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文學人生(3 / 3)

二 文學年譜

時間朝廷家庭事跡建武八年(公元32)父彪避難河西。出生於陝西扶風安陵。建武十三年(公元37)四月,冀州牧竇融為大司空。父彪任徐令,作《覽海賦》。六歲。建武十五年(公元39)父彪北征,作《北征賦》《冀州賦》。八歲。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建武二十年(公元44)父彪多次應三公之命,但隨即離去。謝承書曰:“固年十三,王充見之,拊其背謂彪曰:‘此兒必記漢事。’”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父彪開始編著《史記後傳》。十五歲。建武三十年(公元54)父彪在望都長之任上去世。回家服喪,修改《史記後傳》,持續到永平五年。二十三歲。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作《幽通賦》。二十四歲。中元二年(公元57)光武帝卒,劉莊即位,就是明帝。二十六歲。永平元年(公元58)東平王劉蒼為驃騎將軍輔政,開東閣,延英雄。奏記說東平王劉蒼,推薦桓梁、晉馮、李育、郭基、王雍、殷肅。二十七歲。永平五年(公元62)竇融去世。班超詣闕上書,為其申辯;班超與母親到洛陽;班超為官府抄寫,供養母親。被人告發私自改作國史,被捕入京兆獄,中斷了修改《史記後傳》的工作。後出獄,被召詣校書部,任蘭台令史,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同寫作《世祖本紀》。寫《安豐戴侯頌》。在蘭台一直到建初三年任玄武司馬。三十一歲。永平六年(公元63)遷為郎,與傅毅、賈逵等人典校秘書,又撰寫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明帝下詔,命其寫作《漢書》。《漢書》寫作持續到建初八年。三十二歲。永平九年(公元66)班超為蘭台令史。三十五歲。永平十五年(公元72)皇後敕(馬嚴)使移居洛陽。顯宗召見,嚴進對閑雅,意甚異之,有詔留仁壽闥,與校書郎杜撫、班固等雜定《建武注記》。與馬嚴、杜撫等共同校訂《建武注記》。四十一歲。永平十七年(公元74)竇固等人出敦煌昆侖塞擊匈奴,前後車師降,設西域都護、戊己校尉。班超立龜茲故王兄子忠為王。與賈逵等人寫《神雀頌》。與賈逵等人詣雲龍門,評論《史記》,作《秦紀論》。四十三歲。永平十八年(公元75)明帝卒,劉烜即位,就是章帝。焉耆等國以東漢大喪,出兵攻殺西域都護陳睦,北匈奴圍攻戊己校尉關寵,車師後王與匈奴攻己校尉耿恭。班超據守盤橐城。

撰寫《兩都賦》《馬仲督哀辭》。《兩都賦》完成於章帝建初初年。四十四歲。建初元年(公元76)肅宗雅好文章。罷戊己校尉和都護官。朝廷征班超還朝,班超留屯疏勒。數入禁中讀書。續成桓譚《新論·琴道》,作《答賓戲》《耿恭守疏勒城賦》。完成《兩都賦》。四十五歲。建初二年(公元77)為第五倫寫《薦謝夷吾疏》。四十六歲。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觀會議,講論五經異同。拜玄武司馬。參加白虎觀會議,後撰集《白虎通德論》。四十八歲。建初八年(公元83)北匈奴投降,請求和親。班超拜將兵長史。基本完成《漢書》。上《匈奴和親議》。五十二歲。元和元年(公元84)章帝南巡。班超發兵擊敗莎車。隨章帝南巡,作《南巡頌》。五十三歲。元和二年(公元85)章帝東巡。隨章帝東巡,作《東巡頌》。五十四歲。元和三年(公元86)母親去世。班超斬疏勒王忠。回答章帝改革禮樂事宜詔。獻叔孫通《漢儀》。作《典引》。辭官服喪。五十五歲。章和二年(公元88)章帝卒,劉肇即位,這就是和帝。竇太後臨朝,竇憲為侍中。竇憲刺客刺殺都鄉侯劉暢,懼怕被殺,請求擊匈奴以贖死罪。五十七歲。永元元年(公元89)車騎將軍竇憲出征北匈奴,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竇憲為大將軍。入竇憲將軍幕,擔任中護軍,參謀軍事,隨軍出征,登燕然山,作《封燕然山銘》,《竇將軍北征頌》(《車騎將軍竇北征頌》)。五十八歲。永元二年(公元90)北匈奴遣使稱臣,並請大使。隨大將軍竇憲出屯涼州。代理中郎將,將數百騎與匈奴使者出居延塞,至私渠海。五十九歲。永元三年(公元91)朝廷複置西域都護、騎都尉、戊己校尉。班超定西域,為西域都護,居龜茲。與傅毅等人在大將軍竇憲幕府供職。六十歲。永元四年(公元92)大將軍竇憲回京。朝廷收大將軍印綬,更封為冠軍侯,遣其就國,迫其自殺。受竇憲牽累,被革職。被洛陽令報複,入獄。作《詠史》詩,死於獄中。六十一歲。三文學世係

班固的家族本是一個遊牧家族。這樣的家族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尚武,二是富有。隨著財富的積累,其政治上也有了成就。班長做官,是班家的第一次改變。而婕妤入宮,班家由官僚變成了外戚。而且婕妤《自悼賦》等的寫作,和班伯向師丹學習《詩經》,班家有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到班彪,文學得到長足的發展,賦、論、史傳、奏疏都有比較成功的作品。

祖先們的文學在班固發揚光大,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婕妤:“婕妤誦《詩》及《窈窕》《德象》《女師》之篇。”“婕妤退處東宮,作賦自傷悼。”《漢書·外戚傳》。

班伯:“少受《詩》於師丹。大將軍王鳳薦伯宜勸學,召見宴昵殿,容貌甚麗,誦說有法,拜為中常侍。時,上方鄉學,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說《尚書》《論語》於金華殿中,詔伯受焉。既通大義,又講異同於許商。”《漢書·敘傳》。

班斿:“博學有俊材,左將軍史丹舉賢良方正,以對策為議郎,遷諫大夫、右曹中郎將,與劉向校秘書。每奏事,斿以選受詔進讀群書。上器其能,賜以秘書之副。”《漢書·敘傳》。

班彪:“幼與從兄嗣共遊學,家有賜書,內足於財,好古之士自遠方至,父黨楊子雲以下莫不造門。”《漢書·敘傳》。“叔皮唯聖人之道然後盡心焉。”“既感囂言,又湣狂狡之不息,乃著《王命論》以救時難。”“繼采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譏正得失。”“所著賦、論、書、記、奏事合九篇。”《後漢書·班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