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八章 國事(一)(2 / 2)

商毅看了王夫之一眼,道:“王卿以為,當緩多久再行,是一年二年,還是三年五年?如果到了緩行之年,仍然有人反對,又該當如何呢?是不是再緩呢?”

王夫之怔了一怔,一時也答不上來。

商毅笑了一笑,道:“王卿,朕知道你的用意雖好,但凡事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民意固然不可不察,但為一國之相,最緊要的是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不可一味迎合民意,而失為相之道。以這次科舉為例,經世致用之學,於國於民都大有益處,而現在有眾多人反對,分明是為一己之私,而置國家利益於不顧,豈能屈從於這些腐儒之見,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越是如此,越是不可退讓,隻要堅持五七年,使之成為常例,天下學子均學經世致用之學,那麼反對之聲,也就不禁而自消了。”

王夫之也苦笑了一聲,其實他也知道,就這樣推翻了原來的決定,取消自然科學的內容並不是好辦法,一方麵影響了朝廷的威望,另一方麵也助長了保守勢力的氣勢。因為王夫之畢競還年輕,缺少當首相的經驗,而且多少也帶有一些知識份子的軟弱性,麵對巨大的反對浪潮,也有些堅持不住自己的底線。

但商毅卻知道,這種風氣是決不能助長的,雖然商毅是來自於一個民主政治為主流的時代,但他也知道,民意在絕大多數時侯隻都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可以成為決策的參考,但絕不能成為決策的依據,因為絕大部份的民眾都不可能有遠見卓實的目光,隻會盯著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會顧及到長遠利益。民主政治真正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對權力的約束和製衡,而不是將什麼國家決策都交給民眾來投票表決。更何況這個時候的人們的知識、道德水平也遠遠沒有達到真正的民主社會標準。

新的科舉製度在短時間內,確實會損害到一些人的利益,畢竟中國科舉這麼多年以來,一直都隻考道德文章,忽然一下改過來,確實會讓人不適應。但越是在這個時候,就越是要堅持,因為絕大多數學生讀書學習,其實就是為了對付科舉,好一舉中的,因此隻有堅持在科舉中加入自然科學內容,才能逼迫中國人學習、重視自然科學,這也是在中國普及科學的最快方法。

而且中國的科舉也停了十餘年,現在剛剛建國,保守勢力還沒有形成巨大的阻力,正是進行改變的好時機,如果拖一段時間,那麼阻力隻會越來越大。因此隻要堅持下去,那麼絕大部學子也就會自然接受新的製度,畢竟誰都想當官。而再幾年,等科舉考自然科學形成了慣例,就算有人再反對,學子們也不會同意了。

商毅道:“王卿,李卿,你們回去之後,馬上給朕擬旨,就說我中華科舉製度己定,決不可更改,各地學子當以此次科舉為戒,日後勤學經世濟用之學,以待來曰。不得妄議修改。”

王夫之和李岩也趕忙道:“臣等尊旨。”

除了科舉引發的風波之外,國內基本沒有什麼大事了,接下來的事情就都和外事有關,首先是蒙古喀爾喀部率眾歸附中國。

喀爾喀蒙古本來是一個以喀爾喀河流域而得名的一個半漁獵半遊牧部族統稱,因為其中的大部份部族都是蒙古族,幾乎包含了所有的蒙古部落,因此在十六世紀中期才形成了蒙古喀爾喀部,這一點有些像俄國的哥薩克人。

不過喀爾喀部隻是一個統稱,內部主要分為四個大部落,為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劄薩克圖汗部、賽音諾顏部。

中華軍收服了內蒙各部之後,消息也很傳到了外蒙的其他地區,外蒙各部也都感到了震驚,因為清廷和內蒙各部都被中華軍擊敗,也證明中華軍的強大,加上中國又通過商隊,在外蒙各部宣傳,中華軍的無敵形像,同時又用貿易、通市為誘,因此外蒙各部也都不敢輕易與中華軍為敵,紛紛釆用與中國通好的策略。而且在通市之後,對外蒙各部也都有好外。

隻是交易市場都在長城附近,商隊也基本隻到內蒙各旗,外蒙各部想要來參加交易,都要十分困難,因為要穿過內蒙的地方,因此也有一些外蒙部落想內附中國,也讓中國商隊到自己部落來通商。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