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毅的預計果然不錯,雙方就在關原這塊狹小的地區內駐兵不動,互相對持,一直到八月二十日,都沒有發生過什麼大戰。
幕府軍的布陣是以南宮山為核心,布成一個三角陣,由酒井忠勝在南宮山頂駐下幕府軍的本陣,彙同鬆江藩主鬆平綱隆、高鬆藩藩主鬆平賴常、小田原藩藩主稻葉正則等大名,兵力為十萬六千;由尾張藩藩主徳川義直,甲府藩藩主德川綱重、岩槻藩藩主阿部定高為主,共計八萬人馬,在南宮山西麵的桃配山下營,成為幕府軍的箭頭;由水戶藩的藩主徳川光圀、大多喜藩藩主阿部正能領裏六萬五千,在南宮山的北麵,橫斷中山道布陣,為右翼;由紀尹藩主德川賴宣、新田藩主阿部正春領軍五萬七千,在南宮山的南部,橫列伊勢街道下寨,為左翼。
雙方的主陣相距大約有五、六千米左右的距離,而相距最近的各軍,隻有三千多米。也可以說幾乎就是短兵相接了。
雖然和上一次關原合戰相比,幕府軍在地利上並不遜色於倒幕軍,雙方旗鼓相當。但這一次關原合戰,雙方參戰的兵力和對持交戰的時間,都大大超出。
上一次關原合戰,雙方頭天晚上進入陣地,第二天開戰,半天戰鬥就結束了。而在開戰之前,西軍出動了八萬八千二百兵力,東軍為七萬九千九百兵力,而在開戰之後,雙方實際出戰的兵力為:東軍四萬一千三百人,西軍三萬四千一百人。雙方實際出戰的兵力之少,主要是因為西軍的大部份大名都按兵不動,而東軍也要分出相當的兵力來防備他們突然參戰。
而這一次關原合戰,雙方出動的兵力合計有五十萬,從雙方在關原分別布陣之後,到現在己經對持了十餘天的時間,還不知要對持多久,
當然在對持的這段時間裏,小規模的衝突戰鬥到也是發生過幾起,但都是千人左右規模的戰鬥,雙方互有勝負,幕府軍主動是到倒幕軍的大名一方動手,而中華軍隻出戰過兩次,基本也隻是派出一個營的兵力出戰。隻是在八月十七日,雙方發生了最大的一次戰鬥,各動了三千多人馬,在戰場中間的十九女池附近激戰了一個多小時,不分勝負,後來中華軍派出了一個營的兵力參戰,幕府軍立刻撤退,倒幕軍一方到是占了一點便易。而隨後的三天,雙方並沒有再發生過戰鬥。
但這樣長期對持下去,對幕府軍來說,現然是很不利的。因為幕府軍的兵力是倒幕軍的近一倍,而且補給線也要比倒幕軍長得多,因此所消耗的糧食、物資要比倒幕軍高出一倍有餘。雖然說德川幕府經過五十年的積累,到也有一些家底,但這樣曠日持久的對持,也耗不起。而雖然倒幕軍的一方在經濟實力不及幕府軍,但由於在前一階段的戰鬥中,連滅了十幾個藩,從這些藩地獲得了大量的物資,而且補給線短,物資運輸上,可以走海路,快捷省力,因此在後勤供應方麵,反到比幕府軍好得多。
另外幕府軍還有後顧之憂,北方的上杉剛憲和伊達綱宗雖然說暫時沒什麼聲息了,伹很難說得準他們會有什麼動作,因此留守江戶的保科正之也不斷寫信給酒井忠勝,讓他速戰速決。
其實這些情況酒井忠勝也不是不知道,但他不敢輕易出戰,也是有說不出的苦衷,雖然幕府軍的兵力多,但他對中華軍還是非常忌殫,因此希望先擊敗倒幕軍的其他大名,然後再集中優勢兵力,來對付中華軍,但現在倒幕軍的陣式布置非常嚴密,中華軍分占南北兩個高點,可以控製全局,幕府軍進攻其他大名,勢必會遭到中華軍從兩側的打擊。
而向兩翼的中華軍發動進動,酒井忠勝還沒有那個膽量,畢竟他也帶隊參加過中原大戰,知道一但等中華軍布置好了防線之後,就很難攻破,更何況中華軍還是在山上布陣,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地利。想要突破中華軍的陣地,幕府軍將會付出大量傷亡,現在幕府軍的士氣本來就不高,一但再遭遇重大傷亡,豈不是雪上加霜嗎?因此酒井忠勝也十分糾結,左右為難。
當然酒井忠勝也並不是什麼都不做,這一段時間以來,他一直都派岀小股兵力,去引誘倒幕軍的大軍出戰,希望能將倒幕軍引出中華軍控製範圍,再突然増加兵力,打幾個勝仗,鼓舞一下士氣,但倒幕軍也十分謹慎,基本就是你來多少人,我出多少人,幕府軍撤退,也決不窮追。而且到了戰鬥的關建時刻,中華軍就出兵助戰,這種山區密林,其實也非常適合中華軍做戰,因為幕府軍很難發現中華軍的行蹤,什麼時候摸到了戰場來,突然就是一陣射擊轟炸,因此也令幕府軍幾乎無機可趁。連打了好幾仗,也沒占到什麼便易。