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陳紹禹(1 / 3)

  陳紹禹】又名王明(1904~1974.3.27日),安徽六安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長江局書記等職務。1930年從蘇聯回國後,打著“反對立三路線”旗號,在1931年1月的六屆四中全會上奪取了中央領導權,至1934年間,在黨內推行了一條以教條主義、媚蘇親蘇為特征的“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對革命事業造成了極大危害。1974年3月27日王明在莫斯科病死。

  人物簡介

  王明(1904—1974),原名陳紹禹(陳紹玉),字露清,安徽省金寨縣雙石鄉(時屬安徽省六安縣)碼頭村人。家庭出身貧民(也說小商人)。自幼聰穎,有深厚的舊學基礎。

  1919年夏進入與其家鄉鄰近的河南省固始縣陳淋子鎮誌成小學學習。

  1920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六安省立第三甲種農業學校(簡稱三農),受到進步師生的思想熏陶,開始從事革命活動。

  1924年夏,在家鄉金家寨聯絡在外地學習回鄉度假的學生,成立“豫皖青年學會”。同年秋,考入國立武昌商科大學預科學習。

  1925年6月,在武昌積極參與支持上海“五卅”運動的活動,被推選為武昌學生聯合會幹事和湖北青年團體聯合會執行委員。是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並擔任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宣傳幹事。11月,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學習努力,能說一口流利俄語,深得米夫賞識,進入這個直屬斯大林的小團體。

  1927年2月,米夫率聯共一工作小組訪問中國,並出席了五大,王明任翻譯。中共六大,王明也參加了翻譯工作。斯大林會見中共領導人他也擔任了翻譯。以馬克思理論家自詡。

  1927年夏,捏造“浙江同學會”事件,說這是一個從事地下活動的“反動組織”,而後台老板,則是瞿秋白。蘇聯格伯烏調查結果,竟然認為確有這種“反動組織”存在。瞿秋白、周恩來等人調查後,認為並不存在這樣一個組織。瞿秋白於是給聯共政治局寫信,對蘇聯格伯烏的調查結論提出異議。後來,共產國際監委、聯共監委、中共代表團聯合組成審查委員會審理此事,最終做出了不存在“江浙同鄉會”這樣一個組織的結論,並由周恩來在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大會上宣布。但還是造成一些學生的被開除、被逮捕。

  聯共發動反對布哈林“右傾”的清黨運動後,中山大學的米夫派更加活躍起來,1929年夏掀起了更大的“中山大學風潮”。他們先是召集了為期十天的黨員大會,形成所謂的“二十八半布爾什維克”,標榜自己是唯一正確的”永遠的布爾什維克“的真理,喧囂、起哄、謾罵、處分,使用一切卑劣的手段,發起對瞿秋白和中共代表團的攻擊。而聯共中央和共產國際,一致肯定米夫、王明派,批評中共代表團,認為瞿秋白應負中山大學反黨小組事件的主要責任。在他們的支持下瞿秋白被解除駐共產國際代表的職務,反對他們的除少數幾個工人外,分別受到開除黨籍、團籍、學籍,送到西伯利亞作苦工的處分,也使有些人自殺,有些人莫名其妙的“失蹤”了,如瞿秋白的三弟瞿景白。

  中共六大以後名義上總書記是向忠發,但實際主持中央工作的是李立三。

  1930年年底,王明帶頭,羅章龍、王克全、何孟雄等起哄,集中攻擊三中全會和瞿秋白。這時米夫被派到中國,擔任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在米夫的操縱下,1931年1月7日在上海秘密召開六屆四中全會。會議根據米夫的旨意,撤銷了瞿秋白、李立三的政治局委員,而王明卻一步登天,在幹爹蘇聯的扶持下,從一個普通的黨員進入政治局—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竊取了中央的領導崗位。而米夫也達到了控製、操縱中共中央的目的。9月,王明去莫斯科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由秦邦憲(博古)擔任臨時中央總負責人。

  生平概述

  王明(1904年-1974年)原名陳紹禹,安徽金寨縣人。

  早年參加過學生運動,在五卅運動中加入中國國民黨。

  1925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回國。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又隨米夫去蘇聯,在莫斯科孫中山大學任教。在這期間,他在米夫支持下,搞宗派鬥爭,打擊異己,逐漸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其思想“左”傾主義、教條主義嚴重。

  1929年10月回國後,任《紅旗》編輯,發表極端親俄思想的文章。

  1930年底借批立三路線,提出一個比立三路線更“左”的政治綱領。

  1931年中國共產黨六屆四中全會上,在蘇聯和共產國際代表米夫的支持下,選入中央政治局,很快又補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取得了中央領導權。

  1931年6月,總書記向忠發被捕叛變,斯大林指示米夫以國際名義指定由王明為代理書記。黨內開始了第三次“左”傾錯誤的統治。同年9月,黨中央機關遇到破壞,王明隨米夫去蘇聯,任中共駐國際代表。王明去蘇聯前指定中央由博古負責,博古執行的仍是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給革命帶來很大的危害。

  抗日戰爭開始後,王明又回到國內,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否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主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放棄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抗戰初期在武漢任長江局書記時給黨帶來很大損失。

  1941年後王明因病長期休息。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王明受到了康生等人的嚴厲批評。1945年4月中共中央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作出了《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徹底宣判了曾統治黨4年之久、影響黨達14年之久的王明“左”右傾錯誤路線的死刑。當時王明給全會寫信對決議表示“完全同意和擁護”。1942年黨整風運動時,王明態度惡劣,拒絕參加整風。

  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親自提議讓王明繼續擔任中央委員。終於,王明在44名當選中央委員中,以選票倒數第一當選。“七大”之前,王明主要從事婦女和統戰工作。“七大”以後,中央決定由王明擔任新成立的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黨的政策以及起草法律條文。

  1946年6月,中央又成立了法製問題研究委員會(1948年12月改為法律委員會),中央仍任命王明為該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