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演講者闡發的觀點多麼的標新立異或超常脫俗,其實都是或多或少地被曆史上的名家論述過的。名家的話永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而名家所具有的影響力也是恒久存在的。演講者應抓住聽眾內心深處的從上心理,恰當地引用名家權威的論述,讓它們服務於自己理論觀點的論證,加強演講的說服力量。
典型示範:如何培養沉默性與堅定性呢?我以為必須“知道限製自己”(黑格爾),“哪怕對自己的一次小小的克製,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高爾基),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假如你的孩子,僅僅受到實現自己願望的訓練,而沒有受到放棄和克製自己某種願望的訓練,他是不會有巨大的意誌的。沒有製動器就不會有汽車。”我是十分欣賞這句名言的。沒有製動器,汽車就會像脫韁的野馬,隨時都會墮入死亡的深淵。馬卡連柯,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闡述“克製”的重要性的。人若沒有“製動器”,後果也一樣。學校是育人成才的地方,學校也必須安裝“製動器”。《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渤海造船廠一中學生規矩50條》多是以否定詞“不”的形式出現的,它們是在場各位同學成才的“製動器”,你們要熟悉它們,遵守它們,不能走樣。隻有得心應手地使用這些“製動器”,自覺接受限製,你們才會獲得真正成才的自由。
——(根深葉茂)陳誌雄在這篇論述“青少年要有紮實的心理素質”的演講中,演講者先後引用了黑格爾、高爾基、馬卡連柯等3位名家的言論,用來闡述培養沉默性與堅定性的方法。演講者的觀點就是從這3位名家的言論中抽取出來的,既對已有的理論做了進一步的闡發,又使自己的觀點因為名家的言論而增加了說服的力量。
(2)引用具體的事例,以事實來增強說服力
事實勝於雄辯,引用確鑿的事實來證明自己的理論觀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演講者引用的事例越具體、越全麵,對於理論觀點的證明就越有力,理論觀點本身也就越能夠說服聽眾。
典型示範:“嘴上無毛”就一定“辦事不牢”嗎?古今中外許許多多軍事活動家,恰恰都是在風華正茂的時候,建立起了了不起的功業的。民族英雄嶽飛20多歲帶兵抗金,當節度使時才31歲;其子嶽雲12歲從軍,14歲打隨州率先登城,成為軍中驍將,20歲時就當了將軍。曾經統率大軍席卷歐洲大陸的拿破侖,從巴黎軍事學院畢業時不過是炮兵少尉;法國大革命時參加革命軍,1793年率部在土倫戰役中擊潰保皇複辟勢力被晉升為少將時,才24歲;統兵攻打意大利,不到30歲即當了東線和南線的指揮官,獨當一麵,任國防部長時才40歲。在我國軍隊裏,許多老帥,多數不也是在二三十歲時就當了師長、軍長、軍團長以至方麵軍總指揮了嗎?可見“嘴上無毛”與“辦事不牢”之間沒有必然聯係,關鍵是有才與無才。套用一句古話來說:“有才不在年高,無知空活百歲。”在這篇演講中,演講者為了論證“嘴上無毛未必辦事不牢”這樣一個觀點,先後引用了嶽飛、嶽雲、拿破侖等多個少年有為者的事例,以確鑿而充分的事實證明了年齡與才能之間沒有必然的聯係,對聽眾很有說服力。
(3)以自己的親身經曆現身說法
源自於親身經曆的酸甜苦辣最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在演講中,演講者應善於利用自己親身經曆、感觸深切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理論觀點,並注意在敘述的過程中表達出當時的真實感受以及現在的所感所悟,這樣更有利於聽眾對演講者的觀點報以更多的認同。
典型示範:當我接了初二(2)班的班主任時,前任班主任介紹,這個班的學生特別“刁”,由於他性格上的“軟弱”,因而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上任之後,我當即認定:矯枉必須過正。於是暗定“三章”:一、“慮”字當頭;二、以“刁”還“刁”;三、殺一儆百。第一次“就職演說”便題為《認清形勢,安分守己》。我對學生說,“你是隻狐狸,我要叫你變成綿羊,你是鎢鋼,我要把你擰成麻花”,整整45分鍾,我以銅鍾般的嗓音,嚴厲的措辭把全班“征服”了。早自習,課間操,乃至課外活動,我總是反剪著手,板著威嚴的麵孔審視著每一個學生。……有一天,我批閱班長的日記,發現有這樣幾句:“……K老師凶神惡煞,大家惶惶不可終日……”含沙射影,實在可惡!我立即將這個班長召來,批得他“體無完膚”。爾後,又讓他在班內作了深刻檢查,才算暫時作罷。半個學期不到,轉學、退學者不下10人。期末統考,班內務科總分排到全鎮同級倒數第二,還有兩名學生參與社會鬥毆被公安部門收審。
我懵了。放寒假的前一天,我向校長提出辭職的請求。老校長語重心長地規勸我抽空學學《教育學》、《心理學》,並鼓勵我知難而進,趁年輕努力探索。
3周寒假,我用一周時間精讀了《教育學》、《心理學》有關章節,用兩周時間對全班48名學生逐一進行了家訪。幾經反思之後暗自約定了新“三章”:一、愛字當頭;二、以親還“刁”;三、獎一帶百。
“柳暗花明又一村”。開學以後,班內呈現出一種融洽和悅的氣氛。”……這學期終於取得了教育和教學的豐碩成果。我第一次感受到做一名班主任的幸福。
——《“冷”與“熱”的啟迪) 楊光蓮(4)從事情發展的結果上來達到說服的目的
在很多情況下,表麵化的事實並不能作為正確結論的依據,而人們恰恰容易被這些表麵化的事實所迷惑,從而輕率地做出判斷。演講者應善於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分析事物發展的趨勢和必然結果,用結果的利與弊來說服聽眾,使他們最終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
典型示範:在美國,當初剛推廣核電站時,曾發生過一場激烈的論爭。一些專家認為建核電站是最廉價而安全的發電方法。另一些專家則堅決反對,認為一旦出事故會造成成千上萬人的死亡,而社會上很多民眾一聽到“核”就聯想到那可怕的“蘑菇狀雲”和核輻射,很自然地站在反對派的行列中。麵對這一情況,主建派調整了方法,決定不在理論上糾纏,而用簡單的數字說明問題。他們說,在美國幾十年的核能發電實驗史上,從未出過事故。即使今後出現“萬一”造成死亡,也比用其他發電方式致死的人少得多。據福特財團的研究,假定某核電廠每100年發生一次重大事故,可能當場會有1萬人死亡,隨後有15萬人喪生;但比在同樣時間燃煤發電所造成的死亡(包括煤礦及運煤事故)要少。在美國,平均每年有140人因煤礦意外事故喪生。如此換算一下,用原子能發1000億瓦特的電隻犧牲兩名采鈾礦工,而用燃煤發電要犧牲的煤礦工人則是179人。隻因為煤礦事故比較常見,地點、時間又比較分散,所以人們不會產生恐懼心理。通過這些對比,原子能發電大大優於燃煤發電。於是大多數公眾又轉而讚成建站。主建派最終獲得勝利,核電站也就在美國和全世界風行起來。
——佚名這是一篇向聽眾論述發展核電站的價值與前途的演講。針對社會上的民眾對於“核”的淺層理解和錯誤偏見,演講者把核能發電與火力發電加以比較,估算核能發電可能帶來的效益和損失,把這個結果和燃煤發電加以權衡,結果得出了核能發電更為優越的結論。這樣的論證方法更容易使聽眾接受自己的論點。
(5)分析他人所提觀點依據的謬誤性
在駁論性文章中,駁斥對方的論據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方法,這種方法同樣適用於演講。演講者首先應當了解對方的觀點,進而分析其觀點產生的事實或理論方麵的依據,以正確的立場來分析其依據的謬誤性,從而駁斥對方的觀點。不破不立,立在其中,這樣演講者自己的觀點也就以令人信服的理由成立了。
典型示範:這一句話是:“不要拋棄學問。”以前的功課也許一大部分是為了這張畢業文憑,不得已而做的。從今以後,你們可以依自己的心願去自由研究了。趁現在年富力強的時候,努力做一種專門學問。少年是一去不複返的,等到精力衰退時,要做學問也來不及了。即使為吃飯計,學問也決不會辜負人的。吃飯而不求學問三五年之後,你們都要被後進少年淘汰的。到那時再想做點學問來補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說:“出去做事之後,生活問題急需解決,哪有工夫去讀書?即使要做學問,既沒有圖書館,又沒有實驗室,哪能做學問?”
我要對你們說:“凡是要等到有了圖書館方才讀書的,有了圖書館也不肯讀書。凡是要等到有了實驗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實驗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決心要研究一個問題,自然會縮衣節食去買書,自然會想出法子來設置儀器。
至於時間,更不成問題。達爾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隻能做一點鍾的工作。你們看他的成績!每天花一點鍾看10頁有用的書,每年可看3600多頁書,30年讀11萬頁書。
——《不要拋棄學問》胡適在這篇告誡學子們將來“不要拋棄學問”的演講中,胡適先是提出了自己的理論觀點,並加以說明論證,然後他又引用了某些反對者的觀點,對險些觀點進行分析與駁斥,指出了“時間”和“條件”問題其實都是偷懶者自己找的借口,而做學問確實是一輩子的事。有力的反麵批駁更強化了正麵觀點的正確性,對於莘莘學子而言很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