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亦不忘論騭人物,曾與崔林共論冀州人士,林稱冀州當以崔琰為首。陳群以“智不存身”貶之,但卻被崔林反駁道:“大丈夫為人但有邂逅而已,即使如卿等幾人,又足以為貴嗎!”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大將軍曹真上表欲起兵數道伐蜀,從斜穀而入。陳群認為當年曹操到陽平攻張魯,已經多收豆麥以增添軍糧,然而張魯未下而軍糧猶乏。如今既無別因,而且斜穀阻險,難以進退,轉運糧草必會受到鈔截,但若要留兵守重地,則勞損戰士,這些都是不可不熟慮的事。曹叡便依從陳群所議。不久,曹真複上表要從子午道出軍。陳群又述說其中不便,並言軍事用度之計。於是曹叡以陳群之議下詔曹真。其時正霖雨積日,陳群又以為應宜詔曹真還師,曹叡從之。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圍攻祁山,不克引退。魏將張郃深追其軍,為流矢所中,死於木門。曹叡甚惜張郃之死,臨朝而歎道:“蜀未平而合死,將若之何!”陳群也道:“張合的確是良將,乃國之所依。”衛尉辛毗則以為張郃雖然可惜,但畢竟已死,不應示弱。於是向陳群說:“陳公,這是甚麼話呢!當建安之末,天下不可一日無武皇帝(曹操),及後委以國祚,而文皇帝(曹丕)受命,黃初之世,亦說天下不可無文皇帝,至其委棄天下,而陛下(曹叡)亦自龍興。如今國內所缺乏的,又豈會是張郃呢?”陳群便道:“亦誠如辛毗言。”曹叡笑說:“陳公可謂善變矣。”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叡愛女曹淑逝世,追封諡平原懿公主。陳群上疏奏曰:“長短有命,存亡有分。故聖人製禮,或抑或致,以求厥中。防墓有不修之儉,嬴、博有不歸之魂。夫大人動合天地,垂之無窮,又大德不逾閑,動為師表故也。八歲下殤,禮所不備,況未期月,而以成人禮送之,加為製服,舉朝素衣,朝夕哭臨,自古已來,未有此比。而乃複自往視陵,親臨祖載。願陛下抑割無益有損之事,但悉聽群臣送葬,乞車駕不行,此萬國之至望也。聞車駕欲幸摩陂,實到許昌,二宮上下,皆悉俱東,舉朝大小,莫不驚怪。或言欲以避衰,或言欲於便處移殿舍,或不知何故。臣以為吉凶有命,禍福由人,移徙求安,則亦無益。若必當移避,繕治金墉城西宮,及孟津別宮,皆可權時分止。可無舉宮暴露野次,廢損盛節蠶農之要。又賊地聞之,以為大衰。加所煩費,不可計量。且(由)吉士賢人,當盛衰,處安危,秉道信命,非徙其家以寧,鄉邑從其風化,無恐懼之心。況乃帝王萬國之主,靜則天下安,動則天下擾;行止動靜,豈可輕脫哉?”曹叡不聽。
公元235年(青龍三年)其年朝廷營治宮室,百姓因而盡失農務時利。陳群上疏奏道:“禹承唐、虞之盛,猶卑宮室而惡衣服,況今喪亂之後,人民至少,比漢文、景之時,不過一大郡。加邊境有事,將士勞苦,若有水旱之患,國家之深憂也。且吳、蜀未滅,社稷不安。宜及其未動,講武勸農,有以待之。今舍此急而先宮室,臣懼百姓遂困,將何以應敵?昔劉備自成都至白水,多作傳舍,興費人役,太祖(曹操)知其疲民也。今中國勞力,亦吳、蜀之所願。此安危之機也,惟陛下慮之。”曹叡答道:“王者宮室,亦宜並立。滅賊之後,但當罷守耳,豈可複興役邪?是故君之職,蕭何之大略也。”陳群又說:“昔漢祖唯與項羽爭天下,羽已滅,宮室燒焚,是以蕭何建武庫、太倉,皆是要急,然猶非其壯麗。今二虜未平,誠不宜與古同也。夫人之所欲,莫不有辭,況乃天王,莫之敢違。前欲壞武庫,謂不可不壞也;後欲置之,謂不可不置也。若必作之,固非臣下辭言所屈;若少留神,卓然回意,亦非臣下之所及也。漢明帝欲起德陽殿,鍾離意諫,即用其言,後乃複作之;殿成,謂群臣曰:‘鍾離尚書在,不得成此殿也。’夫王者豈憚一臣,蓋為百姓也。今臣曾不能少凝聖聽,不及意遠矣。”曹叡於是有所減省。
安然離世
青龍四年(公元236年)十二月癸巳,陳群逝世,諡曰靖侯。其子陳泰嗣任。曹叡追思陳群之功德,於是分給陳群戶邑,並封一子列侯。
陳群前後數次,密陳朝廷得失,每次上奏都封隱其事,輒毀草擬文件,時人及其子弟均不能知其所奏。有人譏議陳群居位拱默,正始中詔撰群臣上書,以為名臣奏議,朝士乃見陳群諫事,皆甚歎息。
公元243年(正始四年),陳群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