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無產階級革命家駐新疆代表——陳潭秋(1 / 2)

  【陳潭秋】(1896.1-1943.9.27),名澄,字雲先,號潭秋,湖北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陳策樓人。無產階級革命家。1920年和董必武、劉伯垂等7人創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組織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1921年創辦湖北人民通訊社,任社長。7月,陳潭秋與董必武參加了中共一大,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回漢後先後任中共武漢地委、武昌地委、湖北地委主要負責人,1923年2月發動與領導了武漢各工團學生組織支援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鬥爭。1943年9月27日在新疆遭殺害,壯烈犧牲於天山腳下。

  陳潭秋,曾先後出席了中共三大、五大、六大,1934年1月出席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執行委員,糧食人民委員。中央紅軍長征時,留任中央蘇區分局委員,領導開展遊擊戰爭。1935年8月,與陳雲等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留駐共產國際工作。1939年回國,任中共中央駐新疆代表和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負責人。1942年9月17日被反動軍閥盛世才監禁,在監獄中堅貞不屈。由於消息隔絕,在中共七大上仍被選為中央委員。

  家庭背景

  陳潭秋,原名陳澄,潭秋為其字,1896年1月出生於湖北黃岡縣一個書香之家。他祖父陳疇中過舉人,終生在鄉間教書,是當地名流。父親陳厚怙,一生守田躬耕;母親龔蓮馨,操持家務。陳潭秋兄弟姐妹共十人,八男二女,他排行第七。由於父親多病,兄弟姐妹多在上學,所以父輩家道中落,但還有能力供他上新式小學,並到武昌入省立一中,到他和八弟陳蔭林大學畢業時,家中田地已所剩無幾了。陳潭秋的五哥陳樹三是同盟會會員,參加過辛亥革命,曾在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任職,後不幸逝世。陳樹三十分關心陳潭秋的學業和成長,親手將潭秋頭上的長辮子剪去,送他到族辦的聚星學校讀書,並且再三教育弟弟,不要死讀書,要善觀察,勤思考。陳樹三常給陳潭秋講些革命故事,講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和清政府壓榨人民的罪行,講同盟會的革命主張和革命誌士的鬥爭生涯,使潭秋從小便受到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萌發了反帝反封建的意識。陳樹三還對陳潭秋說:“你的名字叫陳澄,就是要澄清渾濁世界的意思,你長大後,要努力去澄清這個世道。”

  生平事跡

  陳潭秋自小讀書勤奮,文思敏捷,在小學就一直是優等生,為本班同學所讚許。濮陽孫嘯千在聚星任教時,對潭秋和蔭林獎勵備至。這位先生離開聚星時還將潭秋和蔭林兩兄弟帶到自己家鄉的學校,免費就讀。

  1912年,陳潭秋離開黃岡,來到省城武昌,入省立一中讀書。

  1914年他進入武昌中華大學補習,1916年又考入高等師範學院(武漢大學前身)英語部。在中學和大學期間,陳潭秋酷愛文學,精英語,同時也以校內的足球健將和長跑能手著稱。

  陳潭秋紀念館

  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他是遊行的帶頭人,並被推選為武漢學生代表之一到上海聯絡各地學聯。

  通過閱讀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誌,並經董必武介紹,他在思想上接受了共產主義。同年秋大學畢業後,他擔任了湖北人民通訊社記者,並到董必武主持的武漢中學兼任英語教員,該校後來成為了湖北建黨的發源地。

  1920年秋,董必武在武昌撫院街寓所裏秘密召集陳潭秋等人,發起成立了共產主義研究組,隨後又建立了半公開的社會主義青年團(S.Y.)。

  1921年7月,陳潭秋同董必武一起去上海參加中共成立的“一大”,會後在中共武漢區委分管組織。他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到女子師範發動學生反對封建式的管教,主張剪發、讀新書。女師學潮中的骨幹徐全直隨後參加了共產黨,並與陳潭秋相愛成為夫妻。

  1923年京漢鐵路發生了“二七”大罷工,陳潭秋是組織者之一,事後遭通緝,轉赴安源從事職工教育。

  1924年秋潛回武漢,組建中共武漢地委並擔負領導。

  1927年7月武漢政府反共,陳潭秋因身份暴露轉赴江西任省委書記,秘密配合南昌起義。

  翌年他調任順直省委(北方局)任組織部長,後曾到中央組織部協助周恩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