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豐富精當:演講選材的藝術(3 / 3)

——多虧了門德爾鬆教授!陸家羲終於被“發現”了!唔,隻可惜這個發現來得太遲了1984年夏天,這位拚搏了20多年、耗盡了畢生心血的中學教師,由於過分勞累,在一個昏暗的夜晚,終於拋下妻室兒女,留下幾百元的債款,以及抽屜裏沒有寫完、也永遠寫不完的論文,不甘心地離開了這個尚未發現他的世界。他走得太匆忙、太早了。他才48歲啊!倘若在門德爾鬆教授之前,我們能發現這位數學王國裏的天才,使他獲得起碼的工作環境,或許,這一悲劇是可以避免的吧!

這件事,令我震驚,令我惋惜,讓我思考良久:中國是沒有人才麼?不!然而,中國的人才,為什麼自己不能發現,而偏偏要等到別人發現?中國的人才,為什麼要死了以後才被發現?——蔣築英、羅健夫,加上陸家羲,為什麼不在活著的時候被認識、被發現、被關懷、被……?我們為什那樣“重死”而“輕生”呢?

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在中國的大地上,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人才濟濟——隻是沒被理解、沒被認識、沒被發現而已。引述陸家羲這則新聞事實,的確駭人聽聞,催人淚下,叫人震驚。它給人以特別新鮮奇異的感受,使人無法遏止內心的激動,不但引發共鳴,而且引起深思。演講者恰到好處的設問和自問自答的論述,深刻地闡發了主旨,給人以巨大的教育和啟示。這篇演講之所以反響強烈,精當的引述實屬重要因素。

有些材料雖然發生在久遠的年代,是曆史史實,但隻要不經常被引用,演講者隻要善於剪裁處理,巧妙運用,依然能使聽眾獲得新鮮好奇的感受,引起興趣。例如,泮月娥在《完成一個美的命題》演講中,為了讚美護士職業的神聖、崇高,就引用了世界上第一個護士南丁格爾的經曆論證主題。這個材料是:請問在座的各位,您看過《第一個醫生·第一個護士》這部外國紀實小說嗎?我至今珍藏著它。第一個護士是指我們護理事業的創始人南丁格爾女士。弗洛倫斯·南丁格爾她出生在貴族家庭,天生有一副美麗的姿容、出眾的才華,她卻把畢生的精力獻身於護理事業。有人這樣形象地比喻南丁格爾的選擇說:英國失去了一位統帥。而她放棄了統帥的寶座,竟成了護理事業的奠基人。這樣的一位偉大女性,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但她的名字銘刻在全世界護士的心中,在我們的心目中更是占據了第一把交椅的位置。從這位偉大的女性的選擇中,難道不能在我們心中產生一種崇高意識嗎?除了醫務界和專業護士,南丁格爾這位偉大女性對於一般人恐怕是很陌生的。演講者引述這個著名曆史人物獻身護士職業的動人故事使入耳目一新,引起關注,並產生了濃厚興趣。當聽完她寧可放棄“統帥寶座”而執著地獻身護理事業並成為“奠基者”時,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對演講的主旨心領神會,使演講達到了預期效果。

新鮮俊奇的材料,既可以是主題深刻的大事,也可以是內涵豐富的小事。有些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隻要是新鮮、別致,富有意義,依然可以“小中見大”,使人賞心悅目,有茅塞頓開之感。有一篇《朋友們,熱愛自己的母親吧》的演講,引述了一個導遊員在途中信手拈來的事例,收到了奇妙的效果。他說:我國江蘇省旅遊局的一位導遊,一天陪同外賓遊覽中山陵。在講解中,他發現客人們走神了,大家眼睛都直愣愣地盯著前方,有幾位年老的外賓,還掏出手帕抹著眼睛。導遊不由得朝前望去,隻見一位中年男子背著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在中山陵前長達392級的石台階工吃力地向上攀登,一邊向背上的老人親切地解說著風光,老人慈祥的臉上充滿了幸福和欣慰的笑容,那親密無間的母予之情叩擊著每一位外國遊客的心靈。客人不解地問導遊,那位中年人怎麼會甘心情願地背著老人爬那麼高的台階呢?他難道不累嗎?那位老人要付多少錢呐?導遊激動地解釋道:“那是一位兒子背著母親來中山陵參觀的呀!”這是陪伴導遊中的一個意外插曲,作為演講材料卻很是新穎且富有教育意義。這件事是生活中常見的小事,然而包含的意義卻不小,特別是在外國遊客的心目中,更是新鮮奇特,不可思議,而確實是親眼得見的真實事例,因此能引發人們的深思,獲得啟示。演講者正是抓住這個心理,引用它去揭示了主題。4材料生動傳神,表現力強

演講所選材料要具體形象,生動傳神,描繪性強。如果演講材料,抽象概念多,述說語言多,很難使人獲得具體實在、完整明晰的印象,很難引起聽眾的興味,不容易為人所接受。

1927年7月10日,魯迅先生在廣州知用中學作了《讀書雜談》的演講。他主要是針對當時文藝界某些人濫用文學批評的混亂狀況,發表了精辟的見解,有力批評了不正常的現象。在演講中他巧妙地引用了一個印度的小故事,堪稱具體形象化的精彩範例。這個故事是:一個老翁和一個孩子用一匹驢子馱著貨物去出賣。貨賣去了,孩子騎驢回來,老翁跟著走。但路人責備他了,說是不曉事,叫老人徒步。他們便換了一個地位,而旁人又說老人忍心;老人將孩子抱到鞍鞽上,後來看見的人卻說他們殘酷。於是,都下來;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們了,說他們是呆子,空著現成的驢子卻不騎。於是老人對孩子歎息道,我們隻剩了一個辦法了,是我們兩人抬著驢子走。魯迅先生在演講中選取這個絕妙無比的印度故事,不僅闡述了自己的正確見解,同時也委婉含蓄地諷刺和抨擊了文學批評的不正常狀態,取得了一舉兩得的效果。這個材料生動形象,無比深刻,叫人發笑,令人深思。如沒有這個故事,直接運用語言述說:“眼下的文學批評,使人越聽越糊塗,叫人創作起來無所適從。”很顯然既抽象又幹癟;倘若提出論點,旁征博引,加以論證,委實又不大容易。魯迅先生畢竟具有高超的演講藝術,用“沙裏淘金”的方法,借這個具體形象的材料,一下子就輕巧自如地說明了問題。

要在演講中把概述性的材料變成具體形象的材料,往往要借助於語言描繪,使之生動傳神,使人如臨其境,獲得真切實在的感受。請看,來自大學校園的一篇演講:《為了我們的父親》,演講者沈萍不但十分注意敘議結合,而且在選取和表述材料上很有獨到之處。她引用了這樣一段見聞:在去年夏天的一個中午,我前往書店。天氣非常熱,我身上穿著清涼的夏裝,走在林陰道工。我忽然看見,馬路上一位老人推著一車鋼筋,正在艱難地行走著。重載使老人不得不把自己的腰深深彎下,太陽烤著老人紫紅色的脊背。老人的臉上、背上淌著汗水,在他麵前,路是慢上坡,老人咬緊牙,非常吃力地推著車。我趕忙跑過去,幫著老人把車子推上坡。老人抹了把汗水,喘息著向我道謝。當他看到我胸前佩戴的校徽時,眼睛一亮,露出了讚許、期望的目光。他滿臉笑容,欣慰地說:“孩子,好好念吧!我也有一個孩子,和你一樣上大學。”看著滿奉的鋼筋,老人彎曲的脊梁,滿臉的汗水和欣慰的笑容,聽著老人親切的囑咐,我的眼淚一下子湧了出來。

此刻,他的孩子也許正在舒適的宿舍裏午休;也許正在清涼的大學教室裏讀書;也許和我一樣,正走在林蔭路上。我不知道他是否想到過在酷日下推車的父親?年老的父親頂著烈日推車,卻讓自己的子女坐在清涼的大學教室裏學習,這是為什麼呢?我想答案就在父親那欣慰的笑容和期待的目光裏。他的期望就是讓我們接受高等教育,就是讓我們用現代科學知識武裝起來,走出一條與他們完全不同的嶄新的生活道路。這是老一輩的希望,不也是祖國和人民的希望嗎?一位老人在炎熱夏天推貨車爬坡,這本是生活中極普通的平常事,但演講者的見解和眼光卻很不平常,她具有不同一般的洞察力和表現力,能從中引發出深刻的道理。在敘述見聞的過程中,演講者十分出色地運用了語言描繪,既繪聲繪色,也繪形繪神,使聽眾如臨其境,如見其人,被眼前動人的一幕所感動。她把敘事和議論糅合在一起,寓情理於一爐,生動傳神,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她的見解不是憑空而發,而是從所見所聞中有感而發,把演講主旨深刻地表現出來,使人不能不為之感慨萬千。

為了充分表現主題,無論是演講名家還是一般演講者,自然首先考慮選擇有說服力的典型材料,準確、真實地引用,使聽眾獲得明晰的印象。但是,演講實踐證明,對於表現主題的一些重點材料,若隻限於真實、準確、具體這些方麵顯然是不夠的,還必須借助語言描繪,刻畫出栩栩如生的視覺形象,以增強典型材料的表現力度。隻要語言描繪方法把握得當,往往就能獲得良好效果。下麵,我們來看看題為《我的愛國觀》的演講,其中選用了一位英雄母親無比熱愛人民軍隊的動人事例,演講者是這樣表述的:……英雄母親趙珍妮,這個窮鄉僻壤的普通勞動婦女,為了愛國,曾經用自己脆弱的雙肩承受了多大的苦難?

兒子參軍了,一朵大紅花,映紅了她的笑臉。但誰又能料到,罪惡的死神此刻正叩擊著她家的大門。兒子走了,丈夫不幸病倒,久治不愈。一張病情證明宣判了丈夫的死刑:晚期胃癌。

她帶著隊上給的補助,扶著贏弱的丈夫進城住院。自知不久於人世的丈夫卻把她拉向火車站,硬要她陪自己到部隊去看望分別了一年多的兒子,以了卻最後的心願。十字街頭,她——趙珍妮,遲疑地停下了腳步。此刻,仿佛有一架巨大的天平放在她麵前:一頭是天經地義的父子情,一頭是支持兒子安心服役的愛國心;一邊是死者永遠的遺憾,一邊是十億人民的殷切期待。感情和理智的砝碼,究竟該放在哪一邊?趙珍妮耐心地說服了丈夫,老伴隻好滿含熱淚目送列車遠去。品讀了這段演講詞,不難看出演講者借助了文學創作上的藝術表現手法,既有形象刻畫,也有心理描寫,遣詞用語十分注重修辭,把一位平凡而偉大的英雄母親形象活生生地展示在人們眼前,使人深深感動並為之景仰。單就材料看,本身就很典型,很能說明問題,但演講者還運用了藝術表現手法,生動描繪,給材料子添了鮮明的色彩,生動傳神,使人久久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