宴為你餞行。”
重耳說:“這是什麼話,我並無離開此地的意思。”
夫人認真地說:“苟且偷安,不是大丈夫該做的事。公子的隨從人員,都是忠心耿耿,具有遠見卓識的。他們的謀略,公子應該言聽計從才對。”
重耳聽了,很生氣,臉緊繃著,將酒杯擱在桌上,許久都不說一句話。
夫人見他變了臉,不敢再勸下去,輕輕地問他,說:“你真的不想走嗎?”
“不走就是不走,難道騙你不成!”重耳不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