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演說大師惜語如金,言簡意賅,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貴篇章。如,美國總統林肯在葛提斯堡國家陣亡烈士墓園落成儀式中發表了一篇著名隻有10句話,僅花了兩分鍾。另一位享有盛名的演說家愛德華作了長達兩小時的演說,但是,卻早已被人們所遺忘,而林肯那鏗鏘有力的兩分鍾演說,則難以為後人忘懷,成為被大家稱頌的文獻。林肯演說成功的原因之二,就在於他演說的語言簡潔明快,抓住了演說的中心,在簡潔的語言中表達了深刻的內涵。
據說,林肯發表這篇演說時,還有一個小插曲,當時,負責葛提斯堡公墓的委員會決定舉行一個正式的獻詞儀式,大家公推著名演說家愛德華·埃弗雷做獻辭演說。委員會直到離演說當天隻剩有兩個多星期,才給林肯發了邀請信,讓他在指定的發言人演說之後,適當地講幾句話。林肯接到邀請信後,立即著手準備。在這以後的兩星期時間裏,他一有時間就思索自己的演說稿。在正式演說前的一個星期天,他對別人說:“確切地說,這個演說還沒有寫完稿已經改過兩三遍了,但在我沒有感到滿意以前,不得不斷增加養料。”在獻辭儀式舉行的前夜,林肯到達了葛提斯堡。在當晚的整個後半夜,林肯都在推敲他這“幾句話”。所以,從林肯的演說辭中可以看出,林肯運用了強有力的邏輯力量,把演說的中心思想貫穿於始終。同時,內容集中,文辭樸實精辟,沒有任何多餘的修飾成分。正如葛提斯堡獻辭儀式舉行之後,演說家愛德華·埃弗雷給林肯的信中說的那樣,“我花了兩個小時才剛接觸到主題,您幾句千方百計就表達到了……”。馬雅可夫斯基說過,語言是人的力量的統帥。語言在演說中運用十分重要。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語言則是心靈的陽光。好的演說、言談,如同布穀報春,又似戰鼓催征。優美的演說點燃了億萬青年的心靈之火,使迷惘者得以清醒,沉淪者為之振作,徘徊者更加堅定,觀望者毅然奮起,讓先進者更策馬飛奔。許多演說大師在演說時,論點鮮明,褒貶適度,發人深思,妙語生花,使人們如親臨賽場,情感與之同步激蕩。演說是以語言點燃人的心靈火花的高超藝術。
當然,這種高超的語言技藝和功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備的,它需要積累,需要勤奮。古人說功到自然成,我想隻要肯鑽研、投入,就一定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演說家。你瞧!林肯對自己兩分鍾的演說稿整整思索了兩個星期,修改了三篇還不滿意,對於其中的每一個句子和用詞都經過反複推敲、千錘百煉,這大概就是林肯演說成功的秘訣。
9真情實感的演講詞更感人
真情實感是聯係演說家和聽眾心靈的紐帶,如果演說家把自己豐富而真實的感情表達出來,那麼聽眾一定會受到感染,產生共鳴。
在演說中人們為了生動、具體、形象,以便更好地傳遞感情和闡發道理,往往借助於自然景物、實物,寓情於景、寓理於事,以激起對方共鳴,增強表達效果。例如,賀龍同誌上黨課的故事就是這樣。1940年7月,賀龍同誌在晉綏軍區的黨員訓練班講黨課,講課之前,指導員帶人抬來一張舊木桌,一條木板凳子,桌子上放了兩個粗瓷大碗和一雙布鞋。這三樣東西,一下子吸引住了學員,大家不明白要幹什麼。賀龍同誌笑眯眯地說:“我來講第一課,黨的群眾路線,就是黨和群眾的關係嘍!”然後他端一個大碗問學員,裏麵的小米是做啥子用的,大家異口同聲回答,是做飯的。又問哪來的,大家回答老百姓種的。賀龍總由此生發開,講吃小米容易,種小米難;又講老百姓吃墨石,讓部隊吃小米;講軍民關係,講群眾路線;又批評了有的同誌違反群眾紀律的事,講得大家心服口服,大家明白了搞不好群眾關係就會挨餓,打敗仗的道理。賀龍同誌又拿起布鞋,讓一位戰士講講布鞋。戰士語塞,覺得沒什麼好講的。賀老總又啟發別的戰士講,指出每雙布鞋都含著群眾的血汗,群眾沒衣穿而給戰士做軍鞋,這是因為什麼,引導出八路軍是人民的子弟兵這一認識。最後賀龍同誌拿起另一個大碗,裏麵盛滿了水,還有一條魚。賀龍把魚從碗裏撈出來,不一會,魚不動了。賀龍乘機問,魚為什麼不動了,回答是離開了水。賀龍同誌總結道,軍隊和群眾,是魚與水的關係,魚離開水,軍隊離開群眾,就不能生存。根據地的存在,人民軍隊的壯大,都是因為執行了黨的群眾路線,群眾擁護的結果。賀龍同誌的課講得具有真情實感,它不僅重點突出,層次清楚,而且把一個嚴肅的課題講得淺顯形象,通俗易懂。如果賀龍同誌沒有對人民群眾的熱愛之情,沒有對人民子弟兵的熱愛之心,不考慮學員的文化程度、理論水平、接受能力,就不可能講出這些道理,就不可能對黨的群眾路線做如此深刻的闡述。
俗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演說中,惟有真誠的情感,才能產生巨大的影響,才能喚起群眾的熱誠,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美國一位小說家說得好:“熱情是每個藝術家的秘訣。這如同英雄有本領一樣是不能拿假武器去冒充的。”情不深,則無以驚心動魄。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動人心者莫先於情。”惟有熾熱的情感才會使“快者掀髯,憤者扼腕,悲者掩泣,羨者色飛”。一個演說者如果感情不真切,是逃不過成百上千聽眾的眼睛的。美國著名政治家林肯非常注意培養自己真誠的品格。1858年他在一次競選辯論中說:“你不能在所有的時候欺瞞所有的人。”這句著名的政治格言,成了演說者的座右銘。無嘩眾取寵之心,有實事求是之意,才能取信於你的宣傳對象,使他們接受你的思想觀點。一個演說者如果講話華而不實,隻追求外表漂亮,開出的隻是無果之花。若缺乏真摯而熱烈的情感,隻是用“人工合成”的感情,雖然能欺騙聽眾的耳朵,卻永遠騙取不到聽眾的心。因為心弦是不會隨隨便便的讓人撥動的。著名演說家李燕傑說:“在演說和一切藝術活動中,惟真情,才能夠使人怒;惟真情,才能使人憐;惟真情,才能使聽眾信服。”若要使人動心,必先使自己動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對秘書口授反擊法西斯戰爭動員的講稿時,“像小孩一樣,哭得涕淚橫流”。他的這次演說動人心魄,極大地鼓舞了英國人民的鬥誌。
演說者具有真情實感必須能夠平等待人,虛懷若穀,他的話語方能如滋潤萬物的甘露,點點滴人聽眾的心田。而盛氣淩人、眼睛向上是“誠”的敵人,一個把自己打扮成上帝,以教育者姿態自居的人,是無法和聽眾交心,贏得聽眾的愛戴的。
有人說得好,演說者不是鼓擊銅鈴,而是鼓擊人們的“心鈴”,“心鈴”是最精密的樂器。因此,演說家,應該用真摯的情感、竭誠的態度擊響人們的“心鈴”,刺激之、振奮之、感化之、慰藉之、激勵之。對真善美,熱情謳歌;對假醜惡,無情鞭撻。讓喜怒哀樂,溢於言表;使黑白貶褒,涇渭分明。用自己的心去彈撥他人之心,用自己的靈魂去感染他人之靈魂,使聽者聞其言,知其聲,見其心。在《江城之夏》演說邀請賽中獲優等獎的青年張燕平,他的演說《陝北行》,情真意切,具有催人淚下的力量。他講述了當年一些出生入死的老革命,不講資格、論功勞,仍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勞動,過著布衣粗食的生活。他還把自己埋怨社會的不正確思想暴露於聽眾而前。演說者在此用了一位老人的話:“革命的事業是個大事,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照你這樣想,像我們這些對革命有點功勞的人就該到北京,到省城去享受,那麼,陝北誰來建設呢?如今黨的政策變了,農村有希望了,咱們掄老掀還能掄它十來年哩。”演說者用自己的心謳歌了老一輩外表樸實無華,內涵卻十分高尚的“黃土的性格”。使台上台下發生了強烈的共鳴。魯迅說得很深刻:“隻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人和世界人;必須有真的聲音,才能同世界人同在世界上生活。”這個真就是真實和篤誠。真情實感是演說成功的第一樂章。曾經打敗過拿破侖的庫圖佐夫,曾在給卡捷琳娜公主的信中說:您問我靠什麼魅力凝聚著社交界如雲的朋友?我的回答是:“真實、真情和真誠。”真誠的態度是成功的交際者的妙訣,也是演說者和聽眾融為一體,在情感上達到高度一致,情緒上引起強烈共鳴的妙訣,那種把自己看做是淩駕他人之上的布道者,或自視為高人一等的儒士學者,開口就是“我要求你們”、“大家必須”、“我們應該”這類的命令式詞句。或用滿口堂而皇之的言辭掩飾自己的真情,聽眾的是絕對反感的。所以,當你發表演說時,不要忘記真情實感。
10貼近生活的語言聽眾喜歡聽
如果老是講述一些刻板式的理論,說不定會令人生厭;而要是講述一些普通人的事,就容易抓住聽眾。因為人們每天在家庭裏、飯館裏、茶室、遊戲場裏,不知要說多少這樣的閑話,這些閑談中最顯著的特點,卻是某人怎樣發財,某人怎樣的倒黴,某夫人怎樣的死盯住她的丈夫,以及某小姐近來和誰要好的一些街談巷議,巧妙穿插這樣一些足以使聽眾與你縮短距離。
講人生題材,一個重要經驗,就是要使聽眾感興趣,一定要講一些關於人生的故事。不能老講抽象的不切實際的事實,否則,會有人在座位上起來,甚至有的人做鬼臉,有的人擲東西“起哄”。如果演說人講一篇有趣味的人生故事,他是不會失敗的。那些人們愛讀的雜誌,故事大觀等等,便是靠故事來吸引廣大的讀者群。
你必須牢記:人們不願意接受教訓式的演說。教訓是沒有一個人高興聽的,你必須要使你的聽眾們高興,否則,是沒有人會注意到你的演說的,世上最大的趣事之一,便是高尚的美妙的閑談,你應該講述你相熟的人的故事給聽眾聽,說明為什麼某人成功而某人失敗的原因,這是聽眾所樂意聽的。有一個人講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大學時代的兩位同學,一位十分的儉約,他買襯衫,從來不到同一家商店中去買,他用筆記錄著在哪一家商店中所買的較為經洗耐穿,花了錢比較值得。他總是銖積寸累,十分儉省。他讀的是文科,畢業那年,他以為自己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不想像別的同學一樣接受低微的職務而再慢慢上升。可是過了5年,舉行校友聯歡會時候,他依舊在記錄他襯衫的表格,還在等候優越的位置,這樣一年年的過去20年之後,他不再堅持他的高傲了,隻好“屈尊”到基層去就卑微的職位了。另一位同學人緣極好,麵孔和藹可親的樣子,給人好感,他雖然具有著做大事的野心,但是,在他初出校門的時候,卻到基層實幹。但他並無怨言,一直留心著找機會,因為他有討人喜歡的脾氣,所以不久,就和一位極有政治背景的人做朋友。兩人合股經商,包了不少的工程,後來被某個公司高薪聘去。現在,他是一位有著千萬家財的富商。這個演說者所講的故事,盡管粗枝大葉,但他引用了有趣味的人生故事,很難講成功。演說家講述內容豐富的人生故事,一定是動人的。卡耐基曾指出,演說的人,應該提出不多的幾條大綱,最好還是講述人們的奮鬥史,講他們怎樣在鬥爭中獲得了勝利的故事。西洋有一句成語,說是全世界隻愛一位情人,其實,全世界所愛的隻是一場惡鬥而已,大家都想看那兩位情敵不顧生命而去爭奪一位美女。當看每一部電影演到那位英雄克服了一切的障礙,而且把愛人擁入在懷中時候,一般的觀眾,都戴帽穿衣而準備退場了。這基本成為一個公式,差不多每部小說都是按著這個路子而寫的。使讀者喜愛的那位英雄或是女英雄有著一場熱烈的愛情故事而獲得了成功。一個人在事業上努力的掙紮而獲得成功的故事,這些是永遠動人的。有人說,世上最好的故事題材,是每一個人一生中的真實經曆,這句話很有意義,誰不曾有過奮鬥和掙紮呢?孫中山先生在一次演說中曾講了個自己見到的真實故事。一天,在南洋的一個華僑富翁,到好友處作客,晚間因未帶夜間通行證和夜燈,無法返回,當時法令規定,華人夜出如無通行證和夜燈,被巡捕查獲,輕者罰款,重則坐牢。這位富商無奈,隻好花一元錢請一個日本妓女陪伴自己回家,因巡捕不能過問日本妓女的客人。孫中山用這個故事為說明國家不強盛時,連走路都沒有自由,地位還不如個妓女,如果國家滅亡了,我們大家都要受氣,不但自己受氣,子子孫孫都要受氣。聽眾聽了這個故事反響非常強烈,從中悟到了國家貧弱,人民必受欺淩,“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這種通過所見所聞的故事講述某種道理,比那種講抽象道理更為人們接受。同樣,魯迅也善於講故事激發聽眾的愛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