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月,中央分局派了一個排的部隊,護送陳正人、周以栗和彭儒轉移,中途遇敵,未成。周以栗不幸犧牲,事後,中央分局再次決定,陳正人隨獨立三團行動,相機突圍出去。2月下旬獨立三團分兩路突圍,陳正人、彭儒隨政委張凱率領的一路行動,在王母渡渡河,遭數倍之敵追擊堵截,渡河未成,折回安遠尋烏以南,在古陂、安遠之間打了一仗,後到安遠九龍嶂一帶,前後一個月,經過好幾次戰鬥,部隊損失較大,陳正人的馬也丟失,隻有拖著病體步行。後在安遠以南孔田、鶴崗山地,又遇粵軍鄧龍光部堵截,部隊被打散,彭儒失蹤。3月下旬,張凱收集打散的少數部隊,與敵周旋於安遠南麵山區。在桐子窩村,遇上中共安遠縣委書記林慕南及其遊擊隊,後又與紅二十四師師長周建屏、七十一團團長李天柱會合,他們商量共同照顧陳正人,尋機突圍出去。4月間,張凱率部護送陳正人至尋烏縣南部山區,又遇廣東興寧特委書記羅屏漢及尋烏縣委書記陳侃,經商議,由興寧特委設法護送陳正人去白區治病。
在興寧特委幫助下,陳正人化裝成商人,陳一新化裝成夥計,雇一挑夫,買了一擔茶葉,作為販茶葉行商,經廣東梅縣、汕頭等地,最後終於安全轉移到香港。
張凱回憶這段鬥爭經曆時寫道:“陳正人隨我們部隊行動共有3個月時間(2月中旬到5月中旬),對他的印象最深的是:一、身體有病,而堅持隨部隊行動,表現了他的堅毅不拔、意誌頑強的革命鬥爭精神。二、在與敵鬥爭中,經常向我提出有益的建議、意見,如不能死打硬拚,要保存有生力量,要依靠地方黨和人民群眾,才能堅持鬥爭下去等。三、雖與彭儒失去聯係,內心是痛苦的,但他還是忍抑悲痛,勉勵我們與敵作長期艱苦鬥爭。四、組織觀念強。雖然他是江西省委最早負責人之一,受到過不應有的打擊,但他從不談論對組織上的意見。當決定要他隨地方黨行動和送他出去治病,他堅決服從組織決定。在革命遭受挫折的時候,陳正人表現了一個革命家的堅定立場與勝利信心。這對我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值得向他學習和敬佩的。”
陳正人來到香港,肺病發作,盤纏無幾。幸聞彭儒已脫險在廣州的哥哥家裏。即抱病趕到廣州與彭儒會合。在彭儒哥哥彭英一家的掩護、幫助下,陳正人化名胡思義,在廣州郊外治病。1936年2月又轉至湖南宜章縣碕石村彭儒的家鄉,以教書為名,隱蔽下來,繼續治病。陳正人雖遠離了組織和同誌,但他仍對革命充滿信心。他經常翻閱敵偽報紙,四處探聽紅軍下落。這期間,他還寫了不少詩詞,以表達自己的心誌。特錄二首如下:
(一)
息影湘江已半年,
紛紜世事與時增。
遙望南天空渺渺,
青雲有路可尋源。
國事險危誰作主?
欲效班超誌已堅。
且看他年雲雨降,
敢教仇寇盡心寒。
(二)
南天漫道逞腥風,
北鬥高懸照太空。
壯誌淩雲終有日,
盛花時節定重逢。
在鄉間,陳正人還經常利用教書、談天的機會,向當地農民群眾、青年學生講國內外時事,談革命道理,深受大家的尊敬。他還秘密地聯合了一些青年,準備發展革命組織,時機一旦成熟,就開展革命鬥爭。
“西安事變”爆發後。陳正人病體也略有好轉。他懷著急切的心情,帶著七拚八湊的點點路費,離開湖南宜章找黨去了。他經廣州到達上海,原想通過魯迅先生找黨,不幸魯迅已病故了。陳正人與魯迅本不相識,聞訊後竟痛哭一場。在上海,他從書攤上看到艾思奇寫的書,講的是馬列主義,覺得這個人可以信任,有可能是共產黨。於是,他從該書標明的出版單位,找到了“讀書生活社”,並見到了艾思奇。當時,陳正人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隻是說自己是個要求進步的青年,希望他給予指教和幫助。艾思奇因不明陳正人的身份,也隻是對他表示同情,未敢深談下去。
黨的關係沒有找到,路費也快用完了。陳正人隻好去南京找彭儒哥哥昔日的好友李奇中先生。李奇中先生曾經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和湘南暴動,與周恩來等很熟悉。經他引薦,陳正人結識了一位從西安救國會來的老先生李木庵,從他那裏才得知周恩來、葉劍英等正在西安,在李木庵先生的幫助下,陳正人搭車到洛陽,又轉車到達了西安,很快與李木庵先生介紹的謝華(中央西北特支負責人)取得了聯係,終於找到了紅軍駐西安辦事處,見到了分別很久的周恩來、葉劍英等。周恩來緊緊地握住陳正人的手,高興地說:“太好了!陳正人同誌,你總算活著回來了!”陳正人找到了黨組織,見到了親人,激動得留下了熱淚。周恩來安排陳正人先在西安好好治一下病,然後再去延安。同時,又給還在湖南的彭儒寄去了一百元路費,讓她也能及時趕到延安。
1937年2月,陳正人夫婦來到了日夜思念的革命聖地——延安。他們見到了毛澤東,心情十分激動。毛澤東為他們能活著回來,感到非常高興。在聽完陳正人彙報主力紅軍轉移後中央蘇區的情況以及突圍找黨的過程後,毛澤東給了陳正人以很大的安慰與鼓勵。他深沉地說:
“你們這些留在蘇區的同誌能衝破艱險,戰勝敵人,來到延安,真是不幸中的萬幸了。許許多多優秀的同誌都犧牲了,但是紅軍是不可戰勝的。它的黨員,它的幹部是不怕任何艱難困苦的,你看,你們不是又回到這裏來了嗎?……”
1937年6月,由於陳正人急切要求工作,肺病也略為減輕,適徐特立從教育廳調出去辦師範學校,陳正人就接任陝甘寧邊區政府教育廳廳長。1938年又調任中央軍委總政宣傳部部長。不久,因工作勞累過度,肺病複發。毛澤東十分關切,決定讓他與任弼時等一起去新疆養病,並準備相機去蘇聯治療。1939年7月,病情好轉,遂乘飛機回到延安。在延安一邊治病,一邊在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整理中國蘇維埃運動史的工作。1940年冬,即正式分配到中共陝甘寧邊區中央局任常委兼組織部部長。1941年9月,邊區中央局改為中共中央西北局,陳正人仍任原職。
1945年9月,抗日戰鬥勝利後,中央動員組織十萬幹部奔赴東北開展工作。陳正人被派往東北民主聯軍擔任總政治部主任。
1946年7月,東北局召開了七月會議,通過了著名的“七七決議”。為貫徹執行黨中央關於把工作重點轉移到農村的正確路線,奉命調任中共吉遼省委(後改為吉林省委)書記兼軍區政委。
1948年10月20日,長春市解放。毛主席致電:“肖勁光、肖華迅即結束長春工作,一切交陳正人接管。”從此,陳正人一麵抓農村,一麵抓城市建設,積極支援東北和全國的解放戰爭。
1949年5月,奉命召至北京。任命為江西省委書記兼江西軍區政委。
1949年6月6日,與邵式平、陳奇涵等一道率領南下幹部隊伍,回到了闊別15年的故鄉——江西。
1951年1月,土改運動在全省鋪開。陳正人的《關於如何分鄉分村深入土改鬥爭》的報告,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解決了土改中的一些關鍵性問題。此件經中南局轉發全國,成為全國土改運動的一個重要文件。
1952年年底,調京組建中央建築工程部,任部長兼黨組書記。
1954年,在建工部工作期間,肺病複發,為了不影響工作,立即向中央寫了離職報告,休養治療。
1955年5月,病愈後任中央農村工作部副部長、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副主任,協助鄧子恢領導全國農村工作。
1959年9月10日,在毛主席的提議下,中央農機部正式成立,被任命為農機部(後改為第八機械工業部)部長兼黨組書記,同時仍擔任著國務院農林辦公室的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1961年3月,黨中央在廣州召開工作會議,討論和製定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即《六十條》),以糾正“三風”,穩定農村政策,陳正人參加了《六十條》主要起草工作。在此過程中,曾到四川等西南地區農村作了重點調查。
1965年1月29日,毛主席批轉了陳正人關於蹲點情況的書麵報告。肯定了幹部深入生產實際,學技術、學管理的重要性,指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
1966年6月-7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陳正人作為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八機部長、黨組書記——國家農林口主要負責人,毫無例外受到衝擊。每天批鬥,但照常上班。後由中央保護起來,與廖承誌、王震住進中南海,三人自辦夥食,自理生活。
1972年4月5日,他到醫院進行了檢查,醫生叮囑說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必須立即住院治療,而且,身邊不能離人。可是在當時的環境下,陳正人住院治療竟然成了不能解決的問題。陳正人默默無語,回到家中,照樣接待客人,照樣寫著“檢查”。就在當日深夜,陳正人趴在桌上寫檢查,心肌梗塞突發,劇烈絞痛,又未能得到及時搶救,竟於4月6日淩晨,不幸逝世。
周恩來總理聞訊後,十分悲痛又十分氣憤,他嚴厲批評了有關部門的領導,並責成作出深刻檢查。當時周恩來總理正陪外賓要去廣州。他明確指示,陳正人同誌還是部長,中央沒有免他的職嘛,他的後事由國務院處理。他交代說,追悼會等他開,他必須親自參加。並且要登報,新華社要發消息,骨灰要放進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4月13日,周恩來總理從廣州回到北京,就趕到八寶山參加了陳正人的追悼會,並親自對悼詞作了補充修改。在當時困難的環境下,悼詞中仍加上了“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勤勤懇懇、努力工作,為人民服務,為共產主義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生。”
新華社對陳正人同誌追悼會的舉行情況發了消息。新華社1972年4月13日訊:“原第八機械工業部部長、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陳正人同誌,因心肌梗塞,經醫生搶救無效,於1972年4月6日不幸逝世。終年65歲。
“陳正人同誌的追悼會,今天下午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
“參加追悼會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紀登圭,中共中央委員(以姓氏筆劃為序)王震、華國鋒、李水清、李富春、吳德、張鼎丞、蘇靜、肖勁光、餘秋裏、曹裏懷、曾山、賴際發,候補中央委員郭玉峰。”
“周恩來、李先念、紀登圭等同誌向陳正人同誌的家屬彭儒同誌及其子女,表示親切的慰問。”
“追悼會由餘秋裏同誌主持,曾山同誌致悼詞……。”
“參加追悼會的還有中共中央、政府有關部門、北京市革命委員會的負責人和陳正人同誌的生前友好:王良恩、楊德中、謝扶民、吳德峰、吳慶彤、康克清、……萬裏、白棟材、黃知真、肖克、胡耀邦……等同誌。第一機械工業部、農林部等有關部門的幹部、群眾也參加了追悼會。”
由於陳正人,接著還有曾山在為陳正人致悼詞後三天也突然不幸逝世,引起很大震動。周恩來總理下決心不顧“四人幫”的阻撓,指示全國各地,對所有老幹部,不論是否“解放”了的或尚待解放的,一律立即接回城市檢查身體,凡有病患者,一律保證住院治療。4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經周恩來總理審查同意的社論《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強調指出:經過長期革命鬥爭鍛煉的老幹部是黨的寶貴財富。從而挽救了一大批老幹部。
人物年表
1907年生於江西遂川東鄉大屋村。
1925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遂川縣特支書記。
1927年任中共萬安中心縣委宣傳部部長。
1927年9月與曾天宇等組織發動萬安起義,任起義武裝第7縱隊黨代表。
1927年12月回遂川建立中共遂川縣委,任縣委書記,並領導建立縣赤衛隊和蘇維埃政府。
1928年春到井岡山,先後任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委員、特委副書記,參加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29年春紅軍第4軍主力挺進贛南、閩西,井岡山一度失守後,與何長工等領導開展遊擊鬥爭,組織恢複湘贛邊界特委工作。1930年任中共安福中心縣委書記、贛西南北路行動委員會書記、江西省行動委員會宣傳部部長。
1931年任中共贛西南特委宣傳部部長,後負責籌建中共江西省委,先後任省委組織部部長、代理書記、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曾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
1934年紅軍主力長征時因病留在中央蘇區。後輾轉香港、廣州、湖南等地隱蔽療養。
1937年夏到延安,先後任陝甘寧邊區政府教育廳廳長,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
1940年起任中共陝甘寧邊區中央局委員、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兼組織部部長。抗日戰爭勝利後赴東北,任東北人民自治軍(後為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
1946年起任中共吉林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
1949年5月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
1953年起任國家建築工程部部長,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副部長,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副主任,農業機械部長。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二、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
1972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
家庭成員
陳正人的夫人彭儒,原名彭良鳳。
陳春生,長女,原天津圖書館副館長。
陳瑞生,長子,中央黨校進修部主任。
陳宜生,次女,天美科技有限公司高級顧問。
陳洪生,幼子,中國保利集團公司董事長。
人物評價
“陳正人同誌是大革命時期的老黨員,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幾十年來,跟隨毛主席、周總理、朱德委員長南征北戰,為民主革命的勝利,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都作出了重大貢獻。陳正人同誌的一生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對人民無限忠誠,他襟懷坦白,實事求是,光明磊落,堅持真理,威武不屈;他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身體力行;他艱苦樸素,團結同誌,密切聯係群眾;他工作一絲不苟,嚴於律己,高度負責,忘我為公,堅決貫徹執行黨的正確路線和方針政策;他忠於人民,幾十年如一日地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是我黨久經考驗的優秀黨員,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是我國農業戰線和農業機械戰線的卓越領導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