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語言修辭:強化演講藝術的技巧2(1 / 3)

九、語言修辭:強化演講藝術的技巧2

6把握形象化的語言

在非洲有個傳道的牧師,有一次他在給非洲熱帶的土著居民宣講《聖經》時人們都在聚精會神地聽著,當他念到“你們的罪惡雖然是深紅色,但也可以變成像雪一樣的白”這句話時,他一下子愣住了。這時牧師就想,這些常年生活在熱帶的土人,他們怎麼會知道雪是什麼樣子和什麼顏色呢?而他們經常食用的椰子肉倒是很白的。我何不用椰子肉來比喻呢?於是,機靈的牧師便將《聖經》改念為:“你們的罪惡雖然是深紅色的,但也可變成像椰子肉一樣的白。”“雪白”雖然很形象,但“椰子肉的白”也很形象。而這位機靈的牧師隻用了後者,卻把這個信息已經有效地傳給了土人。這就使他的講話先有了戲劇性的效果。

在這裏,這位靈活善變的牧師給了我們一個寶貴的啟示:我們在說話,特別是比喻時,都要注意會使用形象性的語言。1938年秋天,馮玉祥將軍在湖南益陽縣給幾萬名老百姓作了一次別開生麵的演說。他讓一名士兵扛來一棵小樹,用自己的左手握住小樹,右手托著一個草編的鳥窩,把它放在樹又上,再從鳥窩裏掏出幾隻蛋來。他把樹比作“國”,把窩比作“家”,把蛋比作“生命”,把握住小樹的手比作捍衛國家的“人”,嚴肅莊重地說:“我們的祖國遭到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要用自己的雙手來保衛她,那就是起來抗日。如果不抗日……”邊說邊把手一鬆,樹倒了,窩摔了,蛋也砸了。馮玉祥將軍用了這個十分形象化的比喻語言,形象地說明了國家與小家、國家與民眾的關係,使老百姓懂得了不抗日,就會導致亡國、亡家、亡命的結果。他的演說給所有在場的人都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7巧用諧音的演講說法

卡耐基認為,說話時巧用諧音法現實生活中,可以化平淡為神奇,取得出人意料的戲劇性效果。在談判桌上和演講當中,也有很大的效用。諧音法的運用大致有幾種形式。

(1)婉言批評

在特殊情況下,不願明言指責,運用諧音法可達到委婉批評的效果。

(2)諧音諷刺

運用諧音法,可對不便明說的醜惡現象和人物進行諷刺鞭笞。

辛亥革命後,清帝退位,國民改呼“皇帝萬歲”為“民國萬歲”,人們以為從此天下太平,而事實卻是軍閥混戰,貪官盛行,民不聊生。撰聯大師劉師亮編出“民國萬稅,天下太貧”的對聯,其諷刺的效果可謂入木三分。確實,民國不能“萬歲”,卻有“萬稅”,天下不大太平,隻有“太貧”。

(3)諧音表態

利用交談語言中某個字的諧音關係,可委婉地表明自己對某件事的態度。清人鄭板橋在濰縣做縣令時,逮捕了一個綽號“地頭蛇”的惡棍。惡棍的伯父和舅舅(與鄭板橋是同科進士)帶著酒菜連夜登門求情。在酒席上,進土提出要行個酒令,並拿起一個刻有“清”官的骨牌,一字一板地吟道:“有水念作清,無水也念青,無水添心便念精。”鄭板橋更正道:“年兄差矣,無水添心當念情。”進士聽了大喜。鄭板橋猛然感到中了計,緊接著大聲說道:“酒精換心方講情,此處自古當講清,老鄭身為七品令,不認酒精但認清。”那兩人見狀,隻好告辭。這裏,這位進士巧用諧音求情,而鄭板橋卻妙用諧音變化,表明了為官一身清、決不徇私情的態度。

(4)諧音還擊

運用諧音法,可對某些不恭的言行給以巧妙還擊。唐朝宰相楊國忠,嫉恨李白之才,總想設法奚落他一番。

一日,楊國忠想出一個辦法,就約李白對三步句。李白剛一進門,楊國忠便道:“兩猿截木山中,問猴兒如何對鋸?”

“鋸”諧音“句”,“猴兒”暗指李白。李白聽了,微微一笑,說:“請宰相起步,三步內對不上,算我輸。”楊國忠想趕快走完三步,但剛跨出一步,李白便指著楊國忠的腳喊道:“一馬隱身泥裏,看畜生怎樣出蹄!一蹄”諧音“題”,與上聯對得很正。楊國忠本想占便宜,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

(5)諧音轉換

這裏指用關鍵字的諧音轉換成另一個意義的詞語,用新的語義掩蓋原來的語義。有個住旅店的人,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五十兩銀子不見了,而這一晚旅店也沒別人,隻有他一人;因此他懷疑是旅店老板偷去的,但老板死活不承認。兩個人鬧到縣衙,縣官對老板說:“我在你手心裏寫個‘贏’字,你到院子裏曬太陽,如果曬很長時間,贏字還在,那麼你的官司就打贏了。”隨後,縣官把老板娘叫來。老板娘來到一看隻見老板在外麵站著,不知怎麼回事。這時隻聽縣官對她丈夫喊道:“你手裏的‘贏’字還在不在?”店老板連忙回答說:“在,在。”老板娘一聽丈夫承認了“銀子”在,就不敢隱瞞了,乖乖地回家拿出了銀子。

(6)巧表態度

運用諧音法,可巧妙地表達對某些人和事的態度。有人曾經在雞場寫過這樣一副對聯:“閑人免進賢人進,盜者莫來道者來。”有人改下聯為“撈者莫來勞者來”,這句話是針對那些“下水摸魚”、“雁過拔毛”者而言的。雞場來之不易,勞心者為之籌謀,勞力者為之工作,而“撈者”卻借參觀、檢查之名,來大吃大喝還不算,走時還白拿。此聯巧借諧音,表明心跡。8旁征博引,創新演講立意

一篇的新聞報導要求一定要立意新、內容新。在我國每年都有許許多多的好作品出世,受到大家的青睞;每年都會有一批款式新穎的服裝投放市場,大家都爭相購買;每年也有一大批新食品走進商店的貨架,讓人們讚不絕口。做文章,作演講,也一樣,不能照著人家的老路,人們常說,吃人家嚼過的饃不香。在中外每年都會有一大批好作品問世,在古代也有不少膾炙人口的佳作名句,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但是如果你生搬硬套去搬人家,那就一定要失敗,原因是,第一由於你脫離了時代,第二因為沒有創意和不新鮮。所以,演講也要避免老套。對於成功演說家的經驗可以吸取,但不可重複人家用過的東西,因為每一位演說家演講的內容,對象、場合是不相同的。

成功的演講稿,不僅立意新,而且圍繞主要話題旁征博引,引用大量有說服力的生動實例,全麵充分論述自己的觀點,並可以達到使人接受這個觀點的目的。

一位心理學教授在給青年學生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引用了貝多芬、肖邦、屈原、文天祥等人的故事,又通過對中國地理和曆史文化的分析,使同學們感到祖國的偉大和可愛。由於材料充足、說理充分,因而說服力很強。

在談愛國之心時,他先從國外說起,“在肖邦看來,祖國的泥土比金子還要寶貴。而肖邦這顆愛國的心髒,還勝過純金,從祖國的一瓶泥土,到肖邦的這顆心髒,這裏包含著一個愛國音樂家對祖國的熱愛!”對於貝多芬,他說:“以他那愛國主義的美好心靈和那一係列不朽的樂音,在億萬人民的心目中,聳立起一座紀念碑。”談到愛國詩人屈原,“如此眾多的國家都緬懷紀念屈原,就因為屈原有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同時,他還舉了文天祥、華僑和現實生活中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

這位教授以“旁征博引”法,從而使他的演講吸引有了千百萬的聽眾。他在一次報告上說,誰不同意我的意見,你可以走,結果全場沒有一個人走。可見,他的演講多麼有說服力。

俗話說,理實則心服。就是引用事例都是具體可感的,都是曆史或現實中發生或存在的並非虛假臆造、也不是空洞說教可感,就是說能使人們通過對事實的思考,或以史為鑒,或以人為鑒,從中得到感受;具體,就是說這些事例都不是結論性的東西,不是抽象的理論、定義,而是人們具體行為的記載。所以,使人易於接受,使聽者無可辯駁,甘願佩服。眾所周知,演講主要是通過語言與聽眾進行交流的,所以,既要注意語序的安排,又要簡潔明快。

在通常情況下,語序的安排都是按曆史、邏輯的因素進行的,其優點是清楚明朗,缺點是容易使人感到單調,這是縱式結構不可避免的。所以要用其他敘述手法如順敘、插敘、補敘等彌補其不足。

一般來說,公文體如通知、布告、彙報等多用順敘好,文藝體則多種兼用。講話時也多以順敘為主,因其脈絡清晰,易於理解。但有時不妨從選取一個有吸引力的情節開始,或先結論,再追溯起因,轉入順敘。認識事物地表達還包括按照人認識事物的邏輯去安排語序。認識事物都是從表象到本質,如敘述某研究成果時,從發現問題、收集材料到分析、設想說到解決問題,別人就容易理解。

在演說中,還要注意盡量不使用長句子。長句子結構複雜、容量大,雖能表達複雜的內容和精密的思想,但演說以口語和短句子為好。短句結構簡單,簡明扼要,明白易懂,生動活潑。人們在寫文章時,通常以短句子開頭,以長句子加以輔陳展開。這是因為短句子明確醒目,能夠在一開始就給人留下較深印象。在演說時,如果要介紹或議論什麼事,開頭一定要以短句講清宗旨,使人明白在聽什麼,讓人產生興趣。同時在口語中要善於把長句變短,不用過長的定語、狀語、並列關係和複雜結構層次。

因此,演說的語言要盡可能簡潔、明快,不能像一些翻譯的書籍,通篇是“歐化”的“漢語”。“言不在多,達意則精。”語言是傳遞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演說者的技巧和表現手法主要體現在語言的運用上。要想掌握演說的藝術,關鍵是注意語言的運用。當今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大大加快,人們不喜歡聽那些長篇大論,而更欣賞簡潔、明快的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