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臨場應變:控製現場氣氛的技巧(2 / 3)

典型示範:有位演講者在“獻給母親的愛”演講比賽中,有這樣一段講辭:“我的這片深情,是獻給天下所有的母親的。”他在演講時卻說成“我的這片深情,是獻給我母親的”。如果將錯就錯,接著講下去,與下麵的內容就無法銜接了。這時,他不慌不忙,用加重的語氣說道:“朋友們,您們說我這樣做,對嗎?嗬!我是多麼的自私啊!”接下來,他又用具體的事例說明了為什麼要把這片深情獻給天下所有的母親,而不僅僅是自己的母親,不僅彌補了錯誤,而且還豐富了演講內容。在上麵這個例子中,演講者沒有將錯就錯地把出現偏差的表達繼續下去,而是把這句話作為反麵論題提了出來,列舉事實加以批駁,不但巧妙地打了圓場,使演講過程未受到影響,而且加強了對觀點的論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將錯就錯,以歪解來糾正失誤

在演講中,將錯就錯,巧妙地運用歪解來化解所出現的失誤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打圓場方法。對於演講者來說,這種方法可以使錯誤轉化為笑料,既不影響演講的進行,又活躍了現場氣氛;對於聽眾來說,每個人都清楚人犯錯誤在所難免,因此隻要演講者的“歪解”巧妙機智、合情合理,那麼也都會給予包容和理解的。事實上,演講中的“歪解”並不“歪”,它常常表現了一個演講者知識積累的多寡與應變能力的高低。

典型示範:著名相聲演員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黃石市演出。在他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員錯把“黃石市”說成了“黃石縣”,引起了聽眾的哄笑。在笑聲中,馬季登台演出。他張口就說:“今天,我們有幸到黃石省演出……。”這話把哄笑聲中的聽眾弄糊塗了。正當大家竊竊私語時,馬季解釋道:“方才,我們的一位演員把黃石市說成縣,降了一級。我在這裏當然要說成省,給提上一級。這樣一降一提,哈!就平啦!”幾句話,引得全場哄堂大笑,馬季機智巧妙地給圓了場,使演出得以順利進行。馬季不愧是藝術大師,自己演出精彩不算,還能夠順便幫別人打一打圓場。在上麵這個例子中,他巧妙地抓住一位演員把黃石市降了一級這樣一個錯誤,將錯就錯,自己杜撰了一個“黃石省”,又升了一級,結果兩兩扯平。這樣機智的“歪解”不但為演出打了圓場,而且為自己的表演增添了一個笑料。

3怎樣應對現場中詰難

在演講中受到聽眾的詰難是常有的事,演講者對此不必有太多的憂慮,要在演講之前和演講的行進過程中隨時做好應付詰難的心理準備。詰難應付得巧妙有力,不但不會影響演講的進程,反而會增加演講的精彩度。演講者應付詰難的基本立足點是:盡量不與詰問者發生正麵的衝撞,盡量從側麵或外圍來巧妙地應對。具體技巧有:一、不與詰問者正麵辯解,巧妙地加以淡化或搪塞;二、巧妙轉換,使對方的攻擊成為對我方有利的佐證;三、假裝不懂對方的本意,故意朝無損於己的方向曲解;四、針鋒相對,直接指出對方的謬誤,堅決有力地予以反擊。

(1)避其鋒芒,不與之正麵辯解,淡化之,搪塞之在演講中,演講者常常會遇到一些尖銳的詰責。演講者出於種種原因很難對其做出正麵的回答。此時,演講者可以采用避其鋒芒的策略,不進行正麵的辯解,而是把詰難加以引申或轉化,從而淡化和搪塞聽眾尖銳的問題,使演講得以繼續進行。

典型示範之一:泰國總理克立是在醫院裏會見周總理的。他向周總理問了一個頗難回答的問題:“文化大革命開始時,人們都戴毛的像章,而您隻戴‘為人民服務’的紀念章,即使是1971年革命最熱烈的時候您也如此。而現在人們不戴像章了。為什麼您還戴?您為什麼把‘為人民服務’的紀念章又換成了毛主席像章?”周總理用機智而巧妙的辦法借題發揮拒絕正麵回答克立的問題:“克立先生對中國的像章很感興趣。我知道你想要我這枚像章,送給你了。”周總理那過人的機智和巧妙的禮貌答話,不能不令人歎服。

典型示範之二:約翰·梅傑1990年11月18日成為英國的新首相。他最大的特點是平易近人、廣開言路、遇事鎮定自若,這些後來被人們譽為“梅傑風格”。早在1979年梅傑在牛津哈丁頓選區時,他首先當選議會下院議員,在競選中有一位農場主當麵批評他對農業知之甚少。而對窘境,梅傑並不生氣,大聲對選民講話:“這位先生說得好,我不知道牛頭,也不知道牛尾;不過您投我的票,我將在24小時內成為一個養牛專家。”幽默的語言使他擺脫了窘境,贏得了選民的稱讚。例一是周恩來在外交生涯中巧妙應付詰難的一個著名事例。麵對外國領導人所提出的關於“為人民服務”像章的問題,周恩來出於對“文革”成敗等政治敏感問題的回避,沒有做出正麵的回答,而是巧妙地推斷出對方對像章很感興趣這樣一個結論,並要主動送給他,不但應付了詰難,還向對方表示了友好。在例二中,麵對農場主說他不懂農業的詰責,梅傑同樣沒有正麵回答,而是以自己成為養牛專家作保證拉起了選票,在博取聽眾們一笑中化解了詰責。

(2)采用低姿態,巧妙轉換,使對方的攻擊成為對我方的一種有利的佐證在有些時候,對方故意用詰難來揭演講者的短,用以達到羞辱的目的。但是,往往對方所認為的短處,在演講者本人看來卻又未必不是一種優勢。因此,演講者在受到這類詰難時,可以故意降低姿態,巧妙轉化,使對方對自己弱點的攻擊成為我方優勢的一種有利的佐證。這樣的應付看似保守,實際上卻令詰難者偷雞不成倒蝕把米,是一種有力的回擊。

典型示範之一:美國三四十年代,有個政界要人叫凱升,他首次在眾議院裏發表演講時,打扮得土裏土氣,因為他剛從西部鄉間趕來。一個不懷好意的議員在他演講時插嘴挖苦道:“這個伊裏諾斯州來的人,口袋裏一定裝滿了麥子呢。”這句話引起了哄堂大笑。凱升並沒有因此怯場,他很坦然地回答說:“是的,我不僅口袋裏裝滿了麥子,而且頭發裏還藏著許多菜籽呢。我們住在西部的人,多數是土裏土氣的。不過,我們雖然藏的是麥子和菜籽,卻能夠長出很好的苗子來!”這句話立刻使凱升的大名傳遍全國,大家給他一個外號——“伊裏諾斯州的菜籽議員。”典型示範之二:民主黨被林肯離間後,道格拉斯仍然信心十足。他租用了一輛豪華的列車,供競選之用。並在最後一節車上安置禮炮一尊,每到一站就鳴禮炮32響,然後樂隊奏樂,十分排場。每到一站,他還要乘一輛6匹馬拉的馬車去市鎮中心發表演說。前麵有彪形大漢騎駿馬開道,後麵則是許多馬車,滿載紅男綠女,吆五喝六,不可一世。道格拉斯叫嚷:“我要讓林肯這個鄉巴佬聞聞我的貴族氣味。”

林肯沒有專車,他買票乘車,每到一站,坐的是從朋友那裏借來的耕田用的馬拉車。在演說中,他常說:“道格拉斯參議員是聞名世界的人,是一位大人物。他有錢也有勢,有圓圓的、發福的臉,當過郵政官、土地官、內閣官、外交官等等。相反的,沒有人認為我會當上總統。有人寫信給我,問我有多少財產。我隻有一位妻子和一個兒子,都是無價之寶。此外,還租有一間破舊辦公室,室內隻有桌子一張,價值二元五角,椅子3把,價值一元。牆角裏還有一個大書架,架上的書值得每人一讀。我本人既窮又瘦,臉很長,不會發福。我實在沒有什麼可依靠的,惟一可依靠的就是你們。”

眾所周知,最後,貴族氣味的道格拉斯沒有成為美國總統,一無所有的林肯卻如願以償。這是兩個利用“巧妙轉換,反戈一擊”的方法應付詰難的精彩實例。在例一中,凱升麵對挖苦,不但不反駁,反而幹脆承認自己口袋裏不但裝滿了麥子,而且頭發裏還藏了不少菜籽,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為農業生產者說話的立場。而後,他又說這些麥子和菜籽都能夠長出好苗子,一方麵強調了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一方麵又表明了自己在政壇成就事業的決心,有力地反擊了不懷好意的詰難。在例二中,林肯麵對競爭者的貴族氣派,故意擺低姿態,向民眾表明自己確實是個出身貧苦的小人物,所代表的也正是廣大勞苦大眾的利益。這一轉換不但沒能使道格拉斯羞辱林肯的願望得逞,而且為林肯贏得了有利的形勢。

(3)裝作不懂對方的本意,曲解之

演講者應對聽眾的尖銳詰問還有一種巧妙的方法,那就是故意裝作不懂對方的真實用意,而將其朝無損於自己的方向曲解。這樣做既可以應付詰難,使演講繼續進行,又不至於把雙方都置於緊張而尷尬的境地。

典型示範之一:英國保守黨領袖張伯倫在會議中演講,極力反對自由貿易。當時對立的工黨,力主自由貿易。兩派各持己見,爭辯甚烈。張伯倫在演講達到高潮時,高喊:“自由貿易不停止,大英帝國必死。”反對黨中立即有人反駁:“你不死,我們也死不了。”會場頓時陷入了緊張狀態。這時,張伯倫不慌不忙,慢條斯理地回答他:“為了怕你變成賢能的人,我不希望你長命。”此語一出,大家都笑了。會場的氣氛立刻轉為輕鬆,化解了劍拔弩張的場麵。典型示範之二:有一次,英國前首相威爾遜在群眾大會上發表演說,一群反對者在底下吵吵嚷嚷的。其中一人還罵了一聲“垃圾”,為了不致使一場嚴肅的大會變成無聊的爭吵,也為了擺脫這種難堪的場麵,威爾遜用冷靜而和緩的口氣說:“先生,關於你特別感興趣的問題,我們一會兒就討論。”威爾遜在這裏接過反對者非難的詞語,將計就計,順水推舟,推到反對者頭上,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在例一中,麵對反對者言辭激烈的詰問和會場上隨之產生的緊張狀態,張伯倫為了避免發生更大的混亂,采用了故意曲解的方法,既在風趣中消解了詰難,又給對方留有餘地。在例二中,威爾遜故意裝作不清楚反對者爭吵的真實意圖,表示演講很快就會涉及他們的問題,這樣不僅應付了難堪的局麵,而且把產生這種局麵的原因歸咎到反對者頭上,使聽眾對他們產生不滿情緒。

(4)指出對方的謬誤,使其詰難不攻自破

應付詰難,曲意化解並不是唯一不變的方法。麵對涉及到原則立場問題的詰難。或是明顯荒謬、毫無道理的責問,演講者應當勇於直接指出對方的謬誤,從根本上駁斥其論點,表明自己的堅定立場。在這種情況下仍然一味的低調、周旋,就很容易給人留下軟弱好欺、缺乏原則性的印象。

典型示範:著名的革命家王若飛同誌,被捕入獄後受到了嚴峻考驗。在多次嚴厲的審訊中,他堅貞不屈,據理批駁了法庭強加給他的“罪名”。在一次審訊中,法官指責他“賣國”。其理由是:“馬克思、列寧都是外國人,一個中國人講外國人的主義,這難道還不是賣國?”王若飛感到氣憤和可笑,抓住這一荒唐論點和“推不出”的邏輯錯誤給予了有力的反駁:

“法官先生,你簡直太可笑了,可笑得令人齒冷。你竟然無知到這樣可憐的程度,真是令人驚奇。對你講的話,我得講一點普通常識:馬克思是德國猶太人,他在德國不能立足,曾在巴黎進行過革命活動,後來又寄居在英國參加工人運動,英國工人階級很歡迎他。照你的說法,莫非英國工人把自己的國家出賣給馬克思了嗎?列寧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在俄國建立了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人民推翻了反動的沙皇統治,趕走了德國侵略者。難道列寧趕走了德國人,又把俄國出賣給了德國人嗎?先生們,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真理,哪國需要就在哪國發展,誰也阻止不了!你不懂不要裝懂,假裝有學問,這樣自以為是,自欺欺人,除了給人增加笑料,別無好處。”在本例中,指責王若飛的法官按照完全錯誤的大前提推出了一個荒唐的結論。麵對這種明顯錯誤的指責,王若飛站在十分鮮明的立場上,從邏輯常識上對其進行了有力的駁斥,直接指出其論點的錯誤性,使對方無言以對,表現出了一個革命者對真理的堅守和豪情。

(5)針鋒相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挑釁性的詰問往往其本身也包含著易被反詰問的因素,因此演講者采用反詰的方式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是應付詰難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演講者應善於抓住對方所發詰問中不合常理、不合邏輯的地方,反問對方一個同樣不合常理、不合邏輯的相關問題,使對方陷人被詰問的被動境地。

典型示範:青年作家梁曉聲有次碰到一位美國某電視台記者,那記者問道:“沒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會產生你們這一代作家。那麼文化大革命在你看來究竟是好是壞?”麵對這一挑釁性的發問,梁曉聲靈機一動,針鋒相對地反問道:“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沒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著名的作家。那麼你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好是壞?”這位記者隻能啞口無言。這是采用反詰方式應付詰難的著名事例。麵對美國記者的挑釁性發問以及發問本身所蘊涵的政治問題,梁曉聲沒有做正麵的回答,而是抓住對方詰問中預設的虛假前提,同樣預設了一個類似的虛假前提,在此前提下向對方提出了類似的詰問,使對方啞口無言。這樣機智的反詰無疑會使演講更加精彩,使演講者本人備受聽眾的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