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中國元朝末大漢政權建立者——陳友諒(2 / 3)

  陳友諒陣亡之後,其部下將其葬於武漢蛇山之麓。今武昌蛇山腳下陳友諒之墓,隱隱約約見水龍吟一詞:

  算來堪數英雄,荒階野鳥誰憑吊?巍巍龜蛇,滔滔漢水,空餘夕照。

  墓草蕭蕭,車流聲裏,煙消雲渺。將蔞蒿折斷,碑文輕觸,因何故,無人悼。

  遙想沔陽年少,伴西風,仰天長嘯。漁家小子,江湖浪跡,胸懷遠抱。

  不畏強權,不苟蠅利,高擎大纛。歎儒生繆論,古今曆史,以成敗較。

  諒墓淒涼,墓前三楚雄風的牌坊,字跡已顯模糊,墓塚荒蕪,周圍垃圾遍地。當年一代梟雄,今亦荒涼如斯!

  講陳友諒,必定先要提一下“天完”政權。這一支湖北紅巾,事主兒是“彭和尚”彭瑩玉,主要執行人是鄒普勝,至於被推為“領袖”的徐壽輝,本來布販子一名,彭和尚見他相貌不俗,便推舉他為王,老徐實則繡花枕頭一個。

  繼劉福通起事後,至正十一年十月,彭和尚與麻城人鄒普勝擁徐壽輝起事,攻陷蘄水和黃州路,彭與鄒二人馬上以蘄水為都城擁老徐稱帝,國號“天完”,建元“治平”。天完者,大元上各加一橫一寶蓋,“壓”大元為主也。文字遊戲,智短謀淺,“天完”,天要它完,能不完嗎。

  也甭說,天完政權初開張時,攻伐四克,不僅打敗元朝威順王寬徹不花大軍,連陷饒州、信州以及湖廣、江西諸郡縣,未幾又破昱嶺關,攻克杭州。趙普勝一軍也能打,連克太平諸路,聲勢大震。可惜的是,天完政權中,沒有具有長遠戰略眼光的知識分子教他們長謀遠略,得城多多,遂得遂失。鬧騰一年多,所存廣大地區一個一個丟掉,最後連“國都”蘄水也被元軍攻下,“皇帝”徐壽輝隻能跑到黃梅躲著。

  彭和尚見勢不妙,攜帶大筆珠寶不知所蹤,日後此人再無露麵,估計蓄發當起了富家翁。

  節節敗退之時,“天完”政權幸好有倪文俊能幹,率軍連接攻克沔陽、襄陽、中興(江陵)、武昌、漢陽、蘄水等地,最終把徐“皇帝”迎駕到漢陽。

  不久,天完政權內訌,陳友諒殺掉倪文俊,並統其軍。

  陳友諒,打漁人出身。本姓謝,其祖父入贅陳氏,因從其姓。老陳小時候也讀過幾天書,略通文義。青年時代有算卦人說他家祖墳風水好,當出貴人,這使得陳友諒竊喜之餘,一直懷有造反異誌。徐壽輝起兵時,陳友諒正當小縣吏公務員,即刻投筆從戎,加入造反隊伍。他首先在倪文俊手下當小文書,不久自將兵出外發展,很快成為天完政權的一方軍將。

  倪文俊與徐壽輝相處了一陣,“君臣”不和,老倪想殺“皇帝”老徐,不成,隻得跑往黃州自己老部下陳友諒處。誰料,陳友諒正愁自己手下人馬不多,見老倪自己送上門,歡天喜地迎接。沒過幾天,陳友諒就在酒宴上殺掉老上司,並其兵馬,自稱宣慰使,不久自稱平章政事。

  陳友諒部與朱元璋部最早的“接觸”,是元順帝至正十七年底(1357年)的事情。常遇春、廖永安等人率軍自銅陵進攻池州,殺天完將洪元帥。陳友諒兼並倪文俊部隊後,一路進擊,連下江西隆興、瑞州,並遣部下猛將趙普勝率軍猛攻池州。趙普勝原是巢湖水賊,曾歸附過朱元璋,後來叛去歸徐壽輝。此人外號“雙刀趙”,驍勇能戰,一直以安慶為大本營。攻克池州後,他又進襲太平。朱元璋惱怒,急遣徐達等人突襲趙普勝的柵江大營,並奪回池州。

  朱元璋深忌趙普勝勇武,派人攜重金入陳友諒處行離間計,使其親信陳說趙普勝有自立之心。趙普勝自己當然不知道這些情況,每次接待陳友諒來使,皆洋洋自得大誇自己的功勞,很有“舍吾其誰”的架式。陳友諒正疑他,聽使人如此說,終定殺心。於是,他以會師為名,從江州領大軍忽至安慶。趙普勝沒有任何心理準備,派人駕船,親自帶了燒羊美酒去迎接老陳。兩舟交會,陳友諒一臉笑容現於船頭,趙普勝連忙跨身上前見禮。老趙剛一低頭,精光一閃,腦袋就掉在自己雙腳之間,刹那間,他還挺詫異:這一揖做過頭了不成?

  殺了如此勇將,誠為陳友諒一大敗著。他兼並趙部後,即刻挑選精兵奔襲池州,被朱元璋手下徐達殺得大敗而去。

  徐壽輝“皇帝”聽說臣子陳友諒在外邊幹得不錯,又攻占了龍興(南昌),覺得這地名不錯,表示自己要“遷都”龍興。陳友諒當然不想身邊多出一個“皇帝”來,表示不可。徐皇帝也是死催,大草包帶著幾萬人就從漢陽出發,直奔江州而來。江州乃陳友諒大本營,見徐皇帝自來尋死,老陳也不敢怠慢,伏兵郭外,把徐壽輝及其“禁衛軍”迎入城中,即刻關閉大門,把數千人殺個精光,軟禁了徐壽輝。

  陳友諒自稱漢王,置王府官爵。

  1360年夏,陳友諒挾持徐壽輝,率水軍直犯太平。朱元璋手下猛將花雲守太平,人數隻有數千,頑強抵抗。三天後,陳友諒乘漲水之際,巨艦直泊於太平城西南角,大船船尾高與城平,士卒蜂擁而登,太平城被攻陷。猛將花雲被擒,不屈痛罵:“賊奴!汝輩現縛我,吾主必為我報仇,斬汝等萬段!”他又奮力躍起掙開繩索,奪刀殺五六人。

  陳友諒大怒,派人把花雲綁在大船桅杆上,命兵士萬箭齊射,把花雲射成個刺蝟。攻得太平城,陳友諒更覺“徐皇帝”再無用處,派壯士用鐵錘擊碎其頭,胡亂拋屍完事。“天完”政權,這下真的徹底完了。

  然後,陳友諒在采石磯一帶的五通廟舉行登基儀式,自稱皇帝,國號“漢”,改元大義。這位陳皇帝稱帝太心急,“群臣”立於江邊,草率行禮。突遇大雨,殊列儀節,狼狽不堪。最早擁立徐壽輝當“皇帝”的鄒普勝,如今反成為陳友諒的“太師”。陳友諒以張必先為“丞相”,以張定邊為“太尉”。然後,他率軍還江州。到了老窩後,他馬上遣使送信給張士誠,約定共滅朱元璋。張士誠隻想自固,沒有應承。在江州修整了數日,陳友諒引大軍東下,直撲建康。金陵城中,人心大駭,朱元璋手下人不少心意搖動,有欲降的,有欲逃的,有欲據鍾山死守的,人心惶惶。

  朱元璋問計於劉基。劉基心沉氣穩,說:“天道後舉者勝。我軍以逸待勞,何患不克!明公您宜開府庫,固士心,傾至誠,伏兵伺陳擊敵。取威製勝,以成王業,在此一舉。”朱元璋遂意決。

  當是時也,朱元璋文臣武將中多有出迎自保之心,估計連朱元璋本人也多夜睡不著覺,細想過是否當個“漢臣”。正是劉基一席話,終使朱元璋心穩神固。劉基於1360年春與宋濂、章溢、葉琛三人一起往建康投附朱元璋,此人精通天文、兵法、性理諸書,通才人物,很是有真本事。更引人注意的是,他乃元朝進士出身(元朝漢人中舉者,百年間僅兩千人左右,極其稀罕)。

  這時,有人提議朱元璋先收複太平以牽製敵方,有人建議朱元璋自己親自指揮出建康禦敵,均為朱元璋所拒。這位爺沒讀過什麼兵書,屬於那種天生有感覺的軍事家,他說:“太平城濠塹深固,如果當時陳友諒沒有巨艦,不能水上進攻,太平根本不會陷落。倘使我們現在去圍城,不可能短時間拿下。而且,賊軍水軍十倍於我軍,屯兵於堅城之下,進不能取,退不及援,肯定吃虧。如果我自己出城逆敵,敵軍以偏師牽製我,牽著我們主力四處兜圈,陳友諒會以舟師順流而下直奔建康,半日即可抵城下。到時,即使我們的步兵騎兵能夠即時回援,也是百裏趨戰,精疲力竭,乃兵法大忌嗬。”

  朱元璋先派出胡大海直搗廣信(今江西上饒)以製其後,然後招指揮康茂才議事。老康乃是先前降而複叛的陳野先屬下將領,聞召立至。朱元璋開門見山:“聽說你一直和陳友諒關係不錯,今其入寇,我很想讓他來快些。你假裝充當他的內應,派人捎信給他約他速來,最好讓他兵分三道來擊,以弱其勢。”

  康茂才唯唯,仍舊有些摸不著頭腦。“我家中有個門子,從前一直在陳友諒家中做事,讓他送信,對方必無疑心……不過,我們如今多數人都害怕漢軍到來,為何要引誘對方來找我們打?”

  朱元璋一笑:“情況再發展下去,陳友諒必和張士誠聯手,二寇謀合,何以對付!今先破陳賊,則張士誠聞之膽落!”

  老康恍然,依計行事。康茂才的門子化裝進入陳友諒軍,老陳得書大喜,問:“康公今何在?”門子答:“正提軍守護江東橋。”問:“橋是何質地?”答:“木橋。”陳友諒喜形於色,“你回去告訴康公,我很快就去那裏,到達後則高呼‘老康’,讓他聞呼而出。”門子回來後,康茂才馬上報知朱元璋。老朱大喜:“賊人入套了!”忙命李善長派人把江東橋木板拆掉,改成鐵石橋,一夜之間,橋成。同時,聽說陳友諒一軍打探過新河口方麵的道路,老朱派大將趙德勝在新河兩岸築虎口新城。

  於是,朱元璋動員所有人馬,命常遇春、馮勝等人率精軍三萬埋伏於石灰山側,徐達等陳兵於建康南門外,楊璟駐兵大勝港,張德勝等人率水軍出龍江關外,老朱本人親統大軍在盧龍山待敵。他命令持旗信號兵分持紅黃旗埋伏於盧龍山左右,“寇至,則舉紅旗;黃旗舉,則伏兵皆發。”陳友諒自恃有康茂才做內應,人馬船隻又多,果然引水軍浩浩蕩蕩殺來,直進大勝港。港灣窄狹,又有朱元璋大將楊璟嚴陣以待,每撥隻能有三船並進,急得陳友諒跳腳,也不想分兵了,他馬上從大勝港掉頭,出長江之上,徑直揚帆趨江東橋。結果,船隊大集出發,巨船大舟,本想一下子撞毀木橋直行,近前卻發現橋身是大石砌成,繞以鐵環,灌以鐵汁。陳友諒大驚,忙急呼“老康”,希望“內線”康茂才出來接應。喊了半天,根本沒人應聲,陳友諒忽悟自己中計。迂回半日,費了牛鼻子的勁,陳友諒隻能下令艦隊再次掉頭,直趨龍江。漢軍勢銳。他們繞了半天道,卻都是呆在船上,體力並未消耗。靠岸後,一萬多精兵飛身下船,在灘頭立柵,準備結陣進攻。身在盧龍山的朱元璋看得仔細,下令擊鼓舉旗。紅旗揚起,諸軍爭相趨前拔柵,與陳友諒漢軍廝殺在一起,你死我活。正相持間,又一輪鼓聲響起,山前黃旗又起,常遇春伏兵忽現,徐達率部殺至,張德勝的水師也一時雲集。

  內外合擊之下,陳友諒登岸的兵士根本招架不住,爭相往岸邊的船上跑。恰值退潮,無數巨艦擱淺,漢兵被殺掉、溺斃無數,僅被俘虜的就有近萬人,又有巨艦百餘艘、戰船數百皆為朱元璋所得。坐在指揮大舟上的陳友諒見勢不妙,忙乘小船逃走。朱元璋沒有鳴金,下令諸將急追。追至采石,陳友諒糾結潰亡之眾,複與朱元璋軍大戰,複被廖永忠、華雲龍等人打得大敗。朱元璋軍隊乘勝之下,嚇得陳友諒太平守軍也無鬥誌,慌忙遁去。朱元璋收複了太平城。汲取上次太平城西南臨姑溪水道的經驗教訓,常遇春派人改築城牆,往後移二十餘步重築,以免敵方巨艦可以直泊城頭。胡大海方麵進展也不錯,攻取信州。

  有了這次大勝,朱元璋聲名赫赫,被小明王封為吳國公。老朱並未見好就收,很快占據了長江上流要地安慶。安慶本來是陳友諒手下勇將趙普勝堅守,由於此人被老陳誘殺,將領皆有怨心,趙普勝手下將張誌雄向朱元璋投降,盡告安慶城守詳情,帶著朱元璋軍隊一舉攻克安慶。但不久,陳友諒手下大將張定邊率軍突襲,又把安慶奪回。

  1361年,朱元璋覺得火候差不多,決定親征陳友諒。他親乘巨艦,自率水師進攻安慶。安慶城堅,數攻不下。劉基進言,要朱元璋舍安慶不取,直接進攻陳友諒的老窩江州。朱元璋從之,立刻率兵西上。經小孤山時,陳友諒大將傅友德、丁普郎主動率部投降。朱元璋早聞傅友德的勇名,大喜過望,立刻把他擢為大將,派他去江西招諭諸郡歸附。由於朱元璋行動迅速,陳友諒根本不知道對方徑來江州施行攻擊。忽然之間,陳友諒發現朱元璋大型水師艦隊在江州城外江麵上密麻麻一大片,真如神兵天降。老陳倉猝間不能成軍,隻得攜妻子率親隨逃奔武昌。苦心經營幾年的老根據地,一朝為朱元璋所據。大軍乘勝,又攻克蘄州、黃州、興國、黃梅、廣濟等地。不僅如此,形勢逼人之下,為陳友諒守南昌的胡廷瑞見風使舵,派人向朱元璋約降。不廢吹灰之力,南昌又入版圖。雖然後來小有反複,南昌仍為朱元璋牢牢掌握。

  此時此刻,陳友諒與朱元璋掉了位置。朱元璋一方咄咄逼人,陳友諒頻頻招架,疆域日蹙。憤恨之下,陳友諒大整水軍,命人製作上千艘巨艦,皆高數丈,丹漆塗飾,上下三屋,每層可以馳馬,又置馬柵於其間。樓船下方,“設板房為蔽,置艫數十其中,上下人語不相聞”,可稱是古代版航空母艦。更驚人的是,陳友諒巨船皆以鐵皮包裹,極其堅實。他糾結六十萬兵(不一定有這麼多,但怎麼也有四十萬),盡載其家屬官員,空國而來,直衝南昌,準備先拿下這一重城。

  可見,陳友諒畢竟一魯莽漢,淨愛幹孤注一擲的事情。鄱陽湖大戰,即將開始。陳友諒輕躁,大軍甫出,卻徑自去南昌,想攻陷此城。當時的南昌守將,乃朱元璋親侄朱文正和心腹大將鄧愈。朱文正派出各將校分守南昌各門後,自提兩千精兵,往來指揮、策應。陳友諒相中了看似容易進攻的撫州門,親自指揮兵士進攻,並立於船上督戰。守撫州門的正是猛將鄧愈。漢兵準備很充分,各人手舉箕狀竹盾牌,矢石不能傷,加上威脅巨大的撞牆機,一下子撞毀城牆二十餘丈,漢兵呐喊湧上。關鍵時刻,鄧愈守軍一排人從牆後忽然站起,個個手持火銃,槍聲響處,衝在前排的漢兵全被打倒。如果是箭弩,威力即使比火銃大,也嚇不住漢兵。眼見敵人手持噴火冒煙的怪家夥,聲音震耳欲聾,漢兵很少有人見過這東西,登時膽落,屁滾尿流而去。其實,火器早在南宋對完顏之水軍作戰時就第一次使用。宋元更迭之際,忽必烈把這些東西發揚光大。火銃之物,發明製作於元朝中後期,戰爭中使用得並不多。江南多巧匠,朱元璋屬下大將鄧愈腦子活,先人一步,把這些“玩物”用在戰爭之中,效果驚人。倘無此物,南昌城當時就會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