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漢景帝時博士西漢時經學家——胡母生(2 / 3)

  可見董仲舒與胡母生同為子夏六傳弟子。當然,既然公羊壽和胡母生是首先將《公羊傳》著之竹帛的人,那麼在經傳的文本上,董生或許得益於胡母子都。至於其他,則不可知。董仲舒與胡母生同治一經,但各自的貢獻不一樣。

  胡母生筆錄《公羊傳》,並總結公羊例義,使其更加係統。董仲舒則在發揮《公羊傳》微言大義,引經論事,甚至用《春秋》斷獄,將經書與現實政治結合起來,發明獨多。統言之二人都是公羊學大家,而且都是漢初傳公羊的始師,但是細分起來,胡母生限於說經,是學問家,是經師;董仲舒則長於論事,搞實用經學,是鴻儒。司馬遷說:“漢興至於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正是就其能援經以致用說的。

  胡母生、董仲舒二人對《春秋》公羊學的大明於漢世,都卓有貢獻,因此在景帝年間雙雙被任命為漢廷博士。

  漢廷博士

  博士當時是官職,初見於戰國,秦繼之,始皇有博士七十人,“掌通古今”,學識淵博。但博士們學業各有專精;儒墨名法,甚至方技術士,都濫竿其間。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學博士逃難隱居,秦廷的博士成了清一色的神仙方術之士和巧說阿諛之徒。陳涉起義,許多德生背著孔子的禮器投奔陳王,去尋找出路。孔子的八世孫孔鮒即為陳涉博士。漢興,儒生又投奔了漢朝,漢亦設博士之官,以安撫之。

  漢高祖曾引用叔孫通製定朝儀,初嚐儒雅的美味,由於忙於剿滅“走狗”,幹戈未解,未暇大興儒教。孝惠高後之時,“公卿皆武力功臣”,不容書生分羹。文景之時,名士碩儒頗有為博士者,如《詩》有博士轅固生、韓嬰,《書》有博士張生、歐陽,《春秋》則有胡母生、董仲舒。《孟子》、《爾雅》、《孝經》亦有博士。但“文帝好刑名”,“景帝不任儒”,“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他們隻不過具員領俸,沒一個受到重用(《史記·儒林列傳》)。

  再加之“竇太後又好黃老”,諸博士不僅難以儒業得幸,而且還有觸忌犯諱之虞。竇太後曾問《詩》博士轅因生《老子》之書,轅固生說《老子》是淺俗的“家人之言”,竇太後憤而罵五經為“司空城旦書”(猶言刑徒之書。司空,掌建宮室及築城。始皇焚書,令有藏詩書百家語者,黥為城旦。),並令固下圖鬥野豬,幸而景帝給他一柄利劍,才免於橫死。

  眾博士看在眼裏,懼在心上,哪裏有暇宏揚儒業,經世先王!有的竟紛紛找借口辭掉博士之職,逃之夭夭。如轅固外調清河太守,韓嬰出任常山太傅,胡母生幹脆以年老為由,告老歸家,居教鄉裏。

  學術淵源

  《公羊傳》寫定於漢初,係用漢代通行的隸字書寫,它是今文經學中富有理論色彩的代表性典籍。公羊學者認為,《春秋經》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觀點,處處包含“微言大義”。這同古文學派認為《春秋經》是一部曆史著作不同。

  公羊學派始自戰國時的齊人公羊高,其戰國初至漢初的傳承係統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壽→胡母子都(生);公羊學派對《春秋》的研究開始僅口說流傳,至漢景帝時,胡母生和他的老師公羊壽用漢代的隸書“著於竹帛”,才使《公羊傳》成書。

  漢初傳《公羊》有三家,司馬遷在《儒林列傳》中說:“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母生,於趙自董仲舒,……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故漢興至於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其傳《公羊氏》也。胡母生,齊人也,孝景時為博士,以老歸教授,齊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母生,公孫弘亦頗受焉。”在這三家中,盡管董仲舒是佼佼者,即他對《公羊》的闡發比胡母生與公孫弘深刻,但始終隻是《公羊學》中的一派,並非是《公羊》學的唯一宗師。特別是,東漢《公羊》學的最大代表何休,在其名著《公羊解詁》中,明確胡母生是《公羊》宗師,而一個字都未提及董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