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眾人都看向自己,商毅笑了一笑,道:“諸位所說的都沒有錯,對這些學者上京,也是為朝廷進諫言,應當禮相待,曉之以理,使其心悅成服,自願離京。但以這些人的態度,一味正麵好言相勸,恐怕難有效果,因此朕有一個想法,不如就搞一個辯論會,對他們提出的這十二條意見,一條一條的進行辯論,真理都是越辨越明。讓他們辯輸之後,服服氣氣的離開南京。”
等商毅說完之後,在場的二十餘位官員也都怔了一怔,被商毅這種奇思妙想的辦法給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了。而商毅接著又道:“而且這次辯論的內容,全部公開進行,可以任甴南京的學者、學生傍聽,並且將雙方的發言全部都記錄下來,在報紙上公布發行,並且結集出版,讓天下學者、學子都能夠看到,這樣就算是辯不出一個結果來,孰是孰非也可以由天下人去評說。”
王夫之這才明白了商毅的意思,說白了就是把一次政治事件轉化成學術爭論事件,這樣就好辦多了,而且辯論多久都沒有問題。這邊該辯還辯,而內閣還是該幹嘛幹嘛,不會影響到政府的行政,就當是把這三百多號人養在京城裏吧。另外王夫之對辯論還是有充份的信心,一來他認為現在帝國實行的這些國策是決對正確的,當然不怕辯論,而且這近兩年以來國會一直都在各種辨論中渡過的,在這方麵也有很豐富的經驗,這一點有辯論的時候還是非常重要的,光有理是不行的,還要能夠充份的表達出來。
而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等人也認為啇毅的這個意見可以一試,致少比一味的勸說靠譜一點。其實在討論學術的時候,也經常會進行辨論,有時是麵對麵進行,有時是通過書信來往進行。在南宋期間,就發生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兩次很要的辯淪,一是朱熹和陸九齡、陸九淵兄弟之間的鵝湖之會,進行了“求知”和“求心”之辯,另一個是在稍後一點的時候,朱熹和陳亮之間的以書信來往的形式,發生了王霸利義之爭,這兩次辯論,對於各人對自己的學術完善,以及思想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
雖然進入明朝以來,雖然沒有再發生像這兩次辯論這樣有重要影響的辯論了,但明朝各學派學者在交流之中,互相辯論也是常事。甚致從另一麵來說,舉行這一次辯論,對於學術交流來說,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現在中國的新舊思想衝突,這些學者們都能夠感覺得出來,如果舉行一次辯論會,讓新舊思想來一次正麵碰撞,對於新思想的宣傳和發展,加強新舊思想的交流,消除雙方的對立情緒,也是非常有用的。
絕大多數的官員都支持商毅的意見,而雖然有一些人對此還有保留,但因為是皇帝的意見,也不便反對,反正也可以試一試。
見眾官員基本都讚同自己的這個主意,商毅也立刻下令,讓內閣來安排。首先是要通告給這些請願的人員,因為辯論是雙方的,對方要同意才能夠舉行。
在接到了內閣的通告之後,幾名組織者隻是簡單的討論了一下,就答應了下來,因為進京請願的人員也沒有拒絕的理由,如果他們認為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話,那麼也就不該害怕辯論。另外在進京之前,領頭的幾個學者也都有一定的思想準備,現在大部人都知道國會的運作方式,因此也有人做好了準備,在國會中進行辯論,甚致還想過可以一舉成名。雖然說這次不是在國會中進行辯論,但卻是完全公開,見報,而且還可以結集出版,也算是另一種成名的方式。
雙方都同意了舉行辮論,那麼接下來就是協商辯論的規則,每一場辯論的辯題、出場人數,發言時間,違規人員怎樣處瑵等等都做了相應的規定。畢竟辯論不是吵大街,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或是漫無邊際的跑題等等。在這方麵國會經過了幾年的運作之後,有足夠的經驗。而且規則對雙方都是有效的,因此請願人員也沒有異議, 全部都答應了下來。
於是雙方都開始積極的準備,而這次進京請願的行動,也在商毅巧妙的引導下,偏離了當初的目標。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