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名昌,姓姬,周武王的父親。文,是他死後的諡號。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老大太伯、老二虞仲(亦仲雍)、老三季曆(也叫王季、公季)。季曆就是周文王的父親。季曆的夫人叫太任。太任端莊賢慧,生下姬昌。姬昌小時就聰明伶俐,不同凡響。據說,姬昌幼時曾見口銜丹書的赤雀落在他家門前,古人迷信,或者是周人對祖先的神化,便說這是姬昌有“聖瑞”。如果他當政,周人就能興旺發達。所以古公亶父特別喜愛姬昌,明顯地透露出要傳位給他的意思。老大太伯、老二虞仲心領神會,為成全其父誌,哥倆便不辭而別,逃到東南沿海的“荊蠻”地區(今江蘇蘇州、無錫一帶),入鄉隨俗,斷發文身,以適應江南水鄉的生活習慣,在那裏定居下來。古公死,季曆即位。季曆死,傳位給姬昌,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
文王即位後,對內仿效古公亶父、季曆製定的法度,實行仁政,敬老愛幼,禮賢下士。他先從自己的大家庭做起,上孝父母,早晚請安;下對妻子兄弟嚴加要求,為整個家庭做出表率。文王以自己的大家庭為核心,靠它做凝聚力來團結族人,鞏固內部。並以商紂王為反麵教材,極力抑製物質享受的欲望,不敢驕奢淫逸,玩物喪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始終保持周人質樸的美德,過著儉樸無華的生活。他勤於政事,兢兢業業地治理自己的國家。他重視農業,親自督促眾人開荒種地,大力發展生產事業,並從中體察民情,以了解稼穡之艱難。他還注意關照那些鰥寡孤獨、孤苦無靠的小民,想法為他們解決衣食之難。
周是一個新興的國家,正處在上升時期。它剛從原始公社製脫胎出來,還帶著濃厚的大家庭公社民主、平等的遺俗,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對立並不那麼突出。周文王又是一個有政治頭腦的人,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不斷對政治做出相應的調整。這就延緩了階級矛盾的激化,使整個國家出現了政通人和、上下相安的大好局麵。這和當時商王朝內部一團糟的混亂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
與此同時,周文王還推行了其他比較開明的政策。諸如在經濟上采用類似勞役地租的方法,一夫耕種百畝田地,再出力為公家助耕一定的數量,剝削率僅為十分之一,這比商朝奴隸製國家的剝削程度輕得多。再就是打通關隘,自由經商。關市隻檢查異言異服,而不征稅,促進了商業的發展。百姓可以隨便進入山川林澤,任意獵取野物。這就防止了自由民的分化,保證農業生產有足夠的勞動人手。這些措施一方麵鞏固了周朝奴隸製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麵又籠絡了人心,換取了更多的人對他政治上的支持。
在對外關係上,周文王繼承季曆的事業,仍然用主要力量對付西北各少數民族。他北逐儼狁,西攘昆夷,滅了涇水上遊的阮(涇川東南)、共(涇川北)等小國,開拓了西北的疆土,鞏固了大後方。對周圍的一些小國,則訴諸武力,一個一個地加以掃蕩。曾先後討伐犬戎,攻打密須(今甘肅靈台西南),之後又逐一滅掉耆、崇等小國,並把國都由岐遷至豐(今陝西戶縣東北),這就形成了對商殷的包圍之勢,為滅殷做好充分的準備。
據《尚書大傳》記載,文王治國50年使周不僅在國力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增強,而且在同商政權的關係上,也醞釀著根本的轉變。正是在這幾十年中,周文王使周人樹立了明確的滅殷目標。而最後7年受命稱王,實際上是周在政治上宣告獨立,脫離商朝中央政權。這就使周由商的臣屑而終於變為與殷相抗衡的力量。《論語·泰伯》說:“三分天下有其二。”這即是說周文王實際上已控製了大半個天下,滅殷隻是個時間問題了。但就在這大功垂成之際,周文王不幸死去。自此以後,周人鑒於自己力量的壯大和殷商政治的腐敗,就完全拋棄了“以服事殷”的假麵具。周的曆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
周文王因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他所創立的豐功偉績,在曆史上具有特殊的、崇高的地位,受到後人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