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宋度宗時狀元抗元民族英雄——陳文龍(3 / 3)

  第二天,文龍和兩子三女以及母、妻等一家人被押至福州元將董文炳軍中,董令左右百般淩挫,陳文龍以手指腹正色道:“此皆節義文章也,可相逼邪?”周圍的人無不為他寧死不屈的氣節所感動。董文炳還不死心,對陳文龍說:“國家興亡有成敗,汝是書生,何不識天時?”陳文龍回答:“國亡我當速死?”元將唆都企圖以“母老子幼”來動搖他,陳文龍慷慨而答:“我家世受國恩,萬萬無降理。母老且死,先皇三子岐分南北,我子何足關念。”(事見《弘治興化府誌·陳文龍傳》)?其忠肝義膽的《複元將唆都書》也千古傳頌,迄今仍為大學課文。

  元軍見勸降無望,就把陳文龍押往杭州。他從離開莆田即開始絕食,行至合沙時,賦詩一首給他的仲子訣別,表達了視死如歸、盡忠報國的強烈心聲。(《陳忠肅公墓錄》)

  《元兵俘至合沙,詩寄仲子》

  鬥壘孤危力不支,書生守誌誓難移。自經溝瀆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時。

  須信累囚堪釁鼓,未聞烈士豎降旗。一門百指淪胥盡,惟有丹衷天地知。

  陳文龍到杭州後,被囚禁在太學裏。景炎二年(1277年)4月25日,他要求拜謁嶽飛廟。當他以孱弱之軀蹣跚進入嶽廟時,不禁失聲痛哭,哀慟悲絕,當晚死於廟中,年僅46歲,後被葬在西湖智果寺的翠竹園裏。陳母被拘禁在福州一座尼庵中,身患沉屙,而不願看病服藥。她對監守說:“吾與吾兒同死,又何恨哉?”周圍的人無不為之黯然淚下,感歎:“有斯母,宜有是兒。”至此,陳文龍一家,包括其季弟陳用虎(弟媳朱氏在陳文龍被俘後就自縊)、其叔陳瓚,都忠貞不屈,為國捐軀。

  精靈接前賢英風總肅然

  明初,朝廷下令訪求民間應祀神祇,“凡有功國家及惠愛在民者,著於祀典,令有司歲時致祭。”在上報的名單中,朱元璋特別重視南宋隆名並峙的兩狀元文天祥和陳文龍。於是,在福建境內建有“曆代奉旨祀典”陳廟十餘座,我市中山公園北門原有的陳文龍祠就是其中之一。

  在祭祀陳文龍的寺廟中,以福州陽岐的尚書祖廟時間最早。相傳當年陽岐村民在烏龍江邊拾到陳文龍遺落的官袍,便自發集資在興化古道邊建廟。明天啟七年(1627年),當地村民及部分莆仙籍商賈,出於對陳文龍的敬仰,將原廟宇移至陽岐村鳳鳴山下。廟建成後,曆經滄桑,幾度重修。廟前空坪上至今保存了幾方古代殘碑,分別記載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嘉慶九年(1804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鹹豐九年(1859年)和光緒十年(1884年)五次重修的情況。其中乾隆碑刻載:“祖殿水部尚書三次敕封,加封鎮海王”。所以福州百姓都稱陳文龍廟為“尚書廟”,陳文龍為“尚書公”。福州市區的其他4座廟均由此分香,陽岐尚書廟也被稱作“尚書祖廟”。1919年,陽岐人、大思想家嚴複發起又一次重修。他親自撰寫《重建尚書祖廟募緣啟事》,福建督軍李厚基、省長薩鎮冰、前清福州知府葉大莊等都有善捐。嚴複為祖廟題寫鐫刻了3副石柱聯,其中大殿正門的草書聯為“十萬家飯美魚香,惟神之助;百餘鄉風清魔伏,為民所依。”他還賦詩“天水亡來六百年,精靈猶得接前賢。而今廟貌重新了,帳裏英風總肅然。”表達了對陳文龍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的景仰之情。

  曆代史傳、詩文、戲曲等都對陳文龍備加褒揚。明永樂六年(1409年),朝廷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能保佑航運、漁民,加封“水部尚書、鎮海王”;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陳文龍為鎮海王。明清時期,每三年科舉後,曆朝皇帝都委派新科狀元率冊封團赴琉球(今衝繩)、台灣冊封當地官員。冊封團在海上行船為祈求平安,將陳文龍立於船中祭拜。由此,就有了“官船拜陳文龍、民船拜媽祖”之說。閩台及東南亞等地,都將陳文龍比作“海上保護神”。,福州人稱文龍為“尚書公”。僅在台灣和馬祖,保存完好的陳文龍廟就有16座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