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妓女雖然很窮,但是她的祖國很強盛,所以她的地位高,行動也自由。這個中國人雖然很富,但他的祖國卻不強盛,所以他的地位還不如日本的一個妓女。如果國家滅亡了,我們到處都要受氣,不但自己受氣,子子孫孫都要受氣啊!”
孫中山先生在這裏對一個典型材料進行了由表及裏的剖析,揭示出國家貧弱,人民必受欺淩,“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升華了演講的主題,喚起了聽眾強烈的愛國之心。
(3)由此及彼的引申
在演講中,有時也可以以某一典型事件或自然現象作觸發點和媒介來加以引申,聯係到另一類相關事物的事理,經此來升華演講的主題。這種由此及彼引申的升華主題的技巧,通過形象化的渲染,不僅可以啟迪聽眾的智慧和洞察力,還可以創設充滿哲理美的境界和氛圍。
例如,一位在中國某醫學院任職的美籍教師對學生演講時,他先講了一則小故事: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男人在海邊散步,沙灘上有許多被昨夜暴風雨卷上岸的小魚被困在淺水窪裏。忽然,他看到一個小男孩正在撿起水窪裏的小魚,並且用力把它們扔回大海。這個男人問道:“孩子,這水窪裏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一我知道。”小孩頭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小男孩邊扔小魚邊回答:“這條小魚在乎!這條,還有這條……”教師講完了這則小故事,滿懷深情地說道:
今天,你們在這裏開始大學生活。你們每一個人都將在這裏學會如何去拯救生命。雖然你們救不了全世界的人,救不了全中國的人,甚至救不了一個省一個市的人,但是,你還是可以救一些人,你們可以減輕他們的痛苦。因為你們的存在,他們生活從此有所不同——你們可以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這是你們能夠並且一定會做得到的。
這位美籍教師在演講中對一個富有哲理意味的小故事進行了由此及彼的引申,形象地闡發了醫學院學生應樹立的高尚的職業道德,升華了演講的主題,使演講具有一種雋永的感召力。
(4)由陳及新的點化
在演講中,套用仿擬一些過去的材料,並且進行由陳及新的點化,挖掘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深刻內涵,也是一種較好地升華主題的技巧。
例如,在弘揚愛國主義的主題演講比賽上,一位演講者講述了盼望台灣回歸、祖國統一的內容,最後他是這樣升華主題的:
……有一位老知識分子病重期間叮囑自己的子女:“祖國完成統一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這句話比陸遊的名句又有了新的內涵。它代表著多少老知識分子的心願,代表著多少中國人的心願啊!
在這裏,演講者對這則典型材料中改過的陸遊名句進行了由陳及新的點化,賦予其更深刻的現實意義,把演講所體現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推向了高潮。
(5)由境及情的交融
在演講中,對現實生活發生的典型事件進行渲染,創設出一種緊扣題旨的境況,並由此觸景生情,情景交融,達到升華演講主題的效果。
例如,演講《我們的後代喝什麼》中的一段話:
德國的亨格爾小姐與同伴來到神往已久的長江三峽遊覽。一路上,她倆飽覽了長江兩岸醉人的風光,也深深領略了“中國人”肆意破壞環境的無情。在中國遊客眼中,長江竟然無異於一個天然的廢物場,滾滾東流的長江“毫無怨言”地包攬了中國遊客拋棄的一切:果皮、廢紙、飯盒、塑料……作為外國遊客,她倆怎麼也不忍心這樣做,在無法找到垃圾桶的情況下,她倆隻好將旅程中的中的廢棄物用塑料袋一一裝好,下船前彬彬有禮地請乘務員代為處理。不料,乘務員竟嗤之以鼻,毫不猶豫地把垃圾袋投入長江的懷抱。看到這裏,我不由地要問一句:《長江之歌》中描述的“用純潔的清流澆灌花的國土”和“用巨大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的長江,能夠挽起它所養育的人們對它一次次無情摧殘的重壓嗎?
水對我們人類有恩有情,我們決不能做出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蠢事,也不能將我們自己釀成的苦酒逼著我們的後代喝下去,更不能做出殺雞取卵,貽害子孫的傻事。這是責任!
在這裏演講者通過外國遊客在長江三峽的見聞和遭遇,形象地渲染出國人環保意識差的生活圖景,由此抒發感慨,引發議論,做到了由境及情,情景交融,情理相生,很好地升華了演講的主題。
(6)由抑及揚的反襯
演講中的高潮常常是升華主題的關鍵之處,而恰當地運用由抑及揚的反襯技巧,能使集中於高潮的情與理的表現更有效果,從而使演講的主題得到升華。
例如,演講《願君敢為天下先》的高潮部分:
也許有人說,年輕氣盛,不知天高地厚,改革的潮是那麼好弄的嗎?弄得好,該你走運,福星高照;弄得不好,該你倒黴,身敗名裂……我們如果徘徊觀望,如果急流勇退,如果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如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如果害怕槍打出頭鳥,信奉“人言可畏”的法則,那麼,就會被曆史所淘汰,被時代所拋棄,被生活所嘲弄。我們隻有去無畏拚搏,去大膽開拓,去承擔風險,去頑強競爭!
在這裏,演講者逆水推舟,以退為進,先設立一個與結論相反的前提,極力地“抑”,再用否定性結論,為結論的“揚”蓄勢,最後才水到渠成地“揚”起來,這樣由抑及揚地反襯,把演講推向了高潮,使主題得到了升華。
總之,如何升華主題是演講藝術的一種重要技巧。用好這種技巧,可以使演講者與聽眾之間形成時起時伏的和諧呼應、感情共振,增強演講的感召力、鼓動性和藝術魅力。8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演說成功的前題和基礎。也就是說,在演講前要做的兩件事,其一是材料的準備工作;其二是心理上的準備,這個準備就是精神要放鬆,休息好。我們都知道,有的同學平時學習還是很不錯的,但是考分卻不很理想,有的同學平時在課堂上不注意聽講,到了考試前就會開夜車,不好好休息,到頭來還是考不好。第一種考不好的原因是由於緊張造成的,後一種考不好的原因是由於緊張過度疲勞造成的。對於演說家來說也是一樣,有的人雖然很有才華,但缺少鍛煉,一上台就緊張。英國首相狄斯瑞黎說他第一次在國會上的演說是失敗的,糟糕的。曾四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美國電影明星凱瑟琳·赫本在她的自傳中曾這樣寫道:“我過去曾是怕羞的人,環境讓我得到了過多的鍛煉,因而成為千萬影迷們崇拜的明星。”
當你了解到這些名人怎樣由膽怯到成功,無疑有助於你克服怯心理,要鍛煉得不膽怯,首先要建立起自信意識,這是演說者是基礎的心理素質。即對自己的演說充滿必勝的信心,在演說中,心緒鎮靜,神態自若,思維敏捷,能應用自如地控製和支配自己,使演說技能得以完全的發揮。做到這一點,除了長期的自信心培養外,關鍵是要每次臨場都要認真“備戰”,一要對自己所講的內容確信正確,內容有針對性、有意義。二是對演說的講稿有充分的理解和熟知,不僅對演說的材料有精確的記憶,還要自信自己的演說能打動聽眾。
澳大利亞前總理羅伯特·孟斐斯爵士在評論演說藝術時說:“演說人或領導人要想打動別人,他首先要能打動自己,他腦海中的一切都應該是栩栩如生的。”為此,演說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並有必要對小範圍的人先試講,征求他們的意見和看法。反複修改自己的講稿和演說時的姿態,強化演說的效果,以便演說時更好地發揮。要使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狀態保持在最佳狀態。在演說前要盡量放鬆,盡量考慮些輕鬆的事,棘手的問題先擱在一邊暫不處理。這樣做對演說很有好處。很難想像,一個惱事纏身、疲倦不堪的人能把演說講好。
例如,1960年,肯尼迪與尼克鬆為競爭總統在全國7000萬電視觀眾麵前舉行了他們之間第一次電視辯論。大多數評論員預料,經驗豐富的尼克鬆能夠擊敗缺乏經驗的肯尼迪。但當兩人出現在電視屏幕後,整個選舉似乎轉為對肯尼迪有利。原因在哪兒呢?原來,肯尼迪事先就和幫助他競選的電視導演做了周密的籌劃,進行了反複練習。特別是在辯論前幾小時特地到加利福尼亞州海灘曬太陽,鬆弛神經,養精蓄銳。結果在電視屏幕上出現時,他精神抖擻,滿麵春光,揮灑自如,而尼克鬆過分相信自己的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加上辯論前連日疲勞,因此在電視屏幕上顯得精神疲憊,聲嘶力竭。結果就不言而喻了。這個例子說明了良好的精神和身體狀態對演說時即興發揮和感染聽眾方麵是多麼重要。
演說的心理素質還包括培養自己的吸引意識,即指他在演說時能始終把聽眾的注意力把握在手中。要做到這點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平時就要在對自身的吸引力意識方麵的素質進行培養。一是要進行自身的氣質、風度的修養。一個人的氣質、風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後天培養、陶冶的。要通過不斷地汲取各方麵知識,開闊思路;參加各種社交活動、提高社交能力等等方法增養自身的氣質,以吸引、感染他人。二是要深深理解聽眾,能與他們產生感情共鳴。演說時避免空洞、乏味的演說內容,所準備的演說稿應有針對性,,能打動聽眾,感染聽眾。要訓練自身的表達技能,通過口語、聲調、姿態、手勢等技巧吸引聽眾,強化演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