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明末清初小說水滸後傳作者——陳忱(1 / 1)

  陳忱(1615.3.24~1670?)明末清初小說家。字遐心,一字敬夫,號雁宕山樵、默容居士。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明亡後絕意仕進,以賣卜為生,曾與顧炎武、歸莊組織驚隱詩社,晚年著長篇小說《水滸後傳》,於書中寄寓自己的亡國之痛和憧憬恢複之心。

  陳忱,自幼博覽群書,經史之外,稗說野乘,無不涉獵,又好作詩文,引用典故,如數家珍,而筆端常有一股不平之氣。年輕時,曾寄居野寺,“篝燈夜讀,情與境會,輒動吟機,眠餐不廢者三年”,後出遊福建、兩廣、湖南,“凡四易星霜”。明亡後,“絕意仕進,遁跡林泉,優遊文酒,角巾方袍,時往來於五湖三泖之間”。曾與顧炎武、歸莊、顧樵等40餘人組織驚隱詩社,以民族氣節相激勵。他在《閱羅隱詩》中,以唐末詩人羅隱依附錢鏐而不免降於朱溫一事,譏諷南明抗清不終的人。陳忱一生貧困潦倒,後來竟至以賣卜自給,而“窮餓以終”。

  《水滸後傳》8卷40回,署為“古宋遺民著,雁宕山樵評”,現存最早的康熙甲辰(1664)本內封上刻有“元人遺本”,下有一段文字:“宋遺民不知何許人,大約與施(耐庵)、羅(貫中)同時,特姓名弗傳,故其書亦湮沒不彰耳……”其實“古宋遺民”、“元人遺本”都是托詞,俞樾據沈登瀛《南潯備誌》考定為陳忱所作。據該書第一回序詩中“千秋萬世恨無極,白發孤燈續舊編”句推斷,此書應為他晚年的“泄憤之書”。原書八卷四十回,後蔡元放析為十卷,每卷四回,略作修訂,遂為流行之本。《水滸後傳》是鋪衍《水滸傳》故事的。敘梁山好漢李俊、阮小七等32人因貪官汙吏橫行,又窮治“梁山餘黨”,所以在登雲山,飲馬川重新聚義,他們處死了蔡京、高俅、童貫等奸臣,並奮起抗禦南侵金兵,後又渡海至暹羅建立王業,但仍係心南宋朝廷安危,不忘複國之誌。此書情節多傍依120回《水滸傳》而再加構撰,並出現了梁山後輩花逢春、呼延鈺等新的形象,主要人物李俊、阮小七、燕青等性格亦有發展。書中寫李俊立國海島,顯係影射鄭成功擁兵台灣抗清之事。陳忱的友人魏耕,就因被指控為“通海案”的主謀,於康熙元年(1662)被斬。《水滸後傳》托名“古來遺民”,既暗寓了作者的民族立場,也是為逃避清初慘酷的“文字獄”的淫威。書中突出了北宋末年的政治腐敗及金兵南侵暴行,明顯地寄寓著作者對明亡教訓的總結及亡國隱痛。小說結尾寫李俊領兵救駕,接受宋高宗賜封,表現出隻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忠君思想,也和《水滸傳》一樣,是封建時代知識分子所不能跳出的框框。《水滸後傳》在藝術上也繼承了《水滸傳》的傳統。書中描寫好漢們與貪官惡霸等的鬥爭,有許多精彩動人的情節。如京劇《打漁殺家》的故事,就取材於書中第九、十兩回。人物形象的刻畫,也較飽滿、鮮明。幾個主要人物,都能保持《水滸傳》中的性格形象,有的還有所發展。小說語言也多汲取民間口語,活潑生動,曉暢通俗。清初有坊間本,乾隆時有蔡元放評本。1924年有亞東圖書館排印本。近年有標點通行本。

  陳忱另有《雁宕雜著》、《雁宕詩集》2卷及《續廿一史彈詞》、曲本《癡世界》等,今都已不存。周慶雲《潯溪詩徵》卷五收陳忱詩作106首。

  代表詩作

  【歎燕】

  春歸林木古興嗟,燕語斜陽立淺沙。

  休說舊時王與謝,尋常百姓亦無家。

  【閱羅隱詩】

  餘杭山水役精魂,末世才人眼界昏。

  憔悴感恩依尚父,可憐尚父事朱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