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宋度宗時狀元抗元民族英雄——陳文龍(2 / 3)

  陳文龍學而優則仕之時,正是南宋王朝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危難之秋。

  陳文龍任宣義郎鎮東節度判官駐節越州(今浙江紹興)期間,對趨炎附勢、行賄受賄等官場現象深惡痛絕。他雷厲風行革除政弊,秉公執法,嫉惡如仇,關心民瘼,政聲卓著而“人皆憚之”。得到了上司鎮東軍元帥劉良貴的器重,“政無大小,悉以詢之。

  賈似道從理宗開始當權,到度宗時權傾朝野。“文章魁天下”的陳文龍,幾年內從鎮東軍節度判官曆政殿說書、秘書省校書郎,直拜為監察禦史,均得力於賈似道的提攜,但道不同不相與為謀,正直耿介的他對賈弄權誤國的行徑予以嚴厲抨擊。浙西轉運使洪起畏在賈似道的授意下,上奏請求推行理宗時未施行的“公田法”,致使浙西一帶“六郡之民,破家者多”,民怨沸騰。陳文龍上疏陳述得失,據理力爭,並要求嚴懲洪起畏,才平息這場軒然大波,百姓拍手稱快,“朝紳學校相慶”,讚揚陳文龍“乃朝陽之鳴鳳也”。

  度宗三年(1267年),元軍長驅直下,圍攻南宋國防重鎮襄陽、樊城。賈似道的女婿範文虎率兵馳援,卻臨陣逃遁。守將呂文煥降元,被圍困達6年之久的襄、樊重鎮相繼陷落。朝野震動,輿論嘩然。賈似道為掩飾其咎,對範文虎隻作降職一級、出任安慶知府的處理。同時,任命“曾多獻寶玉”的小人趙晉任建康知府,又讓賣身投靠的無恥之徒黃萬石出任臨安知府的肥缺。陳文龍對賈氏結黨營私的醜惡行徑極為憤慨,毅然上疏度宗力陳賈之過失,並提出彈劾範文虎、趙晉和黃萬石三人。因此觸怒了賈似道,被貶職到撫州。

  陳文龍在撫州任上仍然不改初衷。他為官清廉,深得民心。賈似道找不到借口,就以官爵收買監察禦史李可,以陳文龍“催科峻急”的莫須有罪名,於1275年11月將其罷官,他隻好返回興化軍故裏。這位出身“世代簪纓”之家的名臣,在一個動蕩腐敗的年代潔身自愛、不移操守,卻因為忤逆權貴而不容於官場,這是他個人的不幸,更是南宋朝廷的悲哀。

  疾風知勁草國危見忠臣

  疾風知勁草,國危見忠臣。賈似道兵敗後,南宋朝廷後悔當初沒有采納陳文龍的意見,於是詔令到興化,宣召他進京。臨行時,其叔陳瓚說:“為今之計,莫若盡召天下之兵屯聚要害,擇與文武才幹之臣分督之。敵若至,拚力奮鬥,則國猶可為也。”文龍聽言,感慨萬千地說:“叔之策非不善,然柄國政者非人,恐不能用,是行也,某必死之。”表明此行已下定以死報國之心。

  果然不出所料,朝廷雖然罷黜了賈似道,但又起用了投降派陳宜中為宰相。不久,元軍攻下了臨安北麵文天祥據守的獨鬆關,附近的郡守縣令風聲鶴唳,爭相棄官逃亡。12月28日,陳文龍與文天祥、陳宜中、張世傑等文臣武將商議。陳文龍主張背城一戰,他對張世傑說:“宋家天下,被人壞了,今無策可支。願太尉無奈收拾殘兵出關一戰,大家死休報國足矣!”文天祥主張入閩廣再圖匡複,可陳宜中力讚議和,最後陳的意見得到謝太後的同意,遂於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派人向元軍奉表稱臣。

  陳文龍痛心疾首,便以母老乞求歸養為辭,無限惆悵地回到了故鄉莆田。德佑二年2月,元軍攻陷了南宋首都臨安,宋恭宗及皇室成員被俘北去。5月,益王趙正在張世傑、陸秀夫等大臣的擁立下,在行都福州登基,陳文龍再次被起用為參知政事(左相)。9月,元軍向閩粵進軍,兵鋒直向榕城,福州知府不戰而降。張、陸等保護端宗從海上逃亡避難於泉州。朝廷任命陳文龍依前職充閩廣宣撫使,並於興化(莆田)開設衙門。

  於是,陳文龍傾盡家財招募兵勇組成民軍,厲兵秣馬備戰。在福州、泉州兩城守將先後叛降後,陳文龍固守孤壘,四次斬殺前來勸降的元使,並在城頭豎起“生為宋臣,死為宋鬼”的大旗,以表明心跡、激勵士氣。最後一次其姻親被元軍抓來勸降,陳文龍大義滅親,複信說:“孟子曰'效死弗去’,賈誼曰'臣死封疆’,國事如此,不如無生,惟當決一死守……若以區區之守義為不然,或殺身複家,鄙意則雖闔門磔屍數段亦所願也?請從此訣,勿複多言。”拳拳之心,躍然紙上。

  守誌誓難移丹衷天地知

  然而,大廈將傾,非一木可支。德佑二年12月,被陳文龍派往福州打探敵情的部將林華、陳淵,和降將王世強勾結,引元軍來到興化城下,通判曹澄孫開城投降,元兵蜂擁而至,陳文龍寡不敵眾,力盡被擒。他見元軍在城中放火燒殺,怒聲喝斥:“速殺我,無害百姓。”(《宋史·陳文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