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伐奄”時,並不是直接攻伐奄國,而是先消滅附奄的東方異族,其中包括徐夷、淮夷、薄姑等等,然後再集中優勢兵力,攻打奄地,結果取得徹底的勝利。
周初的局勢穩定下來,但如何控製廣大的東方地區,怎樣有效地維持統治秩序,這又成為周公等人必須慎重考慮的頭等大事。實際上,在穩定局勢的過程中,他們已經著手進行這方麵的工作。而在真正控製了東方地區後,周公他們又更加積極地推行穩定政治的措施。這便是分封諸侯、營建都城、訂製禮儀製度。
分封製是周代政治統治的重要特征,也是適應周初政治局勢的需要,周公則是分封製度的首創者。武王時期,天下未定,當時的首要任務是消滅殷商勢力,穩定局勢。因此,武王時的各項製度都遵照以往的來實行,分封諸侯的事沒有來得及實行。武王時期封神農、黃帝、堯、舜、禹的後裔,這類“加封”,在於收買人心,樹立自己的領袖形象,或者說,這不過隻是招徠天下諸侯的姿態而已。而周代的分封則是首先將自己親信的力量分封到各個比較重要的地區,用來協助周室統治各方,對抗外部侵擾。
周公所進行的分封是與平叛和東征同時進行的。周公主持的分封以及與周公有直接關係的分封主要有宋、衛、齊、魯、燕、晉等國。宋、衛兩國在殷商首都之內,魯、齊分別位於泰山南、北,負責鎮撫東方。魯國也像宋、衛那樣負責管理殷遺民的任務。燕、晉兩國也是如此,燕國“北迫蠻貉”,晉國“南有戎狄”。可是,這些主要的諸侯國家,在分封之時,都有各自的任務。這些大國分封之後,其周圍又隨而建立起一些附庸小國,這樣就確立了周室地方的統治秩序。周公創立的分封製度,基本妥善解決了周室對原來殷商統治下東方地區的控製問題,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而且,它對周代政治體製的建立也具有促進作用。
周人本來居住西方,在控製了全國之後,為便於統治廣大的東方地區,需要周朝的政治中心東移。對此,周初的政治家已經開始考慮了。還在周武王時,他們對於在洛邑興建新都就已有考慮,隻是由於周朝新建,政權還不穩定,因而當時還來不及實施。
武王的願望是在周公當政時開始變為現實的。成王五年五月,伐奄結束,國家安定下來。周公、成王從東方回來後,開始“遷都洛邑”。
周公還為周王朝製禮作樂,建立典章製度,他製訂的禮樂大都被後世所承襲,成為封建時代的典章製度。禮樂從大方麵說,凡政教刑法,朝章國典,一概稱之為禮;從小的方麵說,禮則專指當時各級貴族經常舉行的祀享、喪葬、朝覲、軍旅、冠婚諸方麵的典禮。如果按照廣義加以理解,周公製禮還應包括製訂刑法等方麵。
周公製禮作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它標誌著周朝的統治完全走向了正軌,而且對西周社會的穩定和繁榮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功成身退
周公輔政七年後,周王朝的統治已經穩固下來。此時,周成王已經長大成人,完全可以獨立地處理政務。周公擔心成王年輕氣盛,治國時難免犯錯誤,於是作了《多士》、《毋佚》以教育勸諫成王。後來,周公在恰當的時候還政給了成王。成王七年,也就是周公歸政之年的歲末,成王在洛邑舉行了分封周公後代的儀式,將周公的兒子伯禽封到泰山旁邊,建立了魯國,周公也就成了魯國的開國君主。
周公歸政成王之後依然極受尊敬,周天子經常去泰山看望周公。
成王十一年,年齡大約60餘歲的周公在封地去世。周公病危時,他希望自己死後葬在周朝的都城,以表示不敢離開成王。周公死後,成王很是傷心,把周公埋葬在畢(今陝西鹹陽北),隨周文王墓葬,以表示自己不敢以周公為臣。為了褒揚周公之德,成王還特許魯國在祭祀周公時用周天子之禮樂。
周公的種種努力,對周王朝的穩定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對周王室,周公可以說是忠心耿耿。周公的形象符合儒家的理想人格,因此,周公也就成了曆代輔政者的楷模。同時,周公在輔國安邦的實踐活動中,還闡述了他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罰”、“勤政尚賢”等思想,其政治思想也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來源。周公的德業首先作為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的先導,由此而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