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原始第一

三代方策,遐哉邈矣!炎漢初興,書皆竹帛。其後劉氏父子向、歆總群書而奏其《七略》;班固刪其要,成《漢書·藝文誌》以備篇籍。大凡書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稱篇稱卷,不一其辭。所謂篇,竹書也;卷,則帛書也。後世書不用竹帛,冒篇卷之名,失其指矣。

古書止有竹簡,曰汗簡,曰殺青。汗者,去其竹汁;殺青者,去其青皮。漢劉向《別錄》雲:“殺青者,直治竹作簡書之耳。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簡者,皆於火上炙幹之。陳楚間謂之汗。汗者,去其汁也。”而書竹簡必以刀刻,故《史記》稱蕭何為秦之刀筆吏。《風俗通義》:“劉向典校書籍,先書竹,改易寫定,可繕寫者以上素。”蓋西京之末,猶用竹為多。故劉向以《中古文尚書》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多脫簡。而《漢書·藝文誌》所載,亦篇多於卷也。後漢宦者蔡倫,因縑貴簡重,不便於人,以意造為紙;史稱:“莫不從用。”然考獻帝西遷,圖書縑帛,軍人取為帷囊。而吳恢為南海太守,欲殺青以寫經書。是東京之世,猶盛竹帛,而紙未大行矣!

《書序正義》引顧氏曰:“策長二尺四寸,簡長一尺二寸。”《春秋左傳·杜預序疏》引鄭氏《論語序·鉤命決》雲:“《春秋》二尺四寸書之,《孝經》一尺二寸書之。”《聘禮疏》引鄭氏《論語序》:“《易》、《詩》、《書》、《禮》、《樂》、《春秋》皆尺二寸,(當依《左傳疏》引作二尺四寸。)《孝經》謙半之,《論語》八寸,策者三分居一,又謙焉。”而稱書為一冊,必由簡策之冊而來。《說文解字》:“冊,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也。象其劄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笧,古文冊,從竹。”又《竹部》:“符,信也,漢製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從竹付聲。”蓋一長一短相比謂之冊;六寸分合謂之符。故冊可推稱於符命,而符不可轉稱為書冊。凡竹簡,必編以繩,亦護以革。《史記·孔子世家》稱其“晚喜《易》,韋編三絕”。虞世南《北堂書鈔》引劉向《別錄》,“《孫子》以(同已)殺青,簡編以縹係繩。”《南史·王僧虔傳》:“楚王家書青絲編。”然則今人言編輯,固猶沿其舊稱矣。冊本通作策。《說文解字》:“策,馬箠也。”別為一義。然漢人通借策作冊。《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周禮·內史》:“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左傳·僖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昭三年:“鄭伯如晉。晉侯嘉焉,授之以策。”是冊即策之證。至漢末,則通行以策為冊。蔡邕《獨斷》雲:“策者,簡也。《禮》曰:‘不滿百文,不書於策。’其製長二尺,短者半之,(王充《論衡》雲:短書俗記,即策之短者。)其次一長一短,兩編書,下附篆書起年月日稱‘皇帝曰’以命諸侯王。”劉熙《釋名》:“策,書教令於上,所以驅策諸下也。”《儀禮·聘禮》:“記百名以上書於策。”《鄭注》:“策,簡也。”《正義》:“策是眾簡相連之稱。”然則古書以眾簡相連而成冊,今人則以線裝分釘而成冊,沿其稱而失其義矣!此古簡冊之製。

至帛之為書,便於舒卷,故一書謂之幾卷。卷之心,必轉以圓輥,兩頭稍長,出於卷,餘出如車軸然。《隋書·經籍誌》:“宋武入關,收其圖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軸青紙,文字古拙。煬帝即位,秘閣之書,分為三品:上品紅琉璃軸,中品紺琉璃,下品漆軸。”《舊唐書·經籍誌》:“凡四部庫書,皆以益州麻紙寫,其集賢院禦書,經庫,皆鈿白牙軸,黃縹帶,紅牙簽。史庫,鈿青牙軸,縹帶,綠牙簽。子庫,雕紫檀軸,紫帶,碧牙簽。集庫,綠牙軸,朱帶,白牙簽。”蓋隋唐間,簡冊已亡,存者止卷軸。故一書又謂之幾軸。《韓愈詩》:“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簽,新若手未觸。”三萬軸,即三萬卷也。此古卷軸之製。

夫筆行而刀刻廢,紙行而縑帛廢。日趣便易,造述愈滋。故向、歆著錄,見於《漢書·藝文誌》者,財萬三千。至唐修《隋書·經籍誌》,則幾六七倍焉。開元時,兩京書庫所儲,則幾十倍之焉。唐以前書皆寫本;而唐人寫本之僅存者,有《說文·木部》,獨山莫友芝子偲蓋得而張焉。

世傳唐籍版書,當以英國印度政府之匈牙利人斯坦因一千九百零七年(清德宗光緒三十三年)在敦煌千佛洞莫高窟石室所發見之唐懿宗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印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藏諸倫敦之不列顛博物院者為最可傳信。宋版書之佳者,字體每帶歐、虞神味。元人所刻,與宋版書較,已帶匠氣,而以鹹通本《金剛經》與宋版書比,又顯然有雅俗之分:一則古拙錯綜,一則整齊呆板。是故古版書之可貴,就藝術而論,即在其能保持率真之氣而不流於匠俗爾。敦煌石室印版書,又有《加句靈驗本一切如來尊勝陀羅尼》;上虞羅振玉叔蘊曾為之景印於《宸翰樓叢書》中,其字畫純樸,視鹹通《金剛經》更為率真。雖無紀年可考信,而羅氏則斷之為唐刻,其根據為第二行“國師三藏大廣智不空譯”之“國”字上空一格,可謂現存版刻之最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