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大清浙江錢塘之彈詞女作家——陳端生(2 / 3)

  《再生緣》寫作時間

  《再生緣》前十六卷是在陳端生十八、九歲時寫的。那時她還待字閨中。雖然有人說她的祖父很節儉,家裏顯得很寒磣,但畢竟官位很高,不至於是普通貧民那樣的窮困。動筆之時是在1768年秋天:

  閨帷無事小窗前,秋夜初寒轉未眠。

  燈影斜搖書案側,雨聲頻滴曲欄邊。

  閑拈新思難成句,略撿微詞可作篇。

  今夜安閑權自適,聊將彩筆寫良緣。

  這是《再生緣》開篇所述,說明了寫作的季節,具體時間大約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九月。那年陳端生虛歲十八歲。古今才女都早熟,張奶奶也是十幾歲就出名了。象我們這樣老大不小還沒成才的,就該心安理得地作平凡人了。一笑。

  陳端生動筆寫《再生緣》時,家住北京外廊營(mm空了替我找找外廊營現在何處)。此時她祖父正在京城作官,全家都在北京陪侍。九月間剛好她的祖母以及伯父母等都回杭州去了,而她的父親因為“留京供職”,陳端生一家卻沒有回南。陳端生比平時空閑,而且家中環境也相對安靜些,是寫作的好時機。很可注意的是,陳端生和曹雪芹(1717-1763)差不多同時代,曹雪芹去世的時候,陳端生十二歲。六年後她在北京開始寫作《再生緣》,《紅樓夢》已經在北京流傳多年。陳端生是否有緣讀過《紅樓夢》呢?陳先生說她未必讀過《紅樓夢》,也許有道理,但也未必沒讀過。如果讀過,才女陳端生會如何看才女林妹妹,又如何看大觀園中諸姐妹及其命運呢?

  創作前十六卷

  陳端生的寫作沒有什麼功利色彩,最早的讀者大概隻有母親和妹妹,但她寫得非常勤奮,常常挑燈夜戰。陳端生說她在天氣寒冷的冬天還依然惦記著寫作:

  仲凍天氣已嚴寒,獵獵西風萬木殘。

  短晝不堪勤繡作,仍為相續《再生緣》。

  又說:

  書中雖是清和月,世上須知歲暮天。

  臨窗愛趁朝陽暖,握管愁當夜氣寒。

  她之所以那麼努力地寫作,完全是被按捺不住的寫作衝動所驅使,與林妹妹所說“無奈詩魔昏曉侵”的情形相似。寫作衝動來的時候,作家自己想擋也擋不住,想是有神助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大概都是這樣的產物,光靠後天勤奮努力是不行的。

  當時的寫作活動非常愉悅,陳端生描述到:

  姊妹聯床聽夜雨,椿萱分韻課詩篇。

  隔牆紅杏飛晴雪,映榻高槐覆晚煙。

  午繡倦來猶整線,春茶試罷更添泉。

  第二年的正月,陳端生的祖父離開北京回杭州,但陳端生父親還在京中作官,姐妹倆和母親都繼續留在北京。到五月,一共八個月左右的時間,她已經寫完前八卷。

  八月,父親任職山東登州府,全家都跟隨父親前往。登州府治所在今天的蓬萊市。蓬萊臨海,風景優美,加之又有神話傳說,在那裏的生活讓才女陳端生感到非常舒適與安逸:

  地臨東海潮來近,人在蓬山快欲仙。

  空中樓閣千層現,島外帆檣數點懸。

  陳端生的生活很愜意不難想象。除去自然風光很美麗之外,她家在那裏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地方長官,而且是京官外放,享有特殊待遇,自不待言。那種全府第一家的優越感,是在北京找不到的。不過,優越舒適的物質生活並沒有侵蝕陳端生的精神追求。在蓬萊這段時間,她繼續勤奮寫作。她的寫作速度很快,可以說這是她的創作高潮期。她在登州住了約七個月時間,就寫完了九到十六卷。陳先生推測她那麼勤奮的寫作可能還跟她母親身體不好有關。她怕母親看不到書寫完,就離開人世。

  創作中斷

  很不幸的是她的寫作高潮也隨著十六卷的完成而結束。因為這之後,陳端的創作中斷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也就是十年以後,才重新提筆,續寫了第十七回。此是後話。

  寫完十六卷,陳端生有一段感歎光陰荏苒的傷春詞:

  起頭時,芳草綠生才雨好,

  收尾時,杏花紅墜已春消。

  良可歎,實堪嘲,

  流水光陰暮複朝;

  別緒閑情收拾去,

  我且待,詞登十七潤新毫。

  流水光陰一詞出典《牡丹亭》,也就是黛玉也曾傷感過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陳先生說曹雪芹僅僅是揣摩女子心態,“間接想象之文”,而陳端生卻是“直接親曆之語”,故《再生緣》之詞更值得玩味。我以為這一點相似,至少可以讓不相信可在人間找到杜麗娘、林妹妹那樣多愁善感的尤物的人可以相信了。

  陳端生寫完十六卷之後沒有接著寫,因為她母親病了,而且到七月,母親便病故了。算了算年齡,她母親去世的時候不會超過五十歲,以今天的壽命論,盡及中年。想必陳母也是一位才女,所以才會那麼不壽。陳端生說:“自從憔悴堂楦後,遂使芸緗彩華捐。”母親其實就是她的第一知音。她這段寫作時期,讀者也隻有母親和妹妹。陳端生姐妹與母親關係很密切,不僅生活上有母親何護照顧,而且母親教她們讀寫,姐妹倆有才華全賴母親的督課之功。陳端生曾經那麼勤奮地寫《再生緣》主要原因是為了愉悅母親。母親去世恐怕是陳端生生命中的第一次失去。人在世上,最大的損失莫過於失去知音,尤其對於有才華,需要有人來欣賞,來鼓勵的人來說,知音比誰都重要,更何況那知音就是你的慈母。母親不在了,怎麼還有心情寫作呢?

  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六年(1770)夏天,大約因為父親離任,她和家人返回杭州老家。回南先從蓬萊乘車到德州,再從德州乘船,走水路,一路舟車勞頓,讓嬌弱的陳端生走得很辛苦。當時交通不如如今發達,再是富貴的人,也要經曆顛簸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