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紅一軍團代軍團長著名將領——陳光(1 / 3)

  【陳光】(1905.02.24-1954.06.07)原名陳世椿,湖南宜章縣栗源堡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代著名將領。

  10歲入學讀過短暫的3年私塾,14歲棄學務農。1926年,北伐軍入湘。陳光所在的家鄉-宜章縣成立了農民協會,他成為農協會員。次年底,經當地地下黨員陳東日、陳俊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8年1月初,朱德、陳毅率“八一”南昌起義的餘部1000來人進至宜章,陳光異常興奮,當即將“馬日事變”後收藏的12支步槍獻出,組建了一支農民赤衛隊,然後配合紅軍參加了湘南暴動。曾率部浴血羅霄的原紅二方麵軍主要領導者蕭克將軍解放後評價說:“陳光當時獻出的12支步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那時赤衛隊武器很少,多是一些大刀梭標、土槍,能有這十幾支步槍真不簡單,對宜章暴動的成功,有著重大的意義。”

  湘南暴動成功後,陳光隨朱德、陳毅走上井岡山,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獨立三師第二十九團一營任連長。1930年2月,蔣介石發動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圍剿。陳光這時已是紅四軍一縱隊(縱隊長為林彪)一支隊副支隊長。在中央蘇區進行的反圍剿戰鬥中,紅四軍3個縱隊在紅六軍二縱隊的配合下,首先在富田一帶徹底殲滅了敵先頭部隊一個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役中,林彪的指揮所為突圍之敵所圍困。

  在此緊要關頭,陳光帶領本支隊拚死突入前沿,將林彪安全救護下來,自己卻在戰鬥中掛了彩。事後,不善言談的林彪到救護所看望陳光時,一再表示感謝並主動為他請了功。

  是年6月,陳光所在的紅四軍與紅六軍、紅十軍組成紅一軍團,在胡耀邦家鄉文家市的一次戰鬥中,已升任營長的陳光第3次負傷。敵人的子彈穿過他的右膝,卡在骨縫裏,血流如注。同誌們把他抬上擔架,他掙紮著從擔架上滾下來,重新爬回陣地,直到將敵人擊潰。10月,紅四軍進行整編,林彪出任軍長,羅榮桓擔任政委。陳光則因作戰勇敢,被提升為該軍第十師三十團團長。由此,性格堅貞倔強、剛直易怒的陳光和兩位領導便開始了恩怨集結的配合。

  次年5至9月,國民黨發動了第二、三兩次圍剿,陳光在作戰期間,升任十師參謀長,帶領本師出色地完成了戰鬥任務。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瑞金隆重召開,陳光被授予二級紅星獎章。年底,他調任紅四軍第十二師師長。1933年8月,蔣介石調集百萬大軍,采取碉堡戰術對中央蘇區發動了殘酷的第五次圍剿。為了擴紅,黨中央組建了日後名聞遐邇的“少共國際師”。當時,這個師共青團員占到了70%以上,平均年齡僅為18歲。為了把這些“紅小鬼”培養成堅定合格的戰士,中央軍委在師長和政委的人選上反複遴選,最後決定派戰術素養好、政治覺悟高、指揮能力強、作戰勇敢的陳光出任該師師長,政委則為年僅17歲的總政青年部長肖華。

  在陳光、肖華的帶領下,“少共國際師”第一仗便在福建一役中殲敵500餘名,繳獲大批槍支彈藥。為此,朱德、周恩來等領導同誌專電嘉許該師,稱讚他們是“鐵拳初試”。3個月後,陳光調任紅二師師長。雖然他在少共國際師隻有3個月時間,但正如後來肖華上將評價的:“陳光對培養這支年輕部隊嘔心瀝血,打下了良好基礎,發揮了重要作用。”

  代理紅一軍團軍團長

  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影響,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1934年10月14日夜,陳光率領紅二師渡過於都河,踏上長征路。長征之初,陳光帶領紅二師擔任突前前衛的任務,掩護軍委縱隊和後續部隊經過浴血拚殺,終於來到了貴州。“黎平會議”後,紅軍改向遵義進發,紅二師四團被選作前衛。陳光被軍委首長親自點將,帶領耿飆任團長、楊成武任政委的四團搶渡烏江天險。隨後,他折回師部,指揮六團、四團,分別攻取遵義,搶占婁山關,占領鬆壩,然後再度集結部隊沿西北方向警戒,與兄弟部隊一道警衛著遵義會議的召開。

  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被重新確立了領導地位。隨後,陳光帶領紅二師參加了四渡赤水,順利進軍川西。行至大渡河安順場渡口,中央紅軍麵對幾十萬蜂擁而至的敵軍,麵臨進退維穀的境地。當時正值5月雨季,安順場渡口水流湍急,河床寬廣,工兵部隊無法架起浮橋,全軍上下費盡心機搞來的4隻小船隻是杯水車薪。唯有搶占瀘定橋,才能保證部隊搶渡完大渡河,避免當年石達開在此全軍覆滅的命運。重任又一次落在了陳光肩上。他帶領紅二師四團以一天狂奔120公裏的速度,創造了軍史上至今仍津津樂道的奇跡--飛奪瀘定橋,打開了紅軍的北上之路。

  走出草地後,紅二師率先進入甘南境內。又一道著名天險--臘子口擋住了紅軍的去路。這道關隘被夾在連綿的群山中,在兩道山峰間如同一條狹窄的口子,刀砍斧削。兩麵盡是絕壁懸崖,下麵則為一條奔騰的河流,其間僅有一座木橋,是出入臘子口的唯一孔道。林彪、聶榮臻等軍團首長和陳光一道仔細觀察了地形,決定由陳光和四團政委楊成武指揮。經過一夜激戰,臘子口終於被攻克。1944年在延安中央黨校學習時,黨小組曾對陳光的這一功績作了如下評述:“在長征中臘子口攻堅,陳光對中央紅軍北上,渡出險境,貢獻極巨。”

  11月19日,紅軍進入陝北吳起後,陳光改任紅四師師長,彭雪楓為政委。在”直羅戰役“中,他帶領四師,在友鄰部隊配合下,擔任主攻任務,最後一舉攻克直羅鎮,全殲敵一0九師,生俘師長牛元峰以下5000餘人。“西安事變”後,陳光接替已調任紅軍大學校長的林彪,成為紅一軍團代理軍團長,直至半年後,紅一軍團被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

  接替林彪出任115師代師長

  1937年8月,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分任正副總指揮,下轄3個師,即115、120、129,而以115師實力最強,有1萬5千餘人,由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合編而成。115師成立之初,師長為林彪,副師長聶榮臻(實際上是政委角色),政訓處主任羅榮桓。下轄343、344兩個旅。徐海東任344旅旅長,陳光則擔任343旅旅長。

  9月,115師出師即勝,創造了中國抗戰史上的一個奇跡。林彪集中該師兵力,在山西平型關設伏,殲敵板垣師團二十一旅團1000餘人,打下了全國抗戰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一個月後,陳光和老搭檔肖華一道率343旅於廣陽再次設伏,斃傷日軍千餘人,取得了廣陽大捷。改變曆史序曲的往往有很多偶然因素。次年3月,林彪在清晨的一次策馬晨練中,為晉軍誤傷,生命垂危,旋即被接回延安,轉送蘇聯救治。經中央軍委提議,八路軍總部任命陳光為115師代師長。

  不久,115師大分家。聶榮臻帶部分人馬去了五台山,建立晉察冀根據地。陳光和政委羅榮桓一道帶著主力部隊東進山東。進入齊魯大地不久,他們便指揮楊勇打下了樊壩,樹立了八路軍的聲威。接著,一鼓作氣,直插泰山以西,建立起各級抗日政權,有力地威懾著津浦鐵路中段的日軍。5月初,日偽軍數千人馬,兵分九路,殺氣騰騰地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向泰西地區掃蕩,伺機尋找115師主力決戰。

  這時,陳光率領的師直、686團、津浦支隊以及魯西區黨委共3000餘人,頓時陷入敵人的四麵包圍之中。實際上,早在日軍有所動作之初,陳光就有一種預感,日軍會對115師進行大規模掃蕩。但羅榮桓去東汶支隊檢查工作不在家,他雖有些意識,但沒料到日軍會有如此大規模的九路圍攻。當發覺情況的嚴重性時,陳光決定緊急突圍。5月11日拂曉,日軍在猛烈炮火掩護下全線發起攻擊,並出動飛機轟炸掃射。115師總部所在的陸房村房傾牆摧,地動山搖。這是陳光在戰鬥年月遇到的最被動最危險的局麵,他命令各部隊:不惜一切,堅守陣地,夜間突圍1各線守軍也英勇頑強地抗擊敵人,打退敵人一次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