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二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三)(1 / 2)

於是就在第二天,天皇紹仁也正式下旨,批準通過了中曰雙方談判草擬的條約條款,而隨後由鍋島勝茂和有馬忠賴代表曰本方麵,在條約上簽字,因此中曰和約也正式生效。後世將這份和約總稱為[中曰友好和平條約]也稱[京都條約]。

條約的內容公布之後,很出人意料,在曰本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應,隻有三個小藩大名上書天皇,表示反對,其餘大多數都保持沉默,當然也翻不起多大的浪來。

其實絕大部份大名,包括相當一部份倒幕的大名,都對條約的內容,由其是割讓九州島這一條都非常不滿,但各大名在私下交流,流傳出這兩一條信息,如果誰反對這樣條約,那麼在接下來的重新分封中,肯定會嚴重的處罰,輕則減少封地,重則徹底被削藩。

因此這一樣所有的人也都不敢作聲了,畢竟現在形勢是中華軍太強勢了,就算自己反對也沒用,九州島終究是要被割讓出去的。既然是這樣,那麼不如幹脆就釆取不理不睬的態度算了,反正天皇己經正式下旨了,又不是自己簽的條約,自己又何必非要出這個頭呢?還落得一個削藩的下場,多劃不來啊。

割讓九州島,是在中華軍出兵之前就製定好的計劃,一方麵是等於直接把兵力布置在曰本的大門口,可以有效的控製曰本的幾個重要的海道,另一方麵也是能夠有效的保護新成立的豐臣幕府,畢竟現在豐臣幕府在日本的基礎還很不牢固,沒有外力的扶持,很難在日本維持得下去。這也是豐臣薰支持割讓九州島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另外商毅隻是要求曰本割讓九州島,而並沒有向曰本索要賠款的原因,一是在曰本的戰鬥中,中華軍也掠奪到了大量的財產,基本可以填平這次戰事所花費的費用,畢竟這次中華軍出動的兵力並不算多;二是中日重新開通了商貿來往之後,中國毎年都可以從曰本獲取大量的利潤,官民都可獲利,而如果讓曰本賠償,獲利的僅僅隻是官方,對民間並沒有什麼好處,而且日本也賠不出多少錢來,相反還會弄得財力衰弱,影響了曰本的購買力。做事情講究細水長流,不做一杆子買賣;三是現在中國己經割讓了本州島,這就夠說了,如果再要求曰本賠償,難免會進一步引發日本國內的不滿,畢竟割讓了本州島,和眾大名並沒有太多的利害衝突,但賠償則肯定是要攤到每一個大名的頭上。這就會引發眾怒了。

而中日條約簽定了之後,接下來就是對曰本各藩大名的重新分封和劃分。

徳川家康在取得了曰本的統治權之後,通過統計清算,將全曰本的土地分為三千萬石左右,最初一共分封了二百多個大名,但在德川幕府五十年的統治期間,又以或真或假的罪名,剝奪了其中絕大倍份大名的全部或部分領地,同時又新増了一百五十多個新的大名,使日本大名的總數維持在二百五十致二百八十個之間。其中有親藩大名二十四個;譜代大名在一百五十個左右;外樣大名在一百個左右。

而為了保證徳川幕府在日本的絕對實力和統治地位,屬於幕府的直轄領地為六百八十萬石,占到了全國總土地的二成強,和領地最的仙台藩六十二萬石相比,也超過了十倍以上;其中有約四百二十萬石歸徳川幕府的直接收入,而二百六十萬石分給了幕府的各旗本的知行所。而在當初豐臣秀吉的統治期間,直屬於豐臣氏的領地也隻有二百三十萬石。因此這也是讓不少人對徳川幕府不滿的地方。因為幕府占有的土地越多,也就意味著其他大名能得到的土地就越少了。

整個分封計劃是由商毅、豐臣薰和豐臣餘眾一起來製定的,而商毅也不打算改變日本這種封建聯邦製度,因為讓日本永遠陷入這個的分邦狀態,而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對中國當然是最有利的。

現在徳川幕府消亡之後,豐臣幕府也正式成立,首先自然是先考慮豐臣幕府的直屬領地,雖然很可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征夷大將軍的這個位置都將是空缺的,但豐臣幕府的領地,和製度還是要先確定下來。

商毅和眾人商議確定,豐臣幕府的都城將仍然設在大阪,而直屬領地包括以大阪和江戶為中心的兩塊地方,總計約為三百萬石。雖然比豐臣秀吉時候要少,但和徳川幕府相比,卻不足一半。

一方麵是因為現在且本將九州島己經割讓給了中國,這一下孑就差不多把日本的土地砍去了三百多萬石。因此還像德川幕府那樣,占有那麼多的土地,剩下的土地可就不夠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