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狂轟後,陳友諒督戰隊斬殺漢兵數人,剩下的活人咬咬牙,又重新衝向城邊。守城兵士在城門處和城牆倒塌處一直爭豎木柵,漢兵爭先恐後攻擊,朱文正督諸將死戰,且戰且築,連夜把被撞毀的城牆又重新修整完畢。酷戰之中,南昌城內李繼先、牛海龍等數名將領皆戰死。見撫州門難以遽破,陳友諒又督軍轉攻新城門。守城猛將薛顯更出人意料,率領銳卒突然先發製人,守城部隊大開城門,首先向漢軍發動進攻。陳友諒猝不及防,手下平章劉震昭被斬殺,死傷數千人,乃退。情急之下,陳友諒增修攻具,想破柵後從南昌水關攻入城內。他下達死命令,退後者皆斬,於是漢兵冒死撞衝。
朱文正派兵士手持長槊,隔柵刺殺漢兵。漢兵此次有準備,幾個人抱住長槊尖頭,死命往回拉,奪槊後,漢兵又發動新一輪猛攻,使得近戰中南昌守兵被殺不少。幸虧朱文正的臨時兵工廠就設在柵後,他命令士兵把長槊槊尖放入鍛鐵的火岸中燒紅,再伸出柵外刺敵。漢兵奪槊,一時間皮焦肉爛,哀嚎遍地,終不得進。陳友諒用盡攻擊之術,但城中備禦萬方,漢軍被殺傷嚴重。
見南昌攻不下,陳友諒分兵陷吉安、臨江,把俘虜的幾個守將殉於南昌城下,朱文正等人絲毫不為所動。陳友諒惱急,又揮兵猛攻官步、士步二門,朱元璋手下勇將趙德勝中伏弩身亡。南昌被圍攻,內外隔絕,音信不通,朱文正在派遣千戶張子明赴建康告急的同時,又派出一名外號“舍命王”的士兵出城詐降,訴稱稍緩幾日,城內主帥要降。陳友諒無謀,信以為真,馬上緩其攻勢。到了約定“投降”日,南昌城上旗幟一新,殺聲動天。陳友諒恨極,命人把詐降的“舍命王”捆在城前碎剮,本來這位爺出來就沒想活著回去,不然就不叫“舍命王”了。
當時的朱元璋,正親自率兵去解救安豐被張士誠攻擊的小明王和劉福通。張士誠並非有意和陳友諒相互響應牽誘朱元璋,純粹的臨時性軍事行動而已。激戰中,劉福通戰死,朱元璋趕到,打敗了張士誠大將呂珍,“救”了小明王。至此,“皇帝”韓林兒變成老朱手中之物。張子明報告陳友諒猛攻南昌,朱元璋真嚇了一大跳,問:“陳友諒兵勢如何?”張子明答:“陳友諒兵勢很盛,但攻城中戰死不少。現今江水轉涸,很快就不利於巨舟泊行。其師出已久,兵糧馬上也會成問題。如果有援兵至,裏外夾攻,必可破敵!”朱元璋沉吟片刻,對張子明說:“你回去告訴文正,讓他再堅守一個月,我將親自率兵前往破敵!”張子明得命而還。行至湖口,被陳友諒巡邏兵抓住。陳友諒親自審問,說:“如能為我誘降,不僅不殺你,高官厚爵任你選。”張子明假裝答應。
轉天,漢軍押張子明至南昌城下,守城將士皆憑城往下觀望。張子明站定,仰頭高呼道:“主上令諸公堅守,大軍馬上就來!”朱文正等人聞言,守誌益堅。狂怒之下,陳友諒又在陣前剮殺張子明。朱元璋調兵遣將,他立命正圍攻廬州的徐達、常遇春還兵,共集水陸兵二十萬,與自己一起共征南昌。進至湖口後,朱元璋先遣一萬軍屯於涇江口,又派一軍屯於南湖嘴,準備一戰全殲這個宿敵。至此,陳友諒整整包圍南昌八十五天,雖殺掉朱元璋十四員大將,仍未能克堅城。聽聞朱元璋親自來戰,他馬上解圍,掉頭殺出鄱陽湖,前來迎戰。朱元璋胸有成算,他率水軍自鬆門入鄱陽湖,揚帆而來,與陳友諒軍在康郎山附近相遇。當時,乍從水軍的陣容看上去,漢軍占有明顯優勢,其巨艦高大威猛,鐵皮閃爍黑光,虎虎逼人。朱元璋仔細觀察後,對諸將說:“彼巨舟首尾相聯,不利進退,可破也!”於是,老朱命已方舟師列為二十隊,其間以小船遍載火器弓弩,告誡諸將說:“接近敵船後,先發火器,再發弓弩,舟船相接後,則以短兵擊之!”由此,鄱陽湖大戰拉開序幕。廖永忠、徐達、常遇春等人先發,驅船直逼敵人巨艦薄戰。徐達表現最出色,他身先士卒,擊敗漢軍前鋒,殺敵一千五百人,並俘獲漢軍巨艦一艘,使得軍聲大震。首戰告捷,對於朱元璋一方軍士的心理來講起了真正的鼓舞作用。大將俞通海乘風發射火炮,又一舉焚毀漢軍巨艦二十艘,漢兵被殺被溺一萬多,不少人身上著火在水中撲騰。當然,漢軍並不示弱,以巨舟逼近,箭弩齊發,朱元璋手下兩位元帥即當即戰死。而且,漢兵船高,先施火攻,居高臨下扔火把,連徐達的指揮船也被燒著。徐達臨危不懼,邊撲火邊指揮,奮戰得免。陳友諒手下驍將張定邊有勇有謀,他看見朱元璋的指揮艦居中,立刻率幾隻巨艦直撲而來。朱元璋心慌,掉頭避逃時慌不擇路,在近岸處擱淺。漢軍一圍而上,數艘巨艦及幾千兵士包攏過來。
朱元璋手下猛將程國勝和陳兆先冒死抵抗,四躍奮擊。情急之下,牙將韓成跪告朱元璋說:“古人言殺身成仁,臣不敢愛其死”,言畢,他穿上朱元璋本人的冠服,麵對密麻麻進攻的漢軍大叫一聲,投水而死。
漢軍見“朱元璋”投水自殺,喜躍高呼。消息傳出,圍攻之勢稍緩,不少兵將開始把注意力放在打撈“朱元璋”的屍體方麵,準備撈上後剁成數塊向陳友諒請功。混戰之間,朱元璋指揮艦上大將陳兆先和宋貴皆戰死。
危急時刻,常遇春指揮船隊逼近敵將張定邊巨艦,一箭射中正站在前甲板指揮的張定邊,使得他本人的指揮艦不得不後撤。俞通海聞朱元璋被圍,也紅了眼,他從水戰中抽出數艘船,一直衝向朱元璋的指揮艦,連擠帶撞,終於把大船從沙中撞動,重新返入深水之中,老朱躲過一大劫。
俞通海小船,“複為敵巨艦所壓,兵皆以頭抵艦,兜鍪盡裂,僅免。”俞通海救了朱元璋後,又與廖永忠一起乘輕舸小船追擊敗走的張定邊,邊追邊放箭,致使張定邊身上中箭百餘,完全成了一個刺蝟,倒在甲板之上。見天色已晚,朱元璋定定心神,鳴金收兵,召集諸將議事,總結首戰一日的經驗。為防止張士誠乘虛入寇,朱元璋命令徐達率一支部隊回防建康。轉日,朱元璋親自布陣,與陳友諒重新交手。
陳友諒急紅眼,下令把所有巨舟接連鎖串在一起為水中巨陣,“旌旗樓櫓,望之如山”。壯觀是壯觀,老陳忘了“火燒赤壁”的故事。也甭說,麵對如此水中浮蕩的巨艦城,朱元璋船隊短小簡陋,仰攻多卻,似乎麵對銅牆鐵壁。朱元璋怒惱,立刻下令斬殺退卻的隊長十多名,但仍然止不住退勢。
正當朱元璋聲嘶力竭下令殺人的當口兒,大將郭興進言:“不是我方將士不用命,敵人舟船太高大,我認為一定要火攻才行。”這句話提醒了聽過《三國》的朱元璋,他馬上命常遇春等人分別調集七艘漁船,載滿蘆葦稈柴,以火藥填充其間,等待時機投入戰場。待東北風起,時機成熟,朱元璋命士兵捆紮稻草人在七艘漁船上直立,衣以甲胄戰盔,持矛在手,偽裝成兵士的樣子。然後,他又分募敢死士卒伏於船中劃船。這樣,陳友諒軍士以為來船是普通戰船,沒有太多防備。
時值黃昏,七艘漁船竟然趁亂駛入漢軍巨艦近前。敢死士卒乘風縱火,風急火烈,須臾之間已經衝撞到漢軍艦隊內,猛烈燃燒。火勢迅急,數百艘船一齊著火。“燔焰漲天,湖水盡赤,(漢軍)死者大半。”這一把大火,燒死陳友諒兩個弟弟陳友仁、陳友貴及大將陳普略。特別是陳友仁,號稱“五王”,此人眇一目,多智數,驍勇善戰。他的死亡,對陳友諒軍產生了極大的心理打擊。當然,朱元璋軍損失也不少,丁普郎等數員大將也戰死。第三天,雙方又各集眾大戰。漢軍雖然損失慘重,戰鬥力仍舊不弱於朱元璋軍,雙方在湖上進行殊死搏鬥。
文士劉基在朱元璋船上東走西望,一直不閑著,他忽然大叫“難星過,馬上換船!”拉起老朱就跳上另外一艘船,甫坐未定,老朱原來所乘大船立刻被炮石擊毀。劉基也是裝神弄鬼,大白天哪裏能見到“難星”,無非是觀察到有敵船的大炮在向帥艦瞄準而已。雖如此,精神暗示作用很大,朱元璋及其手下均覺得有“諸葛亮”大仙在船上,勇氣百倍。
陳友諒乘高,見朱元璋指揮艦被擊碎,高興得大叫。俄頃,又見帥旗高懸,朱元璋又出現在船頭指揮,漢軍將領皆相顧失色。廖永忠、俞通海等人率六隻戰船深入,漢軍聯大艦拒戰,“蔽之,舟若沒。有頃,六舟旋繞漢軍而出,勢如遊龍。諸將見之,勇氣百倍,呼聲動天地,波濤立起,日為之晦。”
打仗打的就是精氣神,精神原子彈一爆發,想不勝也難。就這樣,朱元璋軍隊以小打大,無數小船圍著漢軍巨艦,紛紛飛登敵船,待甲板上漢軍被殺盡,底層搖櫓兵士猶茫然不知,仍舊一個勁兒喊號子賣力搖櫓。朱元璋士兵圖省事,擲火燒船後,紛紛跳回自己小船上,搖櫓漢兵盡被燒死。戰至中午,陳友諒漢軍氣泄,大敗,“棄旗鼓器杖,浮蔽湖麵”。胡通海等人回來報功,朱元璋喜不自勝,讚賞道:“今日之捷,諸君之功也!”俞通海進言:“湖水有淺有深,戰船難以回旋。不如急入大江,據敵上流。”朱元璋頷首。水軍先行抵至罌子口,橫截湖麵,把陳友諒軍隊堵在水道中不敢動彈。
這一次,老陳喪膽,再不敢輕易出戰。不久,朱元璋又指揮水軍連夜輕行至左蠡,扼控咽喉水道。相持三日後,陳友諒最強的左右金吾部將領來降,更使漢軍勢弱膽喪。
見陳友諒龜縮不出,朱元璋寫信激之:“陳公您乘尾大不掉之巨舟,殞兵敝甲,與我相持。以陳公平日之強暴,正當親決一死戰,奈何徐徐隨後,似聽我指揮尾隨,此非大丈夫所為也!”
陳友諒見信大怒,下令盡殺交戰中生俘的朱元璋士兵幾千人。朱元璋一反其道,下令把所有漢軍俘虜放掉,傷員發藥療傷,仁義得不行,又下令公祭敵死難者。如此,人心向背,不言而明。相持一月有餘,朱元璋除寫信激怒陳友諒逗他玩以外,“與博士夏煜等日草檄賦詩,意氣彌壯。”並分兵連克蘄州、興國。陳友諒殘軍糧盡,遣精銳突襲南昌抄糧,被朱文正派人盡焚其舟,偷雞不成蝕把米。
不顧朱元璋軍水陸結營的嚴陣以待,陳友諒最終不得不冒死突圍,繞江下流,準備由禁江遁回。朱元璋早有準備,指揮諸軍盡銳出擊,滿縱火筏衝擊敵艦。漢軍舟船散走,朱軍傅友德部追奔數十裏。其間,陳友諒把腦袋伸出舷窗簾看形勢,一枝弩箭飛來,不偏不倚貫其眼睛而入,老陳一命嗚呼。朱元璋軍士聞訊,大呼喜躍,鬥誌更奮,激戰中又活捉了老陳的“太子”陳善見。不久,漢軍“平章”陳榮等人率水軍五萬餘人投降。
張定邊趁天黑,乘小船裝載陳友諒屍體及其另外一個兒子陳理奔還武昌。回武昌後,張定邊擁立小孩子陳理為帝,改元德壽。朱元璋回金陵休整,不久,他又率大軍親征武昌。在城下安排圍城事宜後,老朱分兵徇漢陽、德安州郡,“湖北諸郡皆來降”。見形勢大好,朱元璋留諸將圍城,自己率護衛軍返回金陵。
朱元璋稱帝後,猶對自己親征擊滅陳友諒一事津津樂道:朕遭時喪亂,初起鄉土,本圖自全(起初壓根沒有坐大的打算)。及渡江以來,觀群雄所為,徒為生民之患,而張士誠、陳友諒尤為巨蠹。(張)士誠恃富,(陳)友諒恃強,朕獨無所恃。惟不嗜殺人,布信義,行節儉,與卿等同心共濟。初與二寇相恃,士誠尤逼近。或謂宜先擊之。朕以友諒誌驕,士誠器小,誌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先攻友諒。鄱陽之役,士誠卒不能出姑蘇一步以為之援。向使先攻士誠,浙西負固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吾腹背受敵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
當然,鄱陽湖大戰勝利後,朱元璋也知道自己勝得僥幸,對劉基說:“我不該親自去安豐(救韓林兒)。假使那時陳友諒乘我不在建康,順流而下直搗巢穴,我進無所成,退無所歸,大事去矣!今陳友諒不攻建康,而圍南昌,出此下計,不亡何待!”所以,漁販子出身的陳友諒,畢竟不如種田娃出身的朱元璋。性格即命運,老陳的冒險輕躁,也決定了他失敗的結局。
進圍武昌四個月,城堅不下。1364年春,朱元璋從建康出發,再次親自臨敵指揮。其間,漢軍“丞相”張必先自嶽州率軍來趕援,乘其立足未穩,朱元璋派常遇春突然中道攻襲,活擒了這位外號“潑張”的驍將。常遇春押著張必先來到城下,向上喊話:“汝所恃者,惟‘潑張’一人,今已為我所擒,尚何恃而不降!”張必先也氣沮,仰頭向上,對張定邊喊話:“吾已至此,事不濟矣,兄宜速降為善。”張定邊“氣索不能言”,本來就在水戰中中箭百餘,張定邊一身箭瘡,咬牙堅持。見火候差不多,朱元璋派俘虜的陳友諒舊臣羅複仁入城勸降,表示說:“陳理若來降,當不失富貴。”
羅複仁入城,與陳理抱頭大哭,張定邊也在一旁大哭。於是,轉天大清早,陳理銜璧肉袒,率張定邊等人出城,詣軍門投降。這小孩子俯伏戰栗,不敢仰視。朱元璋見其弱幼,心覺可憐,親自扶起,握其手稱:“我不會治罪於你。”
歸建康後,朱元璋授陳理為歸德侯,又授陳友諒的爸爸陳普才伯爵,封陳友諒兩個弟弟伯爵。明朝建立後,陳理逐漸長大,朱元璋不放心,把陳理遠徙高麗,命高麗王嚴加看視,又把陳友諒二弟遷往滁陽軟禁,但都未加以殺害。老陳僭號稱帝四年,未料想後代子孫天天倒去高麗天天吃泡菜度日,福兮禍兮,自不多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