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預致勝:演講的準備(1 / 3)

一、以預致勝:演講的準備

與主題確立1演講前最關鍵的三個準備

(1)克服緊張情緒

①演講前的緊張是自然的,人人都會緊張,連丘吉爾也不例外,應把這種緊張情緒作為自然狀態接受下來。

②把緊張情緒化為壓力和動力,全力以赴去作演講的準備,直到自己認為完全準備充足為止。

③如果你仍然覺得缺少信心,那麼就做好丟臉的準備,把演講作為提高心理素質的鍛煉。

(2)寫演講稿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①對於一些在非常正式的場合下的演講,例如禮儀型、政治會議型的演講,演講稿的起草必須非常確切,演講者應把演講稿記熟。

②於一些不具備很高的禮儀特征的場合的演講,例如講述個人經曆的報告、演講比賽等,不宜把演講稿一字一句地寫得非常確切。如果死記演講稿把演講變成一種背誦,就會人為地增加自己的緊張,在演講過程中一旦忘記演講詞,就會出現“卡殼”的尷尬的局麵。③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寫一個詳盡體現演講思路的提綱,寫下需要確切記憶的硬性知識,如年代、數據、引言等。④演講前一定要注意把思路理清,把確切的知識點記死,這樣就會有利於演講者輕鬆地現場發揮。

(3)了解聽眾

①了解聽眾的文化程度和知識構造。以調整演講的語言風格和內容的深淺度。

②了解聽眾急需解決的心理問題,以調整演講內容的側重點。

③了解聽眾具體的生活、工作的情況,如能確切地發現一些很關鍵的細節問屬,使聽眾感到意外,就能極大地加強聽眾的親切感。

2收集與整理演講信息

演講口才是一門語言邏輯巧妙運用的學問,更是一種機智幽默激勵人心的藝術。它是一門學問,因為每篇演講辭都是深思熟慮寫成的講稿;說它是一門藝術,是因為它是一種把道德倫理、社會政治、藝術熔為一爐並與語言巧妙融合為一體的一種人際交往方式。

一次成功的演講,可以對人類曆史進程發生重大的影響,也可以對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交往與思維方式有深刻啟示,從而提高人的口才素質和自身魅力。要學會演講,就要從了解信息出發。

演講與信息的關係十分密切。演講的信息主要指演講的內容和材料。演講活動實質上就是傳遞和接受信息的過程。演講信息不僅是演講的內容和材料,而且常常是演講者萌發演講動機的重要原因,演講總是為一定的目的和動機所驅使,為演講而演講是不可取的。可以說,信息是萌發動機的激素。

印度總理尼赫魯之女甘地夫人,在其自述中記載過兩次截然不同的演講經曆:一次是她在英國學習時,應邀參加一次會議。會上,英國國防部長克·梅農突然當眾宣布請她講話,她毫無思想準備,驚恐萬分,隻得在哄堂大笑中結束了她的前言不搭後語的“演講”,並發誓今後不再在公眾麵前講話。另一次是在南非,東道主要她在招待會上演講。她執意推脫說:“不行,我一句話也不準備講,隻有依了這條件,我才赴會。”招待會定於下午四點舉行,整個上午,甘地夫人參觀非洲鐵路工人生活區,鐵路工人生活艱苦的情況深深地觸動了她,使她“心有所結”如鯁在喉,非一吐為快不可。當主持人宣布“尼赫魯小姐不講話”時,她竟改變初衷,一躍而起,主動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而且講得非常成功。甘地夫人的兩次演講,生動地表明了信息與動機的關係。在南非,如果沒有整個上午的參觀訪問,沒有鐵路工人生活的大量信息促使她萌發演講的動機,並給她提供演講內容,她怎能一躍而起並且獲得演講的成功呢?

信息是動機萌發的基礎,而動機一旦產生,就必須要圍繞動機進一步收集和整理信息。

動機來源於對信息的理解,演講動機實際是演講的最初目的。動機產生後,由於進一步對信息收集和整理,所萌發的演講動機也會逐步明朗化、具體化。因此,收集和整理信息的過程,也是演講的目的明朗化、具體化的過程。3做收集材料的有心人

在演講中,材料是觀點形成的基礎,觀點從材料中來。這種從材料中抽象出來的觀點一旦形成,就成了進一步收集材料的依據。同時,思想觀點的闡述,也以材料做支柱,離開了真實、具體、生動、新穎、典型、充分的材料來闡明思想觀點,演講就會如瘦骨嶙峋的“小癟三”。隻有大量地廣泛地收集材料和占有材料,才能使演講獲得成功。

可見,善於收集材料對演講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方麵很多人引用過林肯用高帽子和維德摩迪用大信袋收集材料的有趣故事。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經常戴一頂當時流行的高帽子,隨時將所見、所聞、所感的材料記在碎紙片、舊信封及破包裝紙上,然後摘下帽子,放進裏麵,再把帽子戴上,閑暇之時,便分門別類,加以整理,抄進本子以備用。他的特點是收集材料十分及時。維德摩迪是美國十九世紀的大演說家,他準備了許多大信封,封麵上標著醒目的標題,倘若遇到好材料,便及時抄錄下來,放人適當題目的信封內。這可算是開分檔儲存有用材料之先河。他們的成功演講與平時“做有心人”,注意及時地收集材料有密切關係。唐代詩人劉禹錫詩雲:“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沒有“千淘萬漉”的辛勤勞作,怎能有“吹沙見金”的喜悅呢?

當然,收集材料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鑒別篩選的過程;要慧眼識寶,善於識別、確定材料的性質、價值和作用。否則身在寶山不識寶,即使有好的材料,也會熟視無睹,輕易放過。

獲取演講材料的途徑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兩方麵:一是獲取直接材料,二是獲取間接材料。所謂直接材料,是指演講者自己的經驗和思想。常言道:“事事留神皆學問”,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處處留神觀察,認真體驗,便能獲得許多材料。由於親身經曆,所見所聞所感是真切動人的最好材料。另外,親自調查得來的材料,也屬直接材料,由於這種材料出現頻率較高,司空見慣,有時容易被忽略,因此,必須養成勤記錄、整理的習慣。這種材料雖然不是自己的經曆,但由於經過親自調查,對事件產生的背景、經過、結果清清楚楚,講起來便頭頭是道,得心應手,極易贏得聽眾。所謂間接材料,主要是指從圖書、報刊、文獻中所得的材料。這是最廣泛的材料來源。借鑒這些材料要以敏銳的洞察力進行思考、琢磨,不可人雲亦雲要從中發掘新意,使之具有新的色彩。

這裏特別要引起注意的是要善於利用收集的材料進行歸納、研究、分析,發掘出新意,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4收集演講材料的要求

(1)定向

收集材料要把準方向,防止盲目性和隨意性。生活千頭萬緒,書報浩如煙海,時間和精力不容我們有見必記,有聞必錄,這不僅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我們必須把準方向,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收集。所謂把準方向就是圍繞論題進行,根據論題劃定的區域範圍,按計劃、有重點地工作。選擇的論題要大小適中,不宜太窄,也不宜過寬。太窄,往往會漏掉與之相關的材料,使用時沒有回旋餘地;太寬,往往難抓住主線和重點,造成內容蕪雜臃腫,削弱和衝淡主題。

(2)充分

材料要充分。演講要求大量地詳盡地收集和占有材料,既要縱向了解事物發生、發展的經過,又要橫向了解事物各方麵的聯係;不僅了解事物的正麵材料,而且還了解事物的反麵材料,以便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分析、比較,這樣可以避免認識上的主觀性和片麵性。材料越充分,思路就越開闊,論據就越充分,就越能正確有力地闡明觀點,產生令人信服的雄辯力量。特別是學術演講和法庭演講,更要求論據充足,旁征博引。材料不足,往往難以言之成理,很難達到預定的目標。

(3)真實

所謂真實,就是指材料的客觀性。即所選材料是客觀世界確實存在的、符合曆史實際的。隻有真實的材料才最有說服力,才最有利於人們形成堅定的信念。任意臆造和虛構材料,勢必與事實發生撞擊,勢必被揭穿。為了保證材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必須交代材料的出處。如引用事例必須講清是什麼人、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幹什麼事,為什麼以及怎麼樣。這樣可增強真實感,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影響力。同時要知人論事,既不誇大事件的意義和拔高人物思想,也不低估事件的價值和貶損人物品德。對於選做論據的書麵材料,要嚴格檢查、核對;要善於鑒別,去偽存真;切忌抄轉訛傳,張冠李戴,引起哄笑。

(4)新鮮

新穎別致,是就聽眾的感覺而言的。新奇感是促使人們注意的心理因素。演講者立論高妙,演講材料新鮮,就能較好地激起聽眾的新奇感,引起注意。這對深化主旨,充實內容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演講者“人雲亦雲”,重複使用別人用濫了的材料,就會令人感到乏味,甚至反感。因此,要盡力防止和避免材料的雷同,要造成新鮮感。一方麵要留心收集現實生活中新近發生的事情,同時也要善於收集那些過去早已發生但並不為人所知的事例。此外,還要善於觀察分析,抓住現實中看似一般的材料,從中挖掘出新意來。這些當然不是信手可得的,而必須有耐心,有韌勁。魯迅先生在這方麵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他常借古諷今,十分生動。如《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的演講,運用了大量曆史材料和真實材料,古今結合,使人感到異常新鮮有趣。

(5)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